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琐闼》第44/62页


  那皇帝听见他进来,睁开眼睛朝他抬了抬手,指了指软榻上:“上来罢。”
  郑溶依言侧身坐在软榻上,背脊挺直,双眸低垂,竟是一句嘘寒问暖的多话也没有,只是默默地等着他发话。
  皇帝看了他一眼,不由地想起他小时候的模样来,这孩子似乎从小便寡言少语,倒是一点也不像他那母妃,他母妃原是草原上吹着狂风骑着战马长大的,空长了一个淑女佳人的壳子,里头的性子却是素来野惯了的,历来是直来直往想说什么便是什么。
  这孩子跟他母妃是两个性子,一点也不相像,他这是像谁呢?皇帝微微地皱起眉头,这孩子倒是……很像自己,越来越像。
  皇帝心中苦笑,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感觉呢?
  想头几年自己年轻的时候,最钟爱的儿子是长子洺儿,洺儿是自己三十岁上头才得的,虽说在洺儿前头有三个孩子,两个皇子一个公主却都早夭了,洺儿是自己头一个健健康康长大的儿子,因着这一番曲折,自己在洺儿身上寄托的希望自然不言而喻,加上这孩子向来说话讨喜又是极聪明伶俐的,自然得了自己不少宠爱。
  等上了点岁数,自己又更偏爱年幼些的孩子,那些皇子公主们那肥嘟嘟的脸颊,藕节子似的手臂仿佛都能让自己顿时年轻十几岁,譬如清儿,从幼儿时候的牙牙学语一直到初学骑射,哪一件哪一桩没有自己的心血?
  可是溶儿呢?这个孩子排在一众皇子公主中间,上头有兄长,下面有幼弟,他那母妃又去得早,因此这孩子虽是皇子,可却没让他十分放在心上。
  想起他那母妃,便让皇帝心里头颇有些不自在。
  那年姜妃撒手西去,皇帝虽然下了诏,对宫内宫外都称姜妃是病逝的,可他心头却跟明镜儿似的,姜妃的病多少有自己折腾自己白白送了命的意思。在后宫这些个妃嫔里头,姜妃虽然算不得是他心尖尖上的人,可想当初进宫之时,也是与他山盟海誓郎情妾意的,旁人有的恩宠,他给了她,旁人没有的恩宠,他也俱是给了她的。可是没想到,她从小生在草原长在草原,那些京中高门闺秀淑女们奉若至理名言的妇德妇言,她却并不以为意,一心只想要他的心他的人。
  他乃天子,前朝后宫,哪一处并不是关节要害,牵扯制衡?皇帝现下想起姜妃来,也不由地皱一皱眉头,她一直是这般的不懂事,这般的荒唐,人人都道她恃宠而骄,他却一直顾念着她,可是她尚且不知满足。开始的时候,自己还放下身段去哄一哄,日子久了心便渐渐淡了下来。她竟然还摆脸色给自己看,自己到了她的宫门口,她竟敢命人直接把大门给关了!他勃然大怒,顺理成章的禁了她的足,而从那一次禁足之后,她便郁郁寡欢起来,一直郁郁寡欢,明晓山上的那惊鸿一瞥,那般少女的明艳颜色在后宫之中渐渐地暗淡下去,仿佛是混杂着宫墙上头的蒙了灰的陈年苍苔一般,变得灰败不堪。
  皇帝嘴巴上不说什么,可心底到底是有些愧疚。存了这一番心思,因此上去她的宫中越发地少,从日日相见到一个月两三次再慢慢地变作两三个月一次,最后一次见她是在什么时候?是她病重后的某一日罢?
  那时候刚入宫的静嫔正伏在他的胸上,给他讲笑话呢,静嫔年芳二八,正是最喜欢笑的年纪,她给他讲着笑话,他也没有觉得特别有意思然后却很喜欢看她的笑,那静嫔讲着讲着没把皇帝逗笑,自己倒是笑得直是前俯后仰,她发鬓上斜斜插着的一支凤点头,凤嘴下头衔着硕大的虾子红玛瑙垂珠,一头珠翠花枝乱颤,鸾钗明珰,红香腻雪,甚是动人。
  说笑间却听太监来禀,说是三皇子郑溶求见,那个时候,郑溶不过九岁罢?那孩子的那眼角眉梢很有些像他母亲,从小便是寡言少语,仿佛那一双眼睛把这世情,把他的那一点点不可说的愧疚看了个透亮,许是因着姜妃的缘故,他对这个儿子素日间也不由地平添了几分严厉。
  三皇子进得静嫔的寝宫,端端正正地跪下来叩了一个头道:“儿子给父皇请安,给静嫔娘娘请安。儿子母妃病重,儿子斗胆请父皇移驾母妃宫中一叙,以慰母妃思念之苦。”
  他尚没有开口说话,却听一旁的静嫔噗嗤一笑,少女的笑声如同山涧清泉一般清脆动人:“姜妃娘娘病了,三殿下还不紧着派人去太医院请个太医给娘娘瞧瞧?怎么急匆匆地跑到我这宫里头来呢?皇上又不会瞧病,可别一来二去地把姜妃娘娘的病耽误了呀!再说了,娘娘既是病了,若是请了皇上过去,一堆人呼啦啦的再跟着过去,反倒是扰了娘娘清修养病,反倒不好了!”
  三皇子郑溶并未曾理会那静嫔,只微微将头埋了一埋,在底下道:“静嫔娘娘说的是,儿子来这里之前,母妃已是对儿子说过了,说是养病还是要清净些才好。只是儿子私心里头想着,母妃那里已是清净了两年了,即便是扰一扰,也是无妨的。”
  他在底下又叩了一个头道,“父皇之忧是天下太平,儿子年幼,不能替父皇分忧;母妃之忧是父皇安康,儿子无能,不能请得父皇移驾母妃榻前,让母妃再亲眼见一见父皇龙体安康。儿子既然无能,唯有祷告父皇龙体常康健以全母妃心愿。”说罢又叩了一个头,站起身来便要告退而去。
  皇帝心中些微有些不快,不知是为着姜妃的病还是为着那静嫔的口无遮拦,或许是因为儿子年纪如此幼小,却能说出如此平静却针针见血的话。他突然觉得静嫔身上的香气甜腻得有些过了头,站起身来道:“朕同你去看看你母妃。”
  郑溶脸上却无半点惊喜之态,再端端正正地叩了一个头道:“儿子替母妃谢恩。”
  在记忆之中,自己从未曾将溶儿放在膝盖上,未曾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读书,未曾与他同骑一马,未曾亲自指点他的骑射功夫,清儿那般的娇贵盛宠,这个儿子是从来没有过的。
  自己一直以为,这个儿子不过是中庸之材,当个闲散王爷已是足矣。这是第一次他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
  第二次,便是到了郑溶十六岁那年。
  北疆不安,他站出来自请领兵,自己第一次见自己这个儿子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那神情之间的意气勃发,居然……居然和当年的自己一模一样。
  再后来,郑溶在北疆果然立下一番功业,他在军中与将士们同吃同住,三军之中与三皇子有解衣衣之,推食食之情谊的将领竟有半数之多。近十年间,三皇子在北疆立下战功赫赫,西梁诸国俱是秋毫不敢有犯,三皇子战神之名不胫而走,这天下足足安享了十年太平。
  自己稳坐在那龙座之上,可儿子却离自己越来越远,帝王之道,权衡相制,五年之前自己派了洺儿将他替了回来,这样的分功之事,溶儿倒是并未曾拖延,也未曾听得什么怨言,只是收拾了行装,交接了公事,甚至比自己下诏定的日期提前了近一旬就回到了京城,掩起盔甲上的凌厉光芒,将那塞外的一身风霜俱敛在了华袍广袖之下,仿佛那十年的沙场征战不过是过眼云烟,竟然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做起来了挂名王爷。
  小小年纪便能韬光养晦,如此沉稳有持。
  自己心中渐渐地看重起这个儿子来,这些年来便不露声色地将六部上的事一点点地交到他的手中,每一次他都没有让自己失望。今年自己故意又派了他去江阳,朝廷上的党朋之交,江阳的那一潭浑水,自己在高高的龙座之上,焉能不清不楚?果然他一眼就看透江阳种种的盘根错节和那些绕来绕去的圈套,不出手则以一出手便极为果决,直接将那郑求立斩于帐下,先斩后奏,将郑求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连根拔起,再施以安抚民心之举,短短一两个月一并解决水患之灾,钱粮之缺,官场之乱,如此有张有弛恩威并重,自己收到五百里加急的奏折的时候,也不得不为这个儿子的铁腕谋略暗赞一声。
  这些年,他冷眼看着郑溶在自己目光之中,在自己的刻意安排的种种历练之下,默默地磨砺成出将入相的千古君王之才。他本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才干,再加之外有母妃家一众从母兄弟俱在军中任职可相依持,内有挚友顾侧等人高居相位尽心为辅佐,下一个盛世必是指日可待。
  没想到今日早晨,许美人服侍他更衣的时候却半含半透地提起一桩风流轶事来。说是现下街头巷尾都在盛传,三殿下新纳了美人,极尽宠爱之事,同吃同住不说,前阵子三殿下引了旧伤复发便是因着这如花似玉的美人。
  那许美人本是二殿下郑洺暗中安排进宫的人,这一番说辞自然也是二殿下的授意。她见皇帝闲闲地听着她,神情和善,仿佛并不十分在意,于是胆子也渐渐地大了几分,一面儿跪在地上用那丹寇如绛的芊芊十指给皇帝穿龙靴,一面试着将那话锋一转,笑道只是可惜那美人美则美已,可却是个男子,且不是普通男子,倒是在那礼部上供了职的官员。
  那许美人只当做笑话一场,却没想到皇帝陡然翻脸,靴子都没穿完,便就势一脚将她踢翻在地,沉声道:“朕的皇子们,什么时候也轮到你一个后宫贱人来嚼舌根子?”那许美人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一时间花容失色,没等到她告一告御前失仪的罪,却已立时被人架了出去,刚刚新封的美人,怕是从此便再无面见天颜的机会了罢。
  郑溶只觉皇帝今日与往日格外的不同,那神情之中分明透着些许阴郁,遂慢慢地站起身来道:“父皇可有忧心之事?儿子愿为父皇分忧。”
  皇帝沉默半晌,方缓缓地从那檀香矮几上的金晕纹龙尾砚下头抽出一张洒金宣纸,递了过去:“朕今日忧心忡忡地便是这桩事,你可为朕分忧一二?”
  郑溶躬身接过那张纸,定睛一看,那洒金宣纸上头乃是皇帝最擅长的青烟体,写的正是他昨日从郑洺那里听到的那两句打油诗——苏郎眉间一抹春,胜似帐外千万兵。
  

  ☆、一抹春(二)

  那两行字若游龙在水飞凤在天,一笔一划皆是圣上手笔,当今圣上酷爱文墨,自幼时便喜临摹书圣之体,一手王书写得颇有大家之风,后又创了闻名天下的青烟体。这青烟体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下来,一笔一划早是胸中成竹一气呵成,无需思量,就如同帝王的权衡之术驭下之方一般,早已深入骨髓驾轻就熟。
  这个在皇位上坐了近五十年的帝王,虽近来对国事不甚过问,可朝廷大事却了若指掌,朝政大纲更是牢牢地握在手中,朝中那数不清的暗探耳目更非虚设。
  那一张薄薄的洒金宣纸仿佛有千斤重,沉甸甸地压在郑溶的手之上。
  他脑中一时之间闪过许多念头,他不敢深想,只觉皇帝锐利如寒剑的目光冷峻地巡梭而下,审视着他面上的每一丝表情,耳畔只听得皇帝轻飘飘地问了一句:“这是京师街头巷尾这几个月人人口舌相传的一句讹语,朕听了很是不顺耳,你可愿替朕解了这件忧心事?”
  郑溶跪下来,低头沉声道:“父皇说这几月京中街头巷尾通传此事,可儿子却从未听说这样的讹语。”
  皇帝没有说话,眯着眼,嘴角微微向下,目光清冷。
  郑溶叩首道:“父皇请细思此事。儿子两月之前尚在江阳赈灾,这几个月并不在京中,何来的这几个月街头巷尾的口舌相传?”
  他顿了一顿,未见皇帝斥责,便继续道:“想当初回京儿子向父皇述职之时,父皇特特嘱了儿子往后要多体民情多查民意,免百姓再生流离颠沛之苦,故而儿子腿伤之时,乘着在明晓山的别院养伤之机,便日日到明晓山上的水华寺里同空净大师谈经论道。”
  水华寺乃是开国皇帝元后慧启皇后集后宫三年的水粉胭脂钱所修建,山门门匾上水华寺三个字,乃是开国的帝御笔手书,有了这一层脸面,这水华寺乃顺理成章地成了本朝皇室节年之时上香祈福之处,庙中历代住持一贯又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得了皇帝十分的尊重,因此自皇帝而下,人人对那庙中住持掌门少不得都要尊一声大师。
  郑溶深知皇帝疑心甚重,格外忌惮皇子私下联络结交士子官员,故而只说自己在水华寺与住持闲坐论佛理,倒是投了皇帝如今上了年纪愈加尊佛门重仙家的心思。
  他见皇帝眉头几不可见地松了些,便放缓音调道:“如今正值五月端阳嘉节,后面又接着是七夕之会,儿子在寺中不免见多了许多前来祈福的寻常百姓,倒是也在庙中听了不少有意思的传言,从士子文士到樵父渔翁,从淑女闺秀到村妇老妪,父皇可要一听?”
  皇帝有了几分兴趣,脸色渐渐和缓了几分,却听他一一闲闲道来,“如今四方皆定,天下和美,农门传的是风调雨顺,仓稻已熟,个个心喜今年必是丰年。士子人人称道今年新开恩科,大选贤能,恨不能立时鲤鱼跃龙门,报效国家。那些文人么,大多议论的是江阳水患已平,乱象已正,江阳百姓安居乐业。”
  他见皇帝听得仔细,不由话中含笑,“父皇可知那些京中的名门贵女凑在一起都说些什么?”
  “这又有何难,左右不过些闺中闲事。”
  “她们说的却是当下的一件大事情。”
  “喔,什么大事?”
  “她们日日议论的是,北疆来朝——长公主的婚事。”
  “这又是为何?”
  “她们都议论着,咱们长公主大嫁典仪之时,身上那一身名贵绣品到底要耗费江南多少绣娘多少精力。”见皇帝忍不住失笑摇头,又道,“除了那些贵女之外,便是那些卖货郎,也很是关心长公主的良辰吉日。”
  皇帝奇道:“卖货郎关心这件事又是何故?”
  郑溶微笑道:“他们盘算的是长公主大婚之日,京中哪个地方是最热闹,好在头几日去占了地方,等着长公主大婚那日,好赚个盆满钵满。”
  皇帝终于笑道:“这些日子去水华寺的人倒是真不少,改日朕倒也亲自去一趟,听听百姓们嚼一嚼舌根,怕是有意思得很。”
  郑溶道:“可不是有意思得很么。”
  见皇帝神情终于和缓下来,郑溶将话头轻轻拨了一拨,神色肃然,“是有意思得很。只是有一句话,儿子断断不敢欺瞒圣上——儿子在水华寺数日,却从未听过什么苏郎眉间一抹春之类的讹语!儿子方才对父皇讲的话,不过是鹦鹉学舌挂一漏万而已,父皇一未曾听说士子之喜,二未曾听说农夫之乐,三未曾听说闺门之趣,四未曾听说货郎之艰,儿子身在水华之中尚且未曾听说那一句讹语,父皇身在庙堂之深,为何偏偏听到了一句儿子数日间在水华寺也未曾听说过的话?儿子斗胆请父皇想一想,这讹语——既不出于百姓口中,那是从何处而生?”
  他仰起头来,一双墨黑眸子里如同刀锋一般锐利的目光一闪而过:“儿子不敢辩驳与苏萧无有关联,只是儿子不知为何此等小事却惊动了圣上?”
  郑溶那一刻一闪而过的目光,皇帝看得清清楚楚,皇帝不免心下一惊,仿佛什么事情被点醒了一般,喝道:“你的意思是……”
  郑溶叩了一个首,缓缓道:“圣上仁慈治国心怀天下,区区一名礼部主事有何能耐得万岁之忧?除非……”
  皇帝步步紧逼地追问:“除非什么?”
  郑溶面上浮起一丝浅到极致的笑容,恍惚之中,皇帝依稀看到当年自己胸怀成略的影子,不由微有些怔忪,只见他重重地叩下头去,一字一顿道:“除非——有人上揣圣意,以全私利!儿子再斗胆禀告父皇,上奏此话之人,假托民意,安插耳目,混淆圣上清听,其心——实在可诛。”
  皇帝此生最忌惮的便是上揣圣意。
  宁郡王郑醇钧尤喜娈童,豢养娈童数人之多,忠国公郑仪兴素喜瘦腰,府中歌舞姬妾成群,这些皇亲贵胄的风流韵事,哪一件皇帝不曾耳闻?何时却见皇帝重责过哪一个?就算是和亲王郑洺自己也因着与太傅之子颜墨小公子同捧京师中名伶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也只被皇帝不轻不重的说了几句。

当前:第44/6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