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第3/45页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妄想“一口就能吃个胖子”,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让他们渐渐来适应。

父母不要总是在担心孩子,总有一天他们是要自己来面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父母不可能永远都挡在他们的面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题后感悟: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



第一篇 当孩子在家里 二、动手能力,可以强化行动力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后,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该理论首次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及行动力的发展这一观点。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曾说过:“人的智慧是从人的行为开始的,在动作之中延伸的。”但在如今的社会上,很多家长却把教育看作是单一化的智力开发,在早期启发教育上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求见求全、盲目定向的行为,这种过分的爱与全部包揽,只请求对其进行知识灌输,只看孩子的分数而不看孩子自理能力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无半点好处的。家长朋友们知道吗?如果不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等于是阻断了孩子探索的途径及兴趣,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甚至连正常的思维也会逐渐变得迟钝,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手部发育的特点

毋庸置疑,孩子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手――眼――脑”三大部分之间的协调过程,想要促进孩子行动力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要发展他的手指『操』作能力――动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先来看一看孩子手部的发育特点吧:

第一,幼儿手肌肉特点。

1.孩子的肌肉嫩,收缩力差,易疲劳。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嫩而柔软,收缩力差,容易疲劳。不过由于孩子的身体新陈代谢旺盛,因此虽易疲劳但恢复也很快,但注意供养一定要充足。

2.神经系统的技能调节不强。

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也不够强。

3.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孩子上下肢活动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而小肌肉群发育较晚,3~4岁的幼儿在用手指活动的细小动作方面如握笔、拿筷子、系鞋带等方面掌握不自如。

第二,肌肉卫生。

1.应让孩子保持正确姿势。

家长在教孩子动手做一切活动时,应尽量让他们保持正确姿势,但要注意避免肌肉过分紧张,导致幼儿肌肉疲劳。

2.补充足够的营养。

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家长应科学地合理地搭配好食物,做到膳食均衡。同时,还应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多吃青菜水果,少吃腌食甜食,不吃刺激『性』食物。

3.加强锻炼,促进肌肉群的发展。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促进大肌肉群的发展,在泥工、手工、日常生活中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孩子稍大些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制造一些障碍,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拿到想要的东西,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慢慢地,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但组织安排的活动要合理,避免疲劳,预防肌肉损伤。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带着家里的菜刀来到课堂――“今天我们技能课学习自己动手切黄瓜。”有一位学生这样告诉家长。只见每个学生的面前都横着小案板,上面搁着几根绿油油的黄瓜,30个学生几乎人手一把明晃晃的菜刀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举着笨重的菜刀,眼睛紧盯着黄瓜,一刀一刀小心地切着。他们对老师的教导记得很清楚“左手空握拳按住菜,右手用刀,使刀锋向外,这样就不会切着手。”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切完了,毕竟是第一次动手,黄瓜的形状可谓是千奇百怪。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情,他将自己的黄瓜放入碗里,撒上盐、酱油、醋和味精等调味料,“味道不错!”孩子吃着自己的战利品,不禁发出这样的感言。

教育学家们一致表示,让孩子自带刀上课的确有些危险,但也确实有锻炼孩子的动力能力与行动力的作用,只要做好保障,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曾提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机会动手。”孩子所处的时期是身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多加锻炼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对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会打下牢固的基石。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第一,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

在孩子的视野中,大自然就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父母当然也要将这些天然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风筝,踏青;夏天可以到水池中游泳、捉鱼;秋天可以到野外拾落叶,做树叶标本;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大自然中蕴藏无限内涵,吸引着孩子去探索,如果父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在植树时,尽量让孩子动手翻土、种植、浇水、施肥。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孩子体验活动的乐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多举办一些比如叠被子、系鞋带、编花篮、扣扣子等活动,从而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3.在自由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游戏器材,来激发孩子的动手意识,促进动手能力的发展。

第三,运用家庭式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当前:第3/4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