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琐闼》第4/62页


  苏萧站在王旬的门边儿上,听着王旬与平福两个的话,眼前却不由浮现出当年阿兄领了五品衔儿的景象。当年阿兄升五品,家里也是那般热闹,又是烧尾宴又是流水席,镇日里的戏班子,唢呐吹打,锣鼓震天。
  那时候的苏家,一门三代进士,两位列得入品级的官儿,实实是一派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风光景象,就仿佛好日子一直过不到头似的。
  那时候,她还不叫苏萧,而是唤作苏筝,在家里行三,虽是庶出女儿,但在那锦官城中,苏家三女的咏絮之才,舜英之颜虽说不是满城皆知,却也颇得几分盛名。尚未及笄,说亲道媒的冰人几乎踏平了门外的那条门槛石。
  可几乎又是在转眼之间,家里就如同突然了散掉了骨架子一般,哗啦啦的一下子山崩地裂。家里出事的那阵子,她就像做梦一样,眼睁睁的看着父兄入了狱,收了监。隔日里,大夫人被带到衙门里问了话,当日晚间就在房里悬了梁。她不敢再去回想那一段日子,平日里要好的常走动的亲朋至交些再没有一个愿意上门的,苏家没了官籍,卖了府邸,散了仆从,仿佛是一转眼,一门三进士的苏家就如一片云烟似的,在那繁华如梦的锦官城中烟消云散。
  那一年,苏筝正好是二八年华。
  苏筝收拾了贴身细软出府的那一日,天上的太阳白花花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她觉得仿佛这一辈子就如同已过到了尽头一般,从此后无路可走,也无需再走。
  她走投无路,只身带着相依为命的丫鬟银香去到了半年前便许配的邱家。
  叩开邱家的铁环门,虽然道明了身份,可邱家门上通传的小厮从没见过这么落魄的少奶奶,只带了一个丫鬟,连马车都没有雇上一辆,就这么抛头露脸的走了来,于是很是给了些脸色给她瞧。银香见自家主子受气,又是心疼又是气愤,当下就和门上的小厮嚷嚷了起来。
  邱家人的反应早就在苏萧的意料之中,所谓尊严,所谓清高,不过是文人墨客桌子上的一盅清茶,解不得渴,当不了饥,只做个风雅样子罢了。如今能有一方屋檐避雨,对她们主仆两个来说,已是天大的恩赐。她拿出了许亲的信物,小厮这才半信半疑地去通传,里边好一番辨认后,终究还是放她进了家门。
  二少奶奶这样就上了门,邱家虽然极不情愿,可毕竟是诗礼人家,哪怕是姻亲犯了污了军粮饷银这样让人无颜立足的罪名,却还是怕别人戳着脊梁骨骂自家嫌贫爱富。虽是百分之一百的不情愿,也没奈何,到底还是让二公子邱念钦与她拜了花堂。
  洞房花烛夜,苏筝孤零零一个人,身穿母亲在世的时候亲手为她绣了一年的嫁衣裳,被喜娘挽了,独个儿坐在喜床边。
  洞房花烛,佳人含羞,这样的良辰美景,可是月至中天,新郎官都不曾露得半分脸,小丫头银香不知是安慰自己还是安慰她,同样的一句话颠来复去的说了好几次:“小姐,姑爷必是前头有事耽误了。你莫着急。”
  夜色愈加深沉,她心中愈加不安,闻言却不好再问什么,只默默地点了一点头。透过盖头望出去,只觉得外头的物什隐隐约约显出一片陌生至极的红,那红不知为何无缘无故地透出了一股子惨兮兮阴森森的意味,就像是桌上的那一对龙凤喜烛燃过的烛心一般,外头被火头烧过了,就平白地显出了里面的白蜡芯子来。
  那挽人的喜娘见多了喜事,见状也不由地在心中叹了一口气。哪家的喜事不是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她瞟了一眼这新娘子,说起来这新娘子也真是可怜,听说原来也是个官宦家的小姐,哪晓得命里是遭了灾星的,听说两家定下了亲合了八字,吉日都选定好了,只等着欢欢喜喜的过门成亲,可娘家不知怎么就犯了什么事,一家子死的死散的散。也真是可怜见的,新娘子孤身一人带着一个丫鬟来投奔夫家。
  听人说,邱家老太爷的意思是悔婚,外头的那位邱二公子却是个少见的心善人,说女孩子家家的,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实在是可怜,若是悔婚,怕就得饿死在街头了。孙儿这么一讲,老太爷也转念一想,若是这女人咬死了不退婚,又在外头做出什么伤风败俗的事儿,说起来还是邱家未过门的媳妇,邱家的脸面还要朝哪里搁?还不如允了她进门,原不过是一口饭的事儿,三年五年,找个借口休出门去,也就再不干邱家的事了。
  喜娘叹了一口气,再瞧了一眼新娘子,真是可惜一个画上的美人了。先头服侍着这位小姐装扮时,阿弥陀佛,真真儿的是个仙女儿下凡哪,外头的那位邱二公子也是天下少见的俊俏人物呢,可不正是戏文上唱的那什么神仙眷侣,才子佳人么,哪里想到这样的美人终究却是一个被休的命呢?可见红颜薄命这样的话,果然是不假的。
  喜娘抬头看了看洞房,这洞房哪里有半分的喜气?那新娘子坐了许久,跟个死人一般一动不动,屋里那几丝冷清清的喜气也和她不沾染半点关系,盖头珠帘下,那新娘子只垂下一双眼,目光仿佛是落在脚上鸳鸯图样的绣鞋上。喜娘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双绣鞋扎边的金线上留了块拳头大的泥污,竟是将那鸳鸯的花样子糊得了不成样子。
  按旧例,新嫁的女儿要由本家的兄弟背出闺房送上影照外的花轿。待到了婆家,那长长的红喜毯要从拜堂的正厅铺到大门外去,越是讲究旧俗越是论说排场的人家,那红喜毯便越是铺得长。到了婆家,新嫁娘要被一左一右两位喜娘搀扶下花轿,直接踩上喜毯,那一双玲珑娇小的绣鞋绝不能被一丁点秽物污了去,表的就是女儿家冰清玉洁之意。
  阿兄还在的时候,总是打趣她:“像我家小九儿这么刁蛮,哪家哪户敢娶了你去?为兄可是巴不得早日把小九儿背上花轿,到时候,必得让夫家摆出十里红妆来迎我家的小九儿!”
  如今,阿兄早已冤死狱中。
  她孤身投奔夫家,明面上说的是嫁人,心里却一清二楚,夫家里上至老夫人,下至小奴婢,背地里不知怎地嫌恶她。恐怕暗地里还在编排她,为何不一条白绫随了父兄,直接奔了黄泉路,既做出一个孝女的样儿,也好全了夫家的清白名声。
  哪里还妄想什么十里红妆?
  邱家虽然让邱二公子与她这样的不祥人成了亲,但是能省的俱都省了,一无亲朋二无主证三无良辰,一顶小轿就将人抬进了府门。熟络的,倒还知道二公子娶亲了,不知道的,还打量着是邱家的老太爷纳了哪户美貌的小寡妇做四房呢,何来什么喜毯红帐?
  只桌上一对红烛,床上两眠新被,还能勉强算是成得了双。
  她知夫家极是不满这桩婚事,可现而今她无依无靠,能依仗的,唯有那未曾谋面的夫婿。况且,她私心里总还想着,邱家二公子与阿兄有同窗之谊,若他是个明理之人,定会信她,定会信她自小仰仗的阿兄,绝不是那种为着中饱私囊而视大义为无物的小人。
  待到夫婿的脚步声急匆匆而来,她的心里宛若揣了面锣鼓一般,敲得没有半分停歇。
  然而,她的良人径直拿了喜秤,挑开了盖头,快得连她还没来得及仰头对着他说一句话,快得连自家郎君的面容,她都还不曾看清,面前的那个人几乎是连看她一眼都不曾,就直接拂袖而去。
  第二日,邱家二公子便借着上京赴考之名,离了故里,奔了帝京。从此之后,再未相见。
  这面,王旬吩咐了小厮婆子们安顿之事,转过头来,见苏萧一言不发,默默地站在门边儿上出神,不由奇道:“宣之,你站在那里做甚?”
  闻听此言,苏萧才慢慢回过了神,已是四五年前的旧事了。她如今早已不是苏筝,可她居然还清清楚楚的记得那一夜的惨白红烛,记得那人拂袖而去的背影。
  无言以对,心如刀绞。
  她慢慢地笑起来,这笑容让王旬有一刻的失神,恍惚间竟然会觉得那笑容带着绝色女子般的浓秣艳丽,让他几乎不敢再多看一眼,他辨不清她到底是在笑还是在哭,只听见她慢慢地说了一句不搭前村后店的话:“方才听得令尊令堂康健,阖家美满,王兄真是好福气。”
  

  ☆、不速客

  转眼已是桂子飘香之月,天气也渐渐转凉,吏部那头也终于传出了消息。苏萧在第二甲中尚且算是排前头,倒没有再等来年,就直接补了礼部主客清吏司主事的缺,虽说礼部的事不算清闲,主客清吏司也算不上油水衙门,让她到底还是松了一口气。
  王旬名居第三甲之中,没有苏萧那么顺当,选榜前几日,便有小径消息,说道是京中官缺尚少,第三甲的贡士们均只得待到来年春归守选,等着下一拨儿外放的缺了。
  这消息一出,贡士们的心都凉了一半,谁不知这些风丝丝儿都是用来哄人的?外放历来是肥缺,外放一州一府,随便做些个什么,不比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日日苦哈哈的摸黑上早朝,战战兢兢听训斥,领着那么些月俸银两,算仔细一分一厘苦捱时日要好得多么?
  多少人眼巴巴地瞅着下头的那些个太师椅呢,若是空缺出一个半个来,早就被那些耳报神似的京官们眼尖手快捞了去,哪里还有王旬这拨儿的贡士们的份?这一等,可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本来只差二甲就两三名,却硬生生要往后拖上一两年,且不说王旬自己,就连苏萧也闷闷不乐,直替王旬不值。除此之外,王旬不日将家去,两人投缘,苏萧面上看着稳重,其实心里颇有几分稚子心性,更添几分不舍得,倒是王旬反过来安慰她。
  两人都没承想,事情两天后便有了转机。那日日头甚好,是少有的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却有人不请自来,上门拜访。来的人不知是什么门路,却开门见山,说话痛快,不到两盏茶的功夫,就伸出三个指头标了个数,说六部底下有个缺儿,无奈僧多粥少,上头是有贵人瞧着王旬才学人品是三甲里面拔尖的,心下颇为赏识,不好亲见,故而带了个口信,提携一把。
  王旬是个敞亮心胸的人,也算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加上年纪又轻,没经历什么坎坷跌碰,又自负是天子门生,眼睛里哪里容得下这些托门路塞银子的腌臜事儿?他雪窗萤案十几年,原本是凭着自己本事得中了龙头榜,满腔抱负,到头来却要这样靠着疏通才能得封一官半职,自然是当做奇耻大辱,两下间,言语中不由带出些轻慢来。
  幸而,王旬原先客中身边带着一个贴身的书童名唤长烟的,瞧着他家大公子面上颜色不对,忙一溜烟的跑到了东房里,三下两下说清楚了事件缘由,麻利儿地求了苏萧过来打些个圆场。
  苏萧知王旬素来的性子,怕他平白地惹出了祸事,忙随了长烟赶到西房,只见一位中年男子坐在上首,身着青衣,那衣袍颜色虽是寡淡,上头的绣线走针却是颇费功夫的,苏萧知此人必不是一般的小官吏,只见那人神色上颇有几分倨傲,正说道:“既然王兄台另有别志,在下实在不该冒昧登门。”
  王旬正要回答,门外却听苏萧抢道:“先生特地登门送佳讯,我等自是万分感激的。”上首之人寻声望去,只见一位年纪轻轻的少年书生迈进门来,抬头看去,那人白衣素袍,通身不加配饰,只在头上簪了支白玉发簪,屋外甚是光亮,那人如同偕光而来,越发显得目含春波,面如秋月,不由问道:“这位是……”
  苏萧躬身一揖:“在下苏萧,与王兄同住此处,同为今科贡士,如今刚分到礼部主客清吏司,领了从六品主事的缺。”
  中年男子颔首道:“原来是苏大人,久仰。”
  苏萧掀袍坐了王旬下方,笑问:“学生不敢当大人二字,斗胆问一句先生尊姓大名,在何处高干?”
  中年男子道:“在下姓马,自愧不才,然而却蒙我家大人深恩,荒废韶光,为我家大人做些许笔墨事宜而已。”
  这样说来,便是哪家的幕僚了。
  苏萧暗暗心惊,没料到这京城官场中是这样的一口乌压压的浑水塘。她原来以为是吏部哪个主事掌着分配,派来亲信官吏,暗示下面行些冰炭孝敬之事。没想到却是一层深牵扯,这样一来,得需费好些银子,且又得卖着人情脸面了。
  未等苏萧回话,这边王旬却道:“在下感激先生美意,只是在下习得周公礼,学得圣贤书,圣贤教诲不敢忘。”
  话音未落,却听那人嗤声道:“王兄台阅尽千书万卷,岂不知顺势而为,因势导之之说?为何年纪轻轻却是一副死板板的书生意气?若不是我家大人是个爱才之人,在下也决计不会登门走这一趟。”
  苏萧毕竟出身官宦世家,自小听闻不少官场黑路子的掌故,自然心知万不可见罪此人,两三月前,与永和王的相遇尚且算作是巧合,而今这问上门来的交道却真个是不敢不攀,送上门来的人情却不敢不领。来的人,明面上虽是愿者上钩,可若真的不奉白银,不领人情,让来人面上难看,难免会让后头的那个人记恨在心。这人既有门路,两下谈拢了,一只手可送人上青云,否则,另一只手送人入冰窖,使得似王旬这般的贡生三年五年无人问津也不是难事。
  想到此,苏萧打叠起十分的小心,问道:“劳先生费心了,只是不知先生方才讲的大人是哪一位?王兄同我定择日登门拜访,以谢贵人。”
  闻听此言,对方脸色稍霁,却摇头道:“我家大人素来不喜张扬,况且此事本与大人无关涉,只是我家大人实在爱惜人才,故而给王兄台指一指路,少走些弯道罢了。”
  一旁的王旬坦然道:“先生严重了,说什么弯路直道的,在下看来,雷霆雨露都是皇恩,既是皇恩,学生就没有不担着的道理。天将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先生自然比学生更明白。”
  这样的话实在是说得让苏萧心急,忙暗暗丢了个眼色给王旬,转头道:“王兄寒窗十年,功名倒在其次,苏萧却知他不愿辜负的是年少高志,更不想白白误了几年青春光阴。”
  王旬再不通官场上的把戏,也听出了苏萧转了话头,话中的维护之意显而易见,便知苏萧心中有了计较,他一向敬苏萧知晓分寸,于是也就闭口不言。
  闻听苏萧这样一说,那人才终于颔首点头:“听这话儿,苏大人虽然年纪不高,倒是个心里明白事理的。”
  苏萧起身,垂手恭敬道:“方才所提的王兄之事,就全仰仗先生费心了,王兄和在下两个虽然年纪轻,没经过大世面,却不是糊涂的人,也知涌泉相报的道理,所以还请先生务必明示大人名号。”
  见马先生沉吟不语,她又道:“我等知大人清贵,不以些许小事萦怀,我等虽不敢上门扰了大人安宁,却可铭记在心,也不枉大人的提携之恩。”
  听苏萧这样再三恳求,态度谦恭且又知进退,马先生方慢慢道:“大人原嘱咐过了,不得对外宣扬,我看苏大人人小志高,却是自己人,罢了罢了,我就说与两位听,只是,两位不必在人前提起大人,日后两位与大人也必有相会之日,也算结一段善因好果。”
  苏萧忙点头称是。
  马先生接着道:“在下乃在翰林侍讲学士邱远钦邱大人门下做事,我家大人年纪虽不长,却是一等一的人物,当初就是圣上钦点的探花郎,如今又在翰林院领着翰林侍讲学士的职,不仅当今圣上,连着荣亲王殿下也对他青眼有加。”
  苏萧本来躬身站着,却不想冷不防在这样的时候听到邱远钦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如同七月天里当空炸响了个焦雷一般,直震得她耳门芯子嗡嗡做响。
  她不是不知道那人到了京城,不是不知道那人名躁京中,不是不知道那人以弱冠之龄为圣上设坛讲学,在举国士子中传为佳话,只是她离开邱家后,便断了与邱家的消息。在她上京之初,也曾担心遇到了邱远钦,就怕邱远钦将她认出来,可到了京师,她才知道帝京之大,安心寻一个人也未必能寻到,况且巧遇乎?
  她自幼就聪明伶俐,在帝京,竟是决心扮作男子,便一一依样穿戴起来,又冷眼看着周围男子的习性言谈,刻意收了女儿家的脂粉模样,不出一月,就将那些文人墨客的言行举止学了个十足像,就连随着一群士子上青楼,在一票□□翠云之间,也应对自如没露了怯。
  时间一长,她慢慢明白了,当初的担心原是多余了,这京城之中,官吏多如牛毛,哪能那么巧,两下间就遇到了呢。对苏萧来说,此人仿佛成了上辈子的冤孽掌故,她未曾想过这辈子竟还会和此人有半分牵连,哪晓得冤家路窄,此刻竟冷不防听到此人的名字。
  马先生提起荣亲王,有心看一看两人的反应,故而有意顿上一顿,低头用杯盖拂开了茶叶沫子,慢悠悠喝了一口翠潭飘雪,半尚方才抬眼看了两人一眼,却恰恰看到刚才巧言善辩的苏萧一张脸变得煞白,半点血色也无,不由失声问道:“苏大人,你这是……”

当前:第4/6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