《清华风范》第14/37页



张荫麟--清华园最先称颂鲁迅的教授

鲁迅登上文坛,在各阶层人民中的的映很不平衡。在清华园,特别是在教授层中,承认鲁迅较迟(鲁迅对清华园这块特殊的地方也不无偏见)与新文学龃龉的一派如吴宓者自不待言,即在新文学一派中,情况也较复杂。如闻一多、朱自清因有"新月派"或其他问题掺杂,平时对鲁迅实际上都采"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的这种态度,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时仍无多大改变。在清华教授群中,只有张荫麟,较早而且是客观无成见地接受了鲁迅。1934年9月,当鲁迅《南腔北调集》出版时,他热情洋溢地撰发了《读〈南腔北调集〉》:

先颂周先生。他可以算得当今国内最富于人『性』的文人了。自然人有许多种。周先生不就铸造过"第三种人"的名词吗?但我所指的是那种见着光明峻美敢于尽情赞叹,见着丑恶黑暗敢于尽情诅咒的人:是那种堂堂赳赳,贫贱不能转移,威武不能屈服的人,像这样的人也许不少,但缺乏的是周先生笔下的技巧和力量……

张荫麟是学国学的,比较崇古,然而他又能罗快的接受新思想,这橛的人实在很少、我们都应学会接受新的东西,不要拘泥在旧思想的圈子里面,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进步。

人随着岁月的增长,不知不觉会在自己的身上添上一些多余的外衣。例如外表、面子、金钱、地位。这些外衣迫使你产生一种与之相应的心态。人家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不能进一流的热门企业,不应聘显要的职位,就总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外衣穿得越多,不知不觉就会使你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了,甚至有时侯连知识和经验都成了多作的外衣。这样的情况下,怎会有创新呢?

你如果被知识和经验这件外衣裹住了,就有可能钻进死胡同,甚至有可能使自己失去了美好前途。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本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是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是哈佛大学机械制造业的高材生,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穷二白"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公荼,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全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出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现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差别他的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外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纪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说明,只有真正了解你自己并放下包袱,展开你的思维,新的创意才会走进你的脑海。

创新拊为你争取主动权

做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主动权,这样做起事来便会得心应手,我们才能很快适应变化。而这种主动权是来自于创新的,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因循守旧的习惯,不断从变化中寻找出新的东西,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获取成功的力量,而创新正是这种主动权的载体。

处于今日剧变的环境,成功者往往就是那些不愿守旧而敢于大胆创新的人。适应变化的惟一方法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处处创新,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找开市场,站稳脚跟,在竞争中获胜并立于不败之地。

埃德漫兰德企业的发展是创新

美国著名的发明家埃德温 兰德以其研制瞬时显相机而震惊世界,同时他还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果的著名企业家这一。他所获得的专利权达200多项。谁如果在他的"拍立得"公司创业时买过该公司100美元的股票,那么30年后,这100美元就会变成20万美元,由此不难想象出这家公司发展壮大之神速。然而,兰德却连一张大学文凭都没有。他是怎样经营企业的呢?

1926年,17岁的兰德是哈佛大学一年级学生。一天晚上,他走在繁华的百老汇大街,不时从他面前驶过的汽车车灯刺得他眼睛都眼不开。他突然灵机一动:有没有办法既让车灯照亮前面的路,又不刺激行人睛晴说干就干,第二天便去学校办了人学手续,专心研究他的以后被称作偏光车灯的创造发明。

1928年,兰德的第一块偏光片终于制成了。他匆匆赶去申请专利,不断已有4人申请此项专利。

他辛辛苦苦做出和第一项成果就这样白费了。3年后,经过改进的偏光片研制成功,专利局终于在1934年把偏光片的专利权给了兰德,这是他获得的第一项专利。

1937年,兰德正式成立了"拍立得"公司。有人把他介绍给华尔街的一些大老板,他们对兰德才能和工作效率十分赏识,向他提供了37.5万美元的信贷资金,希望他把偏光片应用到美国所有汽车的前灯上,以减少车祸,保证乘车人的安全。1939年,"拍立得"公司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推出的立体电影更是轰动一时。

有一次,兰德给他的女儿照样,小姑娘不耐烦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照片?"这句话触动了兰德,经过多年时候高效率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瞬时显像照片机,取名为"拍立得"相机。他能在60钟洗出照片,所以又称"60秒相机"。

"拍立得"公司1937年刚成立时,销售额为14.2万美元,1941年一年就达到100万元,1947年则达到150万美元,为10年前的10倍。"拍立得"相机投入市场后,使公司销售额从1948年的150万美元猛增至1958年的6750万美元,10年里增长了40倍。

兰德并不就此停步,60年代初期他又制造出一种价格便宜,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机。兰德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企业就不会停滞不前,将永远充满活力。"

当人们打听兰德有什么成功奥秘时,他只是笑笑说:"我相信人的创造力,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就无事不成。"

做好准备,培养创造力

万事开始做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做起事来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会得心应手,做事如此,创业如此,如果把创新当作一件事或一种事业来看的话,在开始之前,当然,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任何一个成功的名我或者平常人会知道,事前准备的重要『性』,这就如同盖房子,只有基础打好了,材料备齐了,房子才会盖起来。

培养好创造力,对于创新来说是必要的。

清华大学毕业的学子,有很多人现任各企业、公司的主管,总经理,靠在清华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施展着才华。

清华大学的王教授认为,具有创造力的总经理主要表现在:

(1)对什么都好奇

好奇心、疑问感决定了创造力的大小。

除了创造『性』的主管以外,很少有成年人对凡事仍保有强烈的好奇心。然而凡事能保持一种兴趣、期待以及敏感睥态度,是促使创造『性』的思想中储存下各式各样的情报所必需的,因此在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时,便可一一派上用场。创造『性』的主管对于只知道事情如何进行并不感到满足,他要进一步知道为什么--亦即他要了解他所思所见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他们的好奇心并不只限于他们所学的范围,共兴趣的范畴包括了各个方面问题,并且很自然地对于几乎令任何人困『惑』的问题产生出一种热情。

(2)开放的观念和想法思想上有创意为创造『性』总经理的另一特『色』,他能想出不寻常的答案,并可瞧出各种现象间彼此互相关联的蛛丝马迹。这些人对他们所碰到每一件出乎意料之外的、奇特的及新鲜的事都能予以相当了解。

这些经理通常很快就准备好接受一个奇异的或是想入非非的观念,并且在放弃它们之前总得好好的玩一番,于是新希望、新观念及冒险的想法便成为他们心智练习的无尽来源。

当前:第14/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