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敌人》第1/41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阿忆
  --------------------------------------------------------------------------------

   发表日期:2003年5月27日 作者:李伶 【编辑录入:海燕】


  我不会特别成功,但绝不会彻底失败
  ――记阿忆的电视节目制作生涯
  
   文/ 李伶

  阿忆现任职务――
  1,全国33家电视台同步联播《波司登・夫妻剧场》总策划。
  2,香港凤凰卫视《玉柴・鲁豫有约》主策划。
  3,香港凤凰卫视《圣凯诺・世纪大讲堂》主持人。
  4,湖北卫视《凯恩斯・往事》主持人。

  阿忆主要功业――
  1, 持续出版自助书《青春的敌人》整10年。
  2,中央电视台365集大型历史专题片《香港百年》策划人兼总撰稿。
  3,香港凤凰卫视16集大型历史专题片《北大缤纷一百年》主策划兼总撰稿。
  4,写作105万字的鸿篇巨制《共和国日记》5卷。
  5,香港凤凰卫视30集大型历史专题片《中国纪录大回放》及《国庆50周年全程直播》策划人,并与陈鲁豫联袂主持。
  6,全国62家电视台联播《搜狐.谁在说》主持人。
  7,香港凤凰卫视12集大型历史专题片《水木清华九十年》主策划兼总撰稿。
  8,香港凤凰卫视6集人物专题片《周氏三兄弟》总撰稿。
  9,香港凤凰卫视12集大型外交专题片《百年中美风》总策划兼总撰稿。
  10,香港凤凰卫视12集大型文献专题片《百年大公报》策划人兼总撰稿。


  一连串儿的偶然,媒界十年穿梭,全部是逆来顺受

  阿忆在军营长大,从小舞刀弄枪。北大求学7年,学的是法律。工作之初投身经济潮,干到厂长助理和销售经理的位置。可以说,直到1994年夏天,还全然看不出阿忆喜爱电视节目制作并愿为之献身的任何迹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后来近8年的电视制作生涯中,成为大策划人和大撰稿人,简直是炙手可热。与其他策划人和撰稿人不同的是,阿忆不怕镜头,不怕场面,他的近视眼原本怕所有光,但却意外发现唯独不怕演播室的灯光,这使得阿忆可以直接担当主持人,获得切肤的主持经验。在京城各种策划会上,请到阿忆不是一件容易事,他身兼数职,分身乏术,根本无暇他顾。可一旦他意外出现,坐进策划人和传媒专家的行列,人们很快便会发现,这唯一一位有着丰富主持经验的策划人,他看出的问题最准,说出的招数儿最实际,表述问题最清晰,而且总能勾起与会者一阵阵笑声。
  如此的阿忆没有颐指气使,非常和善,甚至不太把自己当人,很善于瞬间揣摩出对方的意图并积极迎上去配合,这曾使所有被他辅佐过的主持人都感到惬意,当然也使这篇采访完成得异常顺利。
  阿忆是1989年冬天辞去公职,从此离开实业界。在老同学们的劝说下,准备同去加拿大,拿一个教育学博士。但阿忆是远近遐迩的大孝子,舍不得丢下父母,因此护照、托福、GRE均办得拖泥带水。等到一切手续齐全,小平南巡讲话也传开,同学们争相回流,抢占内地基业,阿忆正好找到借口废了护照。在办理出国种种手续的过程中,阿忆没闲着,应河南出版社一位老同学邀请,抛却国人的虚话空话传统,按海外自助书体例,写成《青春的敌人》。不过,书写成了,就是没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那年月,涉及“青春”的文字都是“放歌”类型,是海迪姐姐、曲啸叔叔、歌谣快手汪国真的天下,哪容得下切中要害的自助书!阿忆无奈,虽然完全不懂印刷和发行,却贸然采取自费出版手段,跑到沈阳开机便印了5万册。等到成书送到北京,阿忆惊恐地发现,5万册书摞起来,竟把父亲的4居室凭空铺高了1米。慌了神儿的阿忆开始骑车奔波于京城书摊儿之间,偶然路遇《北京青年报・青春星期刊》主编夏鸿(现任新华传媒在线副总裁)。1993年春天,“专栏撰稿人”刚刚兴起,红极一时。夏鸿邀请阿忆加盟,一下子给了阿忆3个栏目。阿忆不懂报纸业务,只知率性而作,全然不顾同仁套路,竟迅速引起读者热烈关注,转而受到《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邀请,成为最红最热的撰稿人。直到今天,记性好的读者依然清晰地记得,阿忆接手《老外随笔》那段时间,这个栏目如日中天,顿使此前此后黯然无光。其中的故事让人看了捧腹喷饭,忍俊不禁,其中《淑女难寻》一篇曾在许多办公室热烈传播。由于阿忆在《北京青年报》名声鹊起,导致《青春的敌人》异常畅销,累积卖过16万册,令出版界和坚决反对阿忆贸然自费的亲友大惊失色。从此,阿忆的自行车换成吉普车,阿忆自己也改头换面,从“企业青年”彻底化作“报刊新秀大撰稿”。
  由于来路不同,阿忆的文章显得独树一帜,不拘一格。他从不呻吟,全然没有撰稿人行列弥漫着的浓重的小情小调,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脱的幽默或者社会关怀意义上的深刻的忧伤。这个特点被北京新闻台副台长苏京平的严重欣赏,阿忆受邀进了《人生热线》陌生的直播间,不久竟从嘉宾位置突然崛起,迅速换到电台直播主持的位置。1994年深秋,苏台邀央视《夕阳红》主持人黄薇来做嘉宾,黄小姐看中阿忆能写能说,生生把阿忆从苏台身边拉走,跳入央视,直接担当陈铎和她共同主持的120分钟的大型科教专题节目。在4个月的加速工作中,阿忆从一无所知迅速成材,顺利完成第一个电视节目总撰稿的角色。让同仁们甚为满意的是,除了博闻强记,阿忆与人为善,脾气极好,从来不难为人,最妙的是,他能把复杂艰深的科技知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阿忆在央视做的最大一件事,是1996年7月1日至1997年7月1日每天在《新闻联播》前撰写一段香港专题,那就是香港回归前后非常有名的《香港百年》。阿忆把原本枯燥烦琐的香港史写得激扬澎湃,跌宕起伏。回归日迫近,在同组编导关玲(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主任)和凤凰策划部经理程鹤麟(现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内外配合下,阿忆第一次融入凤凰,与央视胖张越联袂主持《凤凰48小时回归直播・妙语论尽港督》。那是阿忆第一次上镜,觉得比写书和做广播节目主持人难度大多了。
  阿忆跳跃式交代完发家史,我不禁问他,您在媒体10年,包括电视业8年,似乎从不找工作,都是工作在找您。阿忆回答说,不仅是传媒10年,此前3年企业经历,同样如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我有多大才能,而是我有良好的天性。我的脾气实在太好,人缘儿实在太好,大家舍不得不跟我在一起工作,就拼命希望我赶快失业,然后到他们那里工作。所以,我从没体验过没工作和找工作的悲伤和艰难。

  每天告诫自己,我是一个读书人

  学者使电视相对深刻,电视却让学者绝对浅薄。这个道理读书人深有体会,可电视界却依然懵懂不知。法国大哲学家萨特说:“学者不要开口讲话,因为一张嘴就低于你的水平。”学者必须在一个完整的时间里,表达一整套思想,并把每一个观点挂在该挂的地方。假如这些观点被肢解单挂,必定显得浅薄而怪异,常常遭到围攻和奚落。而电视编导的习惯做法恰恰是肢解学者观点,断章取义地为我所用,害得参与过电视节目的学者纷纷发誓再不会凑热闹。这就是《世纪大讲堂》何以打破电视规律,把一半儿时间拱手交给学者单独演讲的理由――思想,总是需要完整的表达――让学者完整表述思想的节目,不愁没有观众,也不愁没有丰厚的广告收入。
  阿忆透露说,江苏海澜集团投资《世纪大讲堂》的年广告额是1000万,险些令我跌下座椅。
  阿忆说,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告诫自己,阿忆是一位读书人,尽管被各方朋友拉入电视界不能自拔,但必须洁身自好,至少要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保持书卷气。阿忆自己主持的节目,自然如此。即使在他担当总策划的节目组,一期节目的策划文本交上来,阿忆也总是剔除其中的庸见和无聊的东西。在英达的《夫妻剧场》和陈鲁豫的《鲁豫有约》中,这种校正工作与两位截然不同的主持人甚为相合。英达是幽默的,动感十足。鲁豫是娴静的,安然有余。无论是幽默,还是娴静,两人的节目都带有鲜明的读书人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众多同类节目鹤立鸡群,一样赢得了令我跌落座椅的巨额广告收入。
  阿忆涉足凤凰的这5年中,人们每每从《红河・皇牌大放送》中看到文字清丽、人物和故事勾带自如、努力恢复历史真实的历史专题片,那都是阿忆的手笔。这种动辄久久百年的大片,唤醒了一大批观众的兴趣,如果撰稿人不是读书人,肯定是勉为其难。在央视写专题片,多是编导至上,先是编导编出片子,再请阿忆见缝插针,配上解说词。现在在凤凰,阿忆是先写词,陈晓楠照着一字不差地录好主持人串场,其余部分由各位编导分头构造衔接画面,各部分按顺序合在一起,就是一部大片。
  编导们都说,凡是阿忆撰写的专题片,观众不是在看画面,而是在听解说词。

  幽默是男人的勇敢

  1997年,胖张越的《半边天》有过一个节目《给女人打分》,她给出中国女人名录,要侯跃文和阿忆来一套说辞,然后给她们评分。侯跃文给女人打90分,阿忆只给78分,并直言女人多数不合格,这与他指导美国女留学生舒炊溪写《淑女难寻》,颇为合拍。但在节目最后,张越要两位男士自省,也给男人打个分。侯跃文还是打90分,阿忆却打58分。阿忆说,我不像侯老师那样谁都取悦,我要十分悲痛地说,如果中国女人不合格,那中国男人根本不及格。张越问及理由,阿忆说,好男人必须首先是幽默家,但中国男人有几人幽默?
  阿忆告诉笔者,男人可以没有钱,可以肢体不全,唯一不能缺的是幽默感。幽默的男人勇敢,甚至敢于自嘲。凡是遇到一逗就急的男人,阿忆总是大惑不解,深深地为他的婆姨担忧。和这样不及格的男人生活在一起,有无乐趣不谈,至少是提心吊胆,不知哪句话会刺伤他的弱小心灵。幽默的男人宽容,阿忆小肚鸡肠的男人避而远之,每当看到自己喜欢的女人嫁到这等人家,总像古时候看到河伯娶亲,抱怨鲜花为什么总是插在牛粪上。幽默的男人智慧。阿忆主持《谁在说》时,刚从科索沃回来的中国第一位战地女记者黄文大声惊叫,我发现你天生有一种功夫,总是领着人往圈套里跳!这种惊叹,潘石屹、张朝阳、吴士宏、杨澜、甚至窦文涛都曾有过,只是末了大家都发现,所有圈套都是善意温情的。一次又一次,嘉宾进套后自己笑自己,观众看见嘉宾进套笑嘉宾,只有阿忆不出声,又在设置下一个套。只因为幽默和智慧同在,因此套套不伤人,落得个皆大欢喜,天下同乐。
  阿忆忽而俯身过来,小声告诉我,幽默还能挣大钱。不信,你就去问问崔永元、窦文涛、英达,如果夺去他们的幽默,他们是否会大幅度贬值。
  这道理不用问,阿忆写专题片,靠的是记忆力超强而博学多才,但他主持《往事》和《世纪大讲堂》,同样是靠幽默夺人。大家乐于参加他召集的策划会,除了学他迅速修正节目的天才思路,还包括想听他的连绵不断的幽默。

  好名声,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与阿忆真正接触过的人,人人都说他是好人。阿忆风流倜傥,在短暂的一生中,换过数不清的工作环境。但他在长征路上,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因此人虽远走,好名声却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引得旧同事无限怀念。比如说电视圈儿,那是一个欺生的势利世界,没有有势力的大哥领你进门,休想轻松入轨,因此大哥总要占些小便宜。但阿大哥拒绝一切回报,经常不辞劳苦地推荐落魄新人,使许多后辈摆脱了饥寒交迫。9年前,阿忆与素不相识的丁天邂逅相遇,竟把《北京青年报・老外随笔》专栏拱手相让,救了这位小弟的生计。几年后,丁天名声鹊起,成了小说家,倍受王朔推崇。8年前,阿忆在地铁里遇到小学教师术术,激励她笔耕不辍,为之四处推介。术术终于辞掉教职,摆脱拮据,成为京城名记。7年前,阿忆告诉《青春地敌人》的小读者邱薇,记录身边事是一种好习惯。几年过去,邱薇成了音乐制作人,兼做广播主持,也出了书,卖得颇好。6年前,史树国经朋友介绍,与阿忆吃饭,表达想进入电视业的愿望。阿忆努力而为,为其谋得凤凰卫视《爱心大使》的撰稿人职位。史兄为了报答阿忆老弟,强烈要求稿费终生分阿忆一半,遭阿忆夫妇痛斥。史树国便换啤酒一箱,阿忆欣然笑纳,当场喝掉10瓶。
  其实,文化圈不大,有时朋友相遇,忽然发现彼此都是阿忆提携,一时唏嘘不已。
  阿忆有性情,但从不以性情伤人。于是在电视业顾主眼里,阿忆不仅是高效高能的业务高手,同样也是名声遐迩的好人。电视圈儿很怪,制片人欠钱不给,理所应当,打工者拿不到钱向制片人索要,立刻会名声扫地。阿忆一直为此困惑,有时,明知道制片人不会给自己钱,还是不好意思说“不”。没办法,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有一天深夜,阿忆送崔永元回家。崔兄说,对那些有坑人嫌疑的制片人,建议阿忆以“拖下去”的方法对付。他找你,你就说手里有活儿,等完了以后再说。以后再催你,你就说,活儿还没完,完了以后一定去……直到永远。这样,你既没得罪人,无清高之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阿忆听后,茅塞顿开,两年来屡试不爽。明明是崔永元的高招,反被阿忆用得如火如荼。许多坏制片人碰在一起,也都说阿忆人好,尽管没合作过,但人家谦虚呀!

  热爱妇女是男人的天职

  阿忆从小喜欢女人,青春期也没和女生产生隔阂,反而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占尽了便宜。从小学到大学,阿忆一直是班里的高干。高干就有权沟通男女,理所应当,名正言顺,因此常见阿忆与女生们在白桦林里畅谈理想。不过,阿忆心里一直不解,这么多女孩子和自己畅谈理想,可为什么没人和自己谈恋爱呢?这问题,换个男的都懂,那是因为你没向女孩子示爱!但阿忆深受古典小说和金庸毒害,直到30岁才惊讶地得知,世界上的道理竟是男人追女人!等阿忆撸胳膊挽袖子准备开始追女孩子,他却悲伤地发现,人家大都成了有夫之妇。从此,阿忆开始从热爱女孩子向热爱妇女转变,终于在32岁那年爱上一位美妇。她本是阿忆的小学同学,中学毕业后曾和阿忆一起爬过香山,逛过颐和园。但阿忆奇怪,这小美妞始终不言爱,而且忽然嫁了别人。32岁时,小美妞变成美妇,带着6岁的小儿子,被出国的丈夫遗弃。阿忆想,咱不救她谁救她,连美妇带儿子一起娶过来!阿忆问,为什么不在香山上跟我谈恋爱?美妇反问,你自己不说,人家怎好意思说……此后的阿忆,气宇轩昂,成了丈夫和父亲。要知道,阿忆可是初婚。
  但结婚后,阿忆仍爱吾爱以及人之爱,不改热爱妇女的天性。阿忆为凤凰撰写和主持大型专题片《中国电视台40年》,曾为此写了一首歌――《第一次飞》――为了录制这首歌,百位华裔主持人共聚北京,吴小莉特意从香港赶到,一进棚便被阿忆拥抱,在摄像机和照相机的睽睽注目下,施了贴面礼。又一次,甲丁和阿忆策划一台大型文艺晚会,特借杨澜穿插人物访谈。深夜时分,杨澜录制了一整天《百年叱咤风云录》,又赶来与10多位嘉宾会面,因而声音渐渐嘶哑。阿忆心疼,揽着杨澜纤腰,送她进车。周围男女无不羡慕,但这种高雅不含淫欲之肌肤接触,也唯有阿忆使得。别人模仿,会立即遭到对方怀疑。2000年盛夏,杨澜怀上第2胎,却如期来京做《谁在说》的嘉宾。杨澜一边进门,一边喊:“阿忆在哪儿?”阿忆迎上前,径直去摸杨澜肚子。杨澜自豪以待,俨然是圣妇承受圣徒的探视。
  有人到阿忆太太处告发,阿太太说,他要不是这样,我还不嫁他呢!
  阿忆最看不起对女人吆三喝四的男同事,每每撞上,都会力禁阻止,使女同仁倍感温暖。这种对女性的温暖,也阿忆在采访女嘉宾时战而不胜,从没一次失手,总是极其流畅地顺利完成节目。

  现实主义是我永远的准则

当前:第1/4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