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范》第23/37页





清华风范 第5章 在清华学领导(1)

作为清华的优秀学子,很多人在社会工作中都走上了领导的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兢兢业业,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了清华人的独特风采。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他们的『性』格、他们做事的风范,无不对年轻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人生范本:张君用困难磨炼成功

张群,清华大清经管学院国际金融专业,多次获全国数理化竞赛大奖,实践能力突出。比业后在北京平安保险分公司外勤系统工作,现任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营业部副经理。

这是一段张群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学习成了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为了高考付出了许多,但那时候的追求是相对单纯的,也没有什么干扰,家里人全在支持我。当怀着一种优越的心境,一贯遥遥领先的成绩使我在考场尽情发挥。此前,我放弃了保送北大物理系的机会,此时我已在全国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就在1992年,我以理科成绩河南省第三、南阳市第一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时,一直被荣誉的光环所笼罩,也无法去体验什么是失败。

我的过于自信让自己相信成功永远围绕在我身边,曾经有位同学夸我:成功是你的影子。"

进入清华园,感受到清华学子的气息,我意识到一个新时代已出现在我的生命中,要抓住这一刻去让自己成长,成功。

在清华的每一天里,我都在不断地充实自自己,去学习、去交流、去实践;同时我又在表现着处信,我参加了校艺术团的话剧组,在演讲比赛、辩论中频频亮相,加入了校、院学生会工作。

就是因为没处理好,才使我第一个大挫折出现。第一年清华课程特紧,我为此忙得够呛,不仅要搞活动,还要上课、学习、都瘦了不少。

第一年倒是很顺利地下来了,拿了一等奖学金,同时上了党校,获得了不少参与学校活动的奖项。满以为这样的生活就可以了。于是继续保持一贯作风。

第二年恰巧学校参加"可蒙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我被选进了辩论队。结果整整一个学期都把心思放在了辩论上,几乎不去上课,到了期末匆匆应试,成绩一下子全下去了,竟然数学不及格,重修。当时我受了重大的打击。从小到大,别说不及格,连低于前三名的成绩我都很少碰到过,于是就成了我巨大的思想包袱。也就在这年,我当选为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会主要干部,学生工作在我生活中的比重渐渐上长,但跑图书馆的次数减少了,论文的质量也下降了,都是由于时间实在太有限,要想鱼与熊掌兼得实在是个大困难。

开始只觉得该警醒自己,就当是前所未有的教训,还没和现实挂钩,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干部成绩较好者可以保送研究生,到了大三,我开始为自己争取保送,开头一切都很顺利,因为我是学生会干部,也受老师赏识,学分也因为后来的努力上升到了4.0。而保送的条件是学分绩在4.0以上即可。当一道道规定我都顺利过关,组织上准备确定保送生名单时,学校却临时下了一条新规定:为提高保送生质量,减少保送名额,如果在各门考试中有不及格者,不考虑保送。

这对我无疑是当头一棒,倒并不是太在乎名利,而是对我作出成绩的否认和我自己的失误相结合带来的双重打击。当时许多老师都在为我向领导说情,但规定下达后,不容宽怒与通融,我也不愿藉此去争个公平与否。

我一直很自信,即使有了这次的不幸,也没将希望全放在保送上,看着别人努力复习,以成绩考上研究生时,我觉得那种感觉更为充实。

我很快放下了无法保研的那颗不太服气的心,很快调整了心态。考研,我认真地对自己说。没有努力换不来的成果,还有一年时间。我开始准备考研,与几位立志考研的同学一起占通宵教室的座,每天披星戴月地回来,老使宿舍的同学感"动"。

当时我报考的是计算机专业,跨学科的幅度较大,挑战『性』很强,我的自信为我制定了一套缜密而又可行的考研计划,充分利用每分钟时间去听课,去上机编程,专业课的准备都放在了下年的最后冲刺上。这对于我是十分适应的。

可以说,我主观上考虑的很完善,前年的准备也很有效果,如果按计划进行,我一定能考上计算机系的研究生。

然而……八月中旬家里来了份急电,说父亲心脏病发作,处于危险状态。他一直有心脏病,心律也不齐,今年才53岁,……我也没心思复习了,匆匆赶回南阳,看着病床上经抢救暂时脱险的父亲,我都无法想像以前他关爱我的形象。之后,他的病情日益恶化,我在南阳照看了他两个月,什么心思都没有了,考研的计划都别提了。父亲一直让我回北京准备考研,我终于打起了精神回到清华这块宁静的校园。

此后我更加加倍学习,力图赶上暑假落下的两个月时间,可是,……那年年底,也就是我考研前三个星期,父亲……去世了。

我已没心思再等待成绩的公布,回家陪伴我的母亲。父亲生前是处级干部,家里还过得去,母亲也已病退,我也深知自己考研的希望成了泡影,但为了生活,我得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能解决许多现实的问题,如经济上的。

毕业前夕有不少单位前来我班招聘,像清华紫华,摩托罗拉,四通,联想,可我虽知那儿待遇优厚,却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我很后悔自己当初把这么多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当大四毕业时,我多么舍不得离开这块净土。父亲生前最信奉学无止境的道理,我搞学生活动他一直不同意,我的后悔是看着时光的流逝,毕业匆匆来临,以后来这儿读一本书的机会都将很少。因此我要争取再加来读书,让自己的知识在清华园中滋润、增长。

我终于选择了去保险公司,因为那儿的工作制度很具有挑战『性』,高内险,高收益,虽然属于中保的非编内人员,三个月试用期,基本工资400元/月,三个月内拉得的寿险费用本人可提成50%,有业绩再吸收为正式员工。"

96年夏天,带着遗憾和忧郁,我离开了清华,加入中保北京分公司。走时我下了决心,一定要再回来进修。我的基本工资400元/月,仅够生存,而在96年8月至11月间,我共给公司吸收寿险170多万元,这样才奠定了我在保险业发展的决心。

那三个月也是充满了挫折。开始工作时,因为我的自信始终未因屡受挫折而减轻。经过一段时间后,我逐步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难度,反而变得胆层起来,我才工作不到几个星期,不会培养主顾,没有市场;当我面对陌生人携销,技巧不够,总被拒绝,所以逐渐产生了低落的情绪,生活因工作而缺乏规律,看到一同进公司的其它几个新人同期内业绩都高于我自己,使我感到很没有面子,第一个月就陷入了情绪低『潮』,才拿了400元的生活最低标准费用,一个客户也没有发展到。我几乎要绝望放弃了。

但我很幸运,:在营销部,我们新人都有一个主管,主管也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的辅导老师。

针对我的情绪低落,当时我的主管经过仔细分析,单独找我长聊,就我的问题展开交谈,非常重视我。他对我前期的努力非常肯定,对我说:"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达成了共识,我感到他在真心帮助我。我逐步壮胆,顺利进入了角『色』。我在接触客户说明时,他在旁观察,回公司后集体会诊,反复演练,增强了我的信心。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完在敢第一张保单,那是一位退休老教授在我耐心交流下被感动而签定的。记得那位老教授这么对我说:孩子,我是研究金融的,对于保险是一清二楚,签这份合同不为别人,只是赏识你这份勇气和努力,好好干,你会成功的。第一次我的业绩在公司内展示时,我彻底感动了,因为这决非自信才能做到,其中综合了多少他人的信赖与关怀。这一张保单赋予了我努力的动力,我不再仅凭自信来开展业务,而是综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时常看书以使自己的知识面拓展。社会是个多极化的综合体,我再也不能像清华园中一样自由地舒展自己。在认准了方向之后,我开始理『性』的探触这个复杂的社会。

因为清华的教育是极其扎实的,我的保险知识相对充实,又因『性』格外向,在短期内就熟练掌握了推销技术。在主管悉心辅导之际,专业精神又令我端正了工作态度,从潜能中培养了推销精神。我的人际关系也很快积极地建立起来,"不是同事就是客户,不是客户就是同事"的观念对我开展工作极为有利。我认识到中国的人口众多,广大的民众将是我的客户,也就是说他们都会成为我的朋友,确信这一点,我将走向千家万户。

没想到我第二个月在这种努力与感情中竟签了价值十万元的保单,已成为同时入公司的新人中业绩最高者。谁也无法将成绩与我相提并论。

因为北京是个国际大都市,各种高档次的大企业非常多,我们拥有一个潜力很大的市场,机会是非常的多。没想到我在第三个月竟然发展成功了燕山石化的企业团体险,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我有一个客户是在燕山石化公司任副经理,由于我们的服务到位,他非常满意,也很欣赏我。有空我常上他处请教业务经验。第三个月初,正好燕山石化要对全体员工购买寿险,那位副总经理就想到了我,当时我都难以想象燕山石化1万2千名员工都购买中保寿险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但这样大的一个客户群就因为我的努力与机缘,在部门经理和主管的一起努力促成下成下,这笔可以说连长期在这里开展的工作的员工都很少成功的大业务,我竟然努力3个半月之后做成了,并成为该年销售部的最大业务。

其实,市场不必多,重点是全力以赴。我对每一位客户都非常的重视。我的第一位顾客--老教授,逢年过节我常去探望他,竟然又因此认识了清华的另外几位老教授。

当前:第23/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