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风范》第6/37页



高考同学科竞赛一样,关键就是最后一战。高中时期可以说是一开始就是为了高考,而且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高考是通向大学的唯一途径,因此高考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高考,有人勇敢地面对它,有人害怕甚至想逃避它,而事实上证明害怕高考的往往就不能发挥他应有的水平。我经过大大小小的学科竞赛十余次,切身体会到了保持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性』。

我高中时期参加了两种竞赛:信息学竞赛和物理竞赛。我先参加的是信息学竞赛。在市级的比赛中,我由于包袱不大,考得教挺好,可到了省赛前夕,我心中就开始敲鼓了,心里总是在想自己能不能进入省队而参加全国比赛。就是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我根本没心情训练,尤其是考前两天几乎失眠。这样在考试时,一点精神也没有,感觉昏昏沉沉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只得了个省二等奖,与我的目标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之后我做了总结,发现我的失败在于没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果真一次比一次好,最后在全国比赛中拿了全国一等奖及总成绩最佳奖。

我是幸运的,有了信息学竞赛的前车之鉴,才有了物理竞赛的成功。但我不希望我在信息学竞赛中的失败发生在参加高考的学子身上。因为高考仅有一次,失败了就没有了机会。因此,我得让大家知道,一颗平常心才是高考致胜的法宝,才是成功的关键。

成绩来自敢于挑战

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总要有一次或两次试着向自己的能力极限做一番挑战突破。在业绩低落的部门中,普通人只能做平凡的工作,成果自然不堪一提,但若是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110%,长此下去的话,必会有丰面的成果。

到了成绩不佳的部门,你遇到的最严重的事乃是成员们都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敷衍心理,反正升迁没什么希望。但是,你不能被这种集体无意识地托下水,你要抛弃这种颓废心态,创造出有个『性』的成绩来。

罗克威尔教授提出的以下几条建议,对各位都有好处:

(1)努力绝非白费力气,只要努力,必能有收获。

(2)绩效低落的部门通常工作气氛都有些阴暗、低沉,所以你得弃满信心去突破一切阴霾。

(3)绩效低落的部门上午的工作开始得很晚,所以你就提早一些到公司上班。

(4)绩效低落的部门员工都赶早下班回家,所以你必须到最后一刻。

(5)绩效低落的部门假日一律休息,所以在接近月底或是业绩不理想时,最好能自动加班。

(6)绩效低落的部门多半缺乏创意、点子,所以你得多动用脑力,想办法来改善做事方法与速度。

(7)绩效低落的部门经常是处于孤立无援状态,所以你得积极争取他人的资助。

(8)绩效低落的部门经常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你必须极力破除这些障碍,为部门注入一些活『性』要素。

(9)绩效低落的部门总是存在许多令人不平的陋规、旧习,与其埋怨,不如以实际行动来打破。

(10)绩效低落的部门,周遭的环境条件多属不佳,既然没办法改变环境条件,不如先改变你自己。

(11)绩效低落的部门原因之一即在所学不够,所以你得利用工作时间之外,努力充电。

(12)绩效低落的部门上下之间沟通不良,所以你应该注意对上司、同事、客户及友人间的协调、联系与整理。

(13)绩效低落的部门人才能源的总量仍嫌不足,你得激发各个成员发挥最大的脑力资源。

大学生应追求真才实学

在人们习惯『性』的联想中,大学生聪明而博学,是知道得很多的人。不少大学生的表现也确实能给人这么一种印象,他们能说会道,侃侃而谈,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特别是一些名牌高校的学生见多识广,下自平民百姓,上至总统部长,他们都领教过。大学里的各类讲座有的是,只要愿意,差不多天天都可以听到。学界的、政界的、商界的各类名流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上台"献艺",传播着各种信息和知识。不少学生反映说,听讲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对于开阔视野很有好处,这是坐在图书馆里自己看书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经常光顾各种讲座的学生很快就会被各种知识武装起来,变得无所不知。他们可以得意洋洋地将这些新鲜出炉的东西拿出去卖,自信心也大增,仿佛经过若干次洗耳恭听,已经融会了各家所长,将十八般武艺学到了家,成为了万事通。遇到新朋故友,便可海阔天空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让新朋惊叹"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让故友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过遗憾的是,这只是一种出租车司机式的博学,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者多,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少。是一种浮在表面的知识,而没有在内心扎下根,也就是说没有内化到灵魂的深处,没有变成"文化"。这种知识并不真正属于他自己,他只是一个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拥有者。他们在担当着知识的廉价的贩运者的角『色』,却自以为是人类思想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他们所贩卖的东西是扭曲的、变了形的,经不起推敲的。他们的海侃神聊只是出于刚出道时的兴奋、新鲜和胆大。他们尚不了解知识之途的艰辛,由于对学问只是触到了一点皮『毛』,因而也缺乏敬畏之情。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胆大妄为"不仅不是什么学问,而且是对学问的糟踏。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是不敢谈的,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但是对学术有所钻研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知道得愈多,愈觉得自己无知;钻研得愈深,愈觉得自己浅薄。我曾在某著名高校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大学生无所不知,硕士生一知半解,博士生一无所知。我猜想,这大概讲的就是学问与胆量的关系。但这也反映了大学生追求真才实学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接触些东西时,他们感觉自己长进不少,已经博学多才,就整天得意洋洋地找人谈论。后来渐渐看到自己的不足,开始有所收敛。等到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有很多很多时,就开始潜下心来好好学习了。



清华风范 第2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一个人如果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停地奋斗,直到生达战目标,这个人,京一定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吴宓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进取,奋斗不止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很多东西,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人生范本:吴宓--为理想而奋斗

季羡林是吴宓的门徒。他在回忆恩师的文章中,深刻表达了吴宓先生身上万岁理想而奋斗的闪光之处。即便季先生本人,也不失为进取的典范。

"……总之,他是一个即奇特又矛盾的人。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录,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这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十二首《空轩》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格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或必以寅格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夫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金雷鸣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话好说呢?雨僧先生受到的苦难,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感轻良心上的负提。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了,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的毕竟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第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从这个一样又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另一篇写吴先生的文章是这样的:吴先生学术上,思想上,以及做人上的一切主张,我们可从民十一发刊而至今尚继续出版的《学衡》杂志上窥出一斑。吴先生所耗于这杂志上的精力是难以计量的,这里面的"声光与意义"深深地衬托出一位学者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印迹。《学衡》显明的标识是对我国固有文化的拥护,及对新文学的抗争,其为一般人所非难,自也意中事。但我们在这里所得的教训不是事实本身的是非,而是吴先生的那种始终不屈的精神。你说这是傻劲?诚然,但在今日,就是傻劲也已是那样难能而可贵的美德了。

与成功相约

当前:第6/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