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俏七零》第257/258页


  猪骨头并不是清汤,而是放了各种调味料,鲜香麻辣,下进去猪血、脆骨、豆芽、青菜等。汤好喝菜也够味,每个人都吃得一脸满足。再加上新鲜爆炒出来的腰条肉,这是猪身上最嫩的一块肉,每头猪也就那么小小的一条,一般大家都是在杀猪菜的时候就吃掉了。
  什么东西就怕一个“鲜”字。农家纯粮食和菜喂出来的年猪,那才是真正的顶级食材。特别在新鲜宰杀的时候现吃,滋味秒杀一众名牌肉类。事实证明,很多时候那些有名的肉食都是炒作出来的,无非是从众、炫富心理,像皇帝的新衣一样――真要说好吃,每年那么多假冒的和牛、阳澄湖大闸蟹,谁又能够分辨?
  农民是很辛苦也比较贫穷,但是他们的生活品质却不见得比城里人差。说句难听话,什么吃食不是农民生产出来的?网上有个笑话,农民们吐槽现在病虫害太多,农药用得吓死人,记者问,“那这些粮食最后流向哪里了?”农民哥憨厚一笑,“都卖给城里人了啊!”
  这是大实话,电视里现在已经开始大肆播放饲料广告。如今的广告界,种子化肥饲料是三大支柱产业,广告词也是简单粗暴,“用了某某饲料,四个月出栏不是梦”!杨老汉就说了,“他娘的四个月才断奶呢,就出栏了,这是打了气了吗?”
  打气是没有,各类激素添加剂是真的。农家自己吃的年猪,最起码要养一年至一年半。而出栏的“肉猪”生长期只有5-6个月,那肉的滋味能一样吗?说白了,别说各类激素隐患,光口感都没有肉味。
  不是有一个段子,喝猪骨补钙猪都笑了,“我就长了4个月,哪里来的钙质?”。这也是农民很无奈的事,并不是他们很狡猾故意坑城里人,而是经济账算不过来。
  首先生猪价格瞬息万变,说不定你觉得猪还小,过几天价格就咣当一下掉到底,农民们亏得血本无归。其次猪活着就要吃,饲料要钱,粮食也要钱,喂草料?别开玩笑了,不知道草料不长称吗?而饲料和粮食的价格打着跟头往上涨,多喂一天都是钱,还要承担风险,对于本来就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民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杀猪菜的主角就是猪肉,猪身上的各个部位。如今生活好了,也不像从前那样抠抠搜搜的,大块肉大口酒尽管上,难得一家团聚,家里欢声笑语热闹不已。男人们一个个喝得满脸通红,杨小贝她们女人之间也有着说不完的话,家长里短,各种八卦,直到天色黑定了顿饭还没有吃完。
  大人们都意犹未尽,小孩子却早就坐不住了,“妈妈我和哥哥出去玩了!”诚诚拿着“皮球”舍不得放手,这东西为啥好玩?主要保质期短,说不定明天早上一起来就瘪了!为这个小时候多少小孩子掉了眼泪,长大后想起来都好笑。
  “去吧!路上不要跑,当心点!”杨小贝也不拘着他们。从小在山路上跑惯了的,才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娇贵。再说冬天也没有蛇虫,不要紧。要是夏天就不成了,老家山多蛇也多,毒蛇都有好几个品种,不乏“五步蛇”“银环蛇”之类的剧毒蛇,一般天黑了没有大人的陪伴都不会允许孩子们出去。
  “耶!去玩儿??!”杨文早就瞄好了家里的手电,等诚诚拿到了通行证,迫不及待地欢呼着冲出了家门。漆黑的夜晚把手电的亮光射向天空直到看不见,或者是在黑暗中划出各种形状的光圈,这也是农村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小游戏。当然了,尽管如此单纯简便的玩法,在以前也是不允许的。
  那个年代,手电筒也许是很多家庭唯一的“电器”,金贵着呢!再说电池不要钱吗?都是鸡屁股底下省出来,卖鸡蛋换的几个电池都要用半年。后来的孩子动不动就是成百上千元的玩具,随便玩玩就弃之不顾了,哪里能够想到以前孩子们玩泥巴的艰辛――只有泥巴不要钱!
  “现在的孩子命好哇!想当年……”喝得醉醺醺还舍不得放下酒杯的老杀猪匠感叹说。“咱们小的时候,姐姐们都不敢出门,因为没衣服穿!妹子也是得了病没钱治就这么没了。哎!要是换成现在,你瞧瞧大伙儿过的多红火!”
  “可不是!那时我家但凡要是好一点,也不至于让我一个人来这边支撑门户了!”老人喝多了就喜欢忆苦思甜,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的。说完了苦有开始抱怨,“才过了两天好日子就吃不得苦了,前些天说累,脏,不肯再学杀猪了!老哥你说说看,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干这个的,好不容易如今生意好了,兔崽子反而嫌弃上了!”老杀猪匠愤愤地说。
  “兔崽子”正坐在一个桌子上,闻言尴尬不已。老爹喝多了忘记给自己留面子……其实就算清醒着,满身血腥气的杀猪匠也不见得会给儿子留面子,但是跟喝多的人没法讲理去,他苦笑着说,“我也不是说不干,只是现在生意太好了,咱们爷儿俩都忙不过来,每天这么连轴转谁也吃不消啊!”
  他说是也是事实,这也是甜蜜的苦恼。已经杀年猪的人家少,哪怕杀也只有吧百八十斤,两个人轻轻松松就搞定了。可是现在呢?今天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四、五个大汉都奈何不得一头大肥猪,何况是一天好几头的杀呢?
  杀猪可是个体力活,随随便便几百斤的肉翻来覆去的,晚上胳膊都抬不起来。老爹年纪大了,回去的时候腿都在打飘,可他就是不同意再招工,说是手艺不外传。
  我的天,这都是什么年代了?再说杀猪算是个啥子手艺嘛!宁可自己忙不过来咬牙坚持,就是不请人帮忙,小辈肯定想不通,说的急了,两人免不了争执几句。

  ☆、第335章 味道

  “你们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忙的时候忙死,一闲又是大半年。不经济!”大家都纷纷为他们家出主意。最后还是杨小贝说,“大叔你们有着手艺,干嘛要闲一年?如今大家手里头都有闲钱了,可来个客人买肉还要大老远去镇上,还不如就在村里开个肉铺呢!”
  “咋?就这么一个村子开肉铺,每天卖的掉吗?”杀猪匠一脸不信。这要不是老杨家最有本事的姑娘说是话,他老早就嗤之以鼻了。要是放在以前人家都要笑话异想天开――农村人地里有啥吃啥,哪里还有买菜割肉的习惯,又不是城里人!
  “一天卖不完,可以放第二天卖嘛,做肉铺肯定要弄个冰柜,否则大热天的下午肉就臭了。”杨小贝喝了一口茶解腻,说道,“咱们村现在可是个大村子了,二千多口人,加上有学校和合作社,外来的人也多。如今咱们路也修好了,周边的村子过来也方便,没见村部都快成一个小集市了吗?”
  她年后走的时候,村委那边就已经很热闹了。原来就一家小小的代销点,后来又开起了一家小卖部。刚刚听易慧芬说今年一口气就开了两家!她话里还充满了羡慕――开小卖部多好!不像诊所那么劳心劳力,挣的钱还多!
  桃花村的小学由于升学率高,成绩在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也吸引了周边很多生源。毕竟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不要说乡里了,就是整个县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大伙儿不怎么叫“黄氏小学”这个拗口的名字,还是亲切地叫桃花小学,而小学校长杨启泰,已经连续好几年都是县里的“优秀教师”了。
  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就容易聚拢人气。特别是名校,人们总想着沾沾文气,都喜欢往这边来。加上这里是合作社最先发源之地,每年来取经的,收购的,推销的络绎不绝,村部的食堂早就不够用了,大师傅也赶潮流“承包”开起了饭点,生意居然也不错。
  这么一说,大家想想还真是!以前是不敢想,现在可不是早就比别的小乡镇都热闹了吗?桃花村到处都洋溢着欣欣向荣的气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年轻人,很多都是在合作社上班拿工资的,自认比城里也差不了多少――除了买东西不方便。
  “那就……试试?就是投的本怕不少,咱们人手也不够。”杀猪匠犹豫着说,很明显是心动了。这一个月他们挣的也不少,但这是没本的买卖,真要开店,还有点怵。
  这是人家的家事,大家说说便罢。说着又说道杨小贝头上,“听说小周到了浦海还是去种菜?城里干什么不好啊,还是干老本行?”大伯关心地问道。还想着小妹去了浦海做少奶奶呢,怎么着,又去乡下了?
  “不是,小贝和诚诚住在当年的新房子里。我在sd那边有业务,也是每个星期都回来的。”周品正忙道,“也是正好有很好的机会,城里的菜篮子工程,生意很好做的。”
  他大概把原因说了一下,杨老汉感叹道,“都说城里好,你们听听!城里有什么好的?没有自己的地,想吃个菜都难!”大家轰然称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立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永远都不慌。只要有地,有勤劳的双手什么都不会缺。
  外面冷月清辉,冬天的寒气逼人。但是家里却热气蒸腾,大家围坐在不停翻滚着的火锅边说着过去和未来,言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天,杨家屋上的灯亮了很久,很久。
  离家很久后回来最重要的是什么?杨小贝果断回答,“当然是走亲戚啊!”阔别一年,姑姑们都惦记坏了,第二天就过来接她们一家上门做客。加上易家那边也早就传了话过来,外婆想诚诚了,让带过去耍一天。好么,就没在家歇脚的功夫,杨小贝一家三口就开启了走亲模式。
  去每一家都不可能吃顿饭就走,你这是吃席吗?都是至亲,不要带任何礼物,空着两手上门,非让吃撑了才放你走,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关怀。这么一家家的走过来,周品正都要松裤腰带了,“我这在外面跑了一年,瘦下来的肉这几天全部都补回来了!”
  诚诚也苦着脸说,“妈妈,明天我们能不能不走亲戚了?我想在家和哥哥玩!”他也是无语了,心心念念想着回来和哥哥玩,可是非要天天出去走亲戚,害得他早出晚归的,都没有时间好好的玩耍了呢!
  “走完了!明天开始哪儿也不去,咱就在家里待着!”杨小贝笑着说。她也是很久没有这样的体会了。以前过年回来也是这样,专门出去拜年走亲戚,一共没回家几天,天天都忙着赶场,连和爸妈好好说话的时间都没有。
  可是没有办法,盛情难却,亲戚姐妹又多,不去哪家都不行。看来以后每次回来也会是这种“甜蜜的烦恼”。不过呢,亲情就是在这些走动中才会越来越浓。要是和周家,三姐弟没事几乎不会碰头,一年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碰面。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感情却淡漠得很,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周品正也不反感这种走动。比起自家亲戚间的淡漠,他反而比较喜欢老家这种亲亲热热的过法。和叔叔一家也是在白云才慢慢亲近起来的,换以前……也就是走亲戚和过年的时候碰头,点头之交而已。
  韩家冲的腊月是忙碌而热闹的。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易慧芬今年格外忙碌――除了自家的年货,她还帮小贝全部都备了一份,也不嫌麻烦,非要让小贝到时候带会浦海去,“城里的好东西是多,可咱家手工做的点心能买得到吗?你不在家就吃不到了,多带一点!”
  哎呦我的老妈诶!你果然就是这样的老妈!杨小贝也是无语了,她永远都是这样,生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有很多时候,哪怕远隔千里,他们也会不厌其烦地把最不值钱的家乡特产给你给你带上,才不管你多有钱,什么都不缺。在他们看来,家乡的味道都代表着他们的一片心意,带着家乡的气息,让在外面的游子不会孤单……

  ☆、第336章 炫耀

  家乡的味道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母亲的饭菜,有人说是家乡的土特产。无论你离家乡多远,总有一根线把你和家乡牵在一起,无论你离家乡多久,总有一缕思乡之情在你脑海中荡漾。.家乡的味道,永不能忘怀。
  杨小贝记忆中的味道,就是妈妈做的腌菜,腊肉还有普普通通的饭食。哪怕是一盘炒辣椒,也是她梦中心心念念的味道。离家在外,无论怎样复制家乡的食材,也是不能还原那一种感觉的。每年在外面也只是就着妈妈带上的一些食材,才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家乡的味道。
  哪怕是在考试后的第二天就急匆匆回到故乡,但是时间过得太快了。杨小贝感觉似乎没有在家呆几天,连家里的饭菜都没有吃够呢,就已经到了要回去的日子了。
  所有人都依依不舍,包括浦海人周品正。诚诚很懂事,但还是满腹遗憾地说,“寒假太短了,多希望能够多几天啊!”他还没有玩够呢!
  可是杨小贝是出嫁的姑娘,回夫家过年才是正理。何况他们已经在韩家冲过了7个年头了,于情于理也没有再让周母一个人过年的道理。对此杨家人还是很理解的,虽然不舍得,可是大伙儿还是积极地帮他们准备带走的东西,收拾的包裹越来越大,大有装上一个集装箱的架势。
  “好啦好啦!航班带的行李是有限额的,再说我们家也就三口人吃不了这么多!”杨小贝苦笑不得,尽管自己一再推拒,可是大伯和二伯还是拿过来杨小贝最喜欢吃的火腿、腊野兔肉等,让易慧芬准备的包裹又多了两个。有什么办法呢?人家一片热情地拿过来,盛情难却,不能不带走哇!
  “没事!我都想好了,这边的肉啊,菜啊都走邮递,反正现在天气凉,不会坏掉。”易慧芬胸有成竹地说。“这边的鱼糕、肉糕不容易保存,你们路上快,就随身带过去,到了放冰箱里就行。”其他种种类类,全部都分配得好好的,保证他们的行李虽然多,但不会到太夸张的地步。
  人家为自己考虑这么周到,哪怕杨小贝觉得太过了,也只好全盘接下。东西都收拾好了,亲人们也都告别过,今天还有半天的时间,她决定和老妈一起,去诊所一趟。
  回来这么久,每天都忙着东奔西走,都没有时间去学校和诊所看看。这些都是她倾注了心血,付出了全部精力的地方啊!今天她特地空出来时间,专门来到这些对自己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看看。
  学校已经放假了,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冬青树郁郁葱葱。海老师年纪大了,就喜欢呆在学校里,哪怕学生都已经放假回家,可是他没事还是喜欢走到学校里来,和看守的门卫喝上一杯小酒,说说闲话,看着干净整洁的校园心里就舒坦。看见小贝的时候海老师笑得满脸褶子都开了花,“哟!小贝回来啦!回学校看看?”
  海老师老了。本来就60多岁了,现在快七十的人,还是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他没有正规编制,也不稀得那些玩意儿,就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做门卫也好啊!”当然没人真的让他当门卫,说起资格,他是最德高望重的。哪怕年纪大了,可国学知识还是学校最好的。
  杨启泰也不劝海老师回去,有这么一个“震校之宝”,他巴不得呢!也没有给老师安排教学任务,就让他带着孩子们晨读,“三字经”“弟子规”什么的,后世风靡的国学教育早就在桃花小学开始普及了。
  海老师眼不花耳不聋,一直活到九十多。老人一直精神矍铄,按照他的话来说,“和孩子们呆着一起,能够让人的心态变得年轻!”是啊,和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相比,学校就是一片净土,特别是高度自治话,有着杨启泰管理的小学。
  他最喜欢杨家的两兄妹,都是好孩子啊!这个学校从无到有,可以说就是他们两兄妹撑起来的。资金方面小贝从不吝啬,什么都是按最高标准来,就算是孩子们的午餐也是免费供应的,这份福利,放在县里还有谁?
  启泰就更不用说了。堂堂正牌子大学生,多好的前程?就因为学校没有老师,他就义无反顾地回来了。前阵子过来的一个教育局小头头,还是他的同学――这要是他没有回到乡下,不也是早就功成名就了吗?
  他们俩的付出村里人或许不懂,海老师是当初最先到学校的,自然心里有数。所以他看见两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当然了,小贝他们也总是对自己恭恭敬敬的,做足了晚辈姿态。
  杨老哥苦了一辈子,想当年也是乡间出了名有本事的人,可就是被家里拖累了。现在总算是好了,还有什么比孩子们出息更让人高兴的呢?海老师打心眼里替老哥高兴。孩子们一个个都是好的,既孝顺又本事。这样的人不成功谁能成功?话说小贝都走了一年啦,也怪想她的呢!
  “是啊海老师,您不在家忙年,到学校里躲懒了吧?”杨小贝开玩笑说。海老师性格最好,和孩子们才相处得罪融洽,他最喜欢你和他说笑。“我哪里是躲懒?是躲难好不好?你师母在家里嫌弃的横脚横手,耽误她干活把我撵出来了!”海老师委屈地说。
  和外公一样,那个时代的男人,特别是读书人信奉的是“君子远庖厨”,家里那是油瓶子倒了不都知道扶一下的。可怜师母也是服侍了他一辈子了,这忙年的当口,你帮不了忙也就算了,看他悠哉悠哉的样子就出气,干脆眼不见为净也是正常。杨小贝一听就明白了,笑得不行。
  既然好久不见,海老师也打开了话匣子,拉着小贝在校园里走走,指给她看这一年学校发生的变化。这是今天竞赛咱们学校得了一等奖啊,这是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合影啊,还有,那边今年弄了个植物园,大家把山上好多植物都移植进来,还种了不少花花草草……
  这些杨启泰在家里都不会说的,在他看来,把学校建设得好都是分内之事,拿出来炫耀是很羞耻的。海老师则不同,他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把好的成果拿出来给远道而归的游子欣赏,言语之间是赤裸裸的炫耀和满足。

  ☆、第337章 旧识

  真好!杨小贝喃喃地说道。这才是她心目中的学校啊!小时候那低矮的校舍,毫无教学水平可言空有一身热情的老师,还有每天饿着肚子的经历还历历在目,那时候是自己,是多么羡慕城里漂亮的小学校园,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啊!
  因为学校没有午餐,也不提供热饭的地方,那时候的小学放学都比较早,一般下午2-3点钟就放学了。孩子们就饿着到了回家以后才能吃饭。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每天放学回家,冲进厨房找留的饭菜那种饿得挠心挠肺的感觉。差生怕的不是留校,而是太饿了!

当前:第257/25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