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后的岁月》第124/147页


因此,当省委按照中央指示确定陈洪时任湘赣省委书记时,任弼时、张子意、
吴德峰、肖克、王震等同志都不同意,谭余保还专门向任弼时请示过这个事,但
最后还是按中央的指示决定把陈洪时留下来往省委书记。

“留就留吧,不想那么多了。在当前这种危急关头,我尽力同他搞好协调就
是了。”谭余保心中默念道。

不知不觉,天已经大亮了。谭余保立起身,晃了晃沉重的脑袋,走到屋内用
冷水擦了把脸,草草地吃完早饭,没有休息也没有搭理劝他休息的警卫员,就重
新开始了工作。

8 月7 日,红六军团大部队九千多人从遂川横石和新江口出发,在红独立第
四团的配合下,踏上了西征的漫漫征途。

红六军团的突围,并没有减轻湘赣苏区的压力。国民党当局致力“围剿”

中央苏区多年,很清楚湘赣苏区对中央苏区的战略意义,要彻底打垮中央苏
区,对处其右翼的湘赣苏区不进行彻底“清剿”是不行的。因此,国民党当局在
湘军大部追击红六军团的同时,并未给湘赣苏区留下喘息的机会,仍然用重兵
“进剿”湘赣苏区。

9 、10月间,国民党正规军李云杰的第二十三师,李抱冰的第五十三师,罗
霖的第七十七师,王东原的第十五师,朱耀华的第十八师分别驻扎在吉安、安福、
遂川、泰和、莲花、茶陵等地,在江西地方反动武装的全力协助下,以六七万的
总兵力,在湘赣边四周形成了对湘赣苏区的新包围圈。

然而,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陈洪时并没意识到形势的恶劣,他仍然乐观地认
为:目前苏区形势开始趋于好转,红军主力牵制着几十万的白军尾追而去,苏区
的活动中心可以暂时平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区部队应四处出击,扩大影响,
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再一举恢复失去的根据地。作为湘赣苏区一把手的陈
洪时还利用自己的权力把这种思想形成决议,用以指导湘赣苏区的斗争,而丝毫
不接受谭余保、彭辉明他们的立足打游击战争的劝告。

在这个“左”倾决议指导下,苏区红军四处出击,和敌人死打硬拼,虽英勇
作战但终因力量悬殊,以卵击石,恶果就立刻显露:红独一团、红独二团被打散
;红独三团被迫从永新石灰桥突围,转移到泰山根据地,中余被阻,团长刘启明
牺牲;红独四团则被迫转到桂东,在汝城、资兴一带活动。

这样,湘赣苏区便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成了十几块。省党政军机关所在

地牛田圩与上下左右的联系也被割断了,党政机关在牛田圩难以立足了。

10月中旬,垂头丧气的省委书记陈洪时召集谭余保、彭辉明等党政军领导在
牛田圩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部队的转移问题。

当时形势十分紧迫,对转移,大家是一致的,只是对向哪里转移还稍有争议。
部队转往何处的问题一提出,会场内便议论纷纷。有人提出向老根据地井冈山转
移,谭主席当即起身表示反对,他说:“井冈山离牛田很近,游击条件也很好,
但现在不能去。1930年王佐、袁文才被杀,其旧部一夜之间全部反水,既打国民
党,也打共产党,我们在那里已没有群众基础,我们不能去!”

谭余保望了望在座诸位,然后说:“我以为,我们应该挺进武功山。”

说完,他疾步走到墙上那幅破旧不堪的地图面前,指着地图说:“武功山位
于湘赣两省边境,与罗霄山脉交叉而过,由东北向西南横跨赣西、湘东,延绵一
百六十多公里。山高体大,丛林茂密,山峦重叠,山势险要,周围还伴有太平山、
柑子山、棋盘山、铁镜山、五里山等数十座大小山峰,方圆八百余里,回旋余地
很大,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进行游击活动的理想天地。”

停顿片刻,谭余保接着说:“这里还盛产粮食,山上还有野菜、竹笋、蕨根
等充饥之物。更重要的是,这里山民纯朴,又是老苏区,人心向着共产党,有很
好的阶级基础。”

在旁边默不作声的军区司令员彭辉明此刻接上话茬补充说:“在武功山区游
击,我们还可以利用湘赣两省敌人的内部矛盾,保存自己,发展自己。”

省委书记陈洪时没有作声,但也没有表示反对,当然他也不想表示反对,一
来武功山西北附近就是他的老家,但已是十年有家不能回,很想借机回家看看。
二来,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他的确也不知道部队应该往哪里走,更何况“三巨头”
中的二人都同意了,他又何必成为众矢之的呢!

当前:第124/1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