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13/170页
“我与你素不相识,凭什么给你捡鞋?”张良心里直犯嘀咕。但是,他见老头满头白发,顿生恻隐之心,便去帮忙捡鞋子。
张良好不容易捡来了鞋子,老人非但没有感谢他,反而得寸进尺地说道:“小子,给我穿上!”
“亲爹我都没这么伺候过呢。”张良一想到爹,顿时又难过了,“是啊,我无依无靠固然可怜,可一个老人家无依无靠岂不更可怜?”想到这,张良便蹲下身子,为老人穿上了鞋。
老人看着张良,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说了一句很含蓄的话:“五天后天亮时分来这里,我送一件神秘礼物给你。”
张良当时压根儿就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五天后他还真来赴约了。不过,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约自己竟然赴了三次才成功。
第一次,张良到桥上时,那位老人早已守候在那里了。
“小子,你不懂规矩啊,竟然让我老人家站在这里等,太没礼貌了!”老头教训了张良一番,然后抛下一句“五天之后再来会我”,便拂袖而去了。
第二次,张良吸取了教训,天才刚刚亮,他就急匆匆地赶到桥头。但是,当他睁着蒙?的睡眼看见老人又早已在桥上等自己时,不由得面红耳赤。这次老人又怒斥了张良一番,依旧抛下一句“再过五天来见我”就离开了。
第三次,张良干脆直接卷起铺盖睡到桥上去了。这下,老人没辙了,于是将神秘礼物――一个包袱交给了他。据说这个包袱里藏着姜太公当年留下来的《太公兵法》。有了这本书,张良等于得到了姜太公的真传。经过多年潜心学习,他已具备了运筹帷幄的万千韬略。
茫茫人海,时空交错,人与人相见不易。即使有缘相见,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做到相识相知也很难。此时,张良与刘邦一见面,竟做到了“胜却人间无数”。当张良拿出珍藏的《太公兵法》对刘邦“问计”时,文化水平有限的刘邦,竟然能跟上张良的思路,发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你才是我的知音。”两人惺惺相惜。
“你才是我的知己。”两人相见恨晚。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事后,据张良回忆,当他遇到刘邦时,脑海中浮现出了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那一幕,贤臣和明君一见倾心。
韬光养晦的项梁
将张良纳入麾下的刘邦心情大好,高高兴兴地继续投奔景驹。
景驹一听刘邦有意加盟自己的张楚政权,受宠若惊的同时,立即大手一挥,派了一员大将,拨了一批人马给刘邦。
刘邦得了援兵,马上掉头回丰邑找雍齿算账。但是,在回去的路上却出事了。他来的时候白捡一个良将――旷世奇才张良;回去的时候也碰到一个良将――秦朝大将司马夷。
此时,原本摇摇欲坠的大秦王朝,在章邯的带领下,成功消灭了陈胜、吴广这批革命先行者,士气正旺。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秦军的回光返照。这个司马夷在奉命进攻楚地后,竟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此时刘邦与其相遇,惨遭大败,不但借来的兵马全折了,自己原本不多的兵力也消耗过半。眼看这仗是不能再打了,刘邦只好把军队撤回留县休整。
好在司马夷当时对刘邦没啥兴趣。打了胜仗后,他马上就率部进攻别的革命军了,这才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
刘邦调整好队伍后,马上开始出击。刘军先是偷袭砀县,然后拿下下邑县,最后强攻丰邑。然而,丰邑有雍齿把守,尽管刘邦用尽了手段,但仍然拿不下来。
正在这时,秦军的支援部队如黑云压顶般袭了过来。若内外夹击之势形成,非得全军覆没不可。刘邦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于是赶紧招呼手下的兄弟撤退。可是,往哪里撤呢?
刘邦的第一反应还是往驻扎在彭城的景驹那里撤。但是,就在这时,坏消息传来了:秦嘉死了,景驹逃了,张楚政权随风飘逝了。真是祸不单行啊!
干掉张楚政权的,正是横空出世的项羽。那么,身为楚国人的项羽,为什么要与自己人“相煎何太急”呢?
提起大名鼎鼎的项羽先生,想必大家心里也是热血沸腾,充满无限遐想的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前世今生。
项家人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贵族,为楚国的复兴和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项,这个特别的姓氏,就是因他们功勋卓越而被楚王赐予的。
项家也不负君王厚爱,名将辈出。到项梁的父亲项燕时,因为当时秦强楚弱,项燕成了楚国的守护神。当时秦始皇手下久负盛名的“少年杀手”李信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拿下了魏地,把整个黄河流域都纳入了秦朝的掌控之下。但在征服楚国时,却遭到当头一棒。项燕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得秦军丢盔弃甲,狼狈而归。
但是,仅凭项燕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阻挡强秦进军的步伐的。随后,秦始皇重用原本已被“雪藏”的老将王翦对付项燕。这两人棋逢对手,所以打了很多回合都难分伯仲。就这样僵持一年后,项燕率领的楚军因为后方粮草供应问题,终于熬不住了。无奈之下,项燕只好撤军。随后,王翦乘胜追击,大败楚军。项燕为国捐躯,楚国也随之灭亡了。项梁为了不被秦军赶尽杀绝,不得不隐遁他乡。而项羽自幼丧父,十来岁时就被叔父项梁领养了。
虎父无犬子。项羽从小力大过人,常常有举鼎过头的惊人之举。他长着一双重瞳眼(据说是帝王才有的眼睛),眉宇间透着一股英豪之气。
为了培养项家这个接班人,项梁几乎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精力。
他教项羽学文化。三年下来,先生们发话了:还是让他学剑吧。项梁看着先生们一个个愤愤而去,那个揪心的痛啊,既痛项羽不成材,也痛学费都白扔了。
文化课是学不了了,那就练剑吧。光阴荏苒,又是三年下来,师傅们发话了:还是让他学点别的吧。项梁看着师傅们一个个拂袖而去,那个裂肺的痛啊,那金灿灿的光阴就这样被白白地浪费掉了。
文也学不好,武也学不好,将来光复楚国还怎么指望这小子呢?项梁不禁有些生气。这时,项羽说话了:“认字不过记个姓名,学剑也不过抵挡一人,这些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要学的是抵挡万人之术。”
话已至此,项梁只好亲自教项羽兵法。
然而,项羽是个浅尝辄止的人。不到一年,他就对兵法深恶痛绝了,一谈到兵法就大呼头疼。用现在的话来说,项羽是个半桶水。当然,半桶水虽然没有一桶水那样的高度和深度,但其好处就是给自己将来的领悟和提升预留了空间。每样都懂一些,自己就变成全能选手了,相较于专才而言,也是一种优势。当然,话虽如此,那时的项梁却恨铁不成钢,没少为此生闷气。
前面已经提到,公元前223年,那是一个春天,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东巡。当时张良精心设计了一场暗杀行动,而项羽也没闲着,他和叔父站在会稽街头,望着始皇出巡那宏大的气势,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将来我要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和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以及第一个拉大旗起义的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是典型的“取代主义”。项羽说完这话,就有人把他们叔侄告到县衙,罪名是“莫须有”的造反。
项氏叔侄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一听到消息就脚底抹油,赶紧开溜。这一溜就来到了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在这里,项梁开始展现英雄本色。他豪爽大方,仗义疏财,办事果断,不久就成了当地操办红白大事的大拿。
当然,项梁如此热衷于红白大事的操办也不纯粹是想为人民服务,他是有政治目的的。在操办过程中,他一边招募人员,一边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本领,为日后革命做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陈胜革命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时,项梁知道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十余年的光景,项羽也早已被他调教成一个风度翩翩的人才了。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果然不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是楚国人,项梁、项羽也是楚国人。后来也正是由于楚国人的前仆后继,才把腐朽的秦王朝彻底推翻的。
正在项梁开始筹备起义这个节骨眼上,会稽太守殷通主动把他请到了府上。这件事促使项梁将起义日期大大提前了。
如果殷通后来知道自己这一请是引狼入室的话,一定会后悔不已。当时殷通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大势。历史的潮流如此,已经不可逆转了。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殷通找来项梁是想让他助自己一臂之力。
一番必要的客套后,殷通终于点到了正题。他正色说道:“我想革命!”
项梁闻言先是一震,然后开始装傻,表示听不懂太守的话。
“我想革命。”当殷通第二遍说这句话时,项梁才知道太守并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试探自己。
“大势所趋,太守真是识时务者。”项梁说这句话时,已明白太守这次请他来的目的了,心里不由暗叹:“你虽识时务,却不识人。我堂堂项氏名门之后,岂会和你这个昏庸无能的太守同流合污。”
“我想任命你和桓楚做将军。”殷通继续说道。
项梁先是客套地用“无德无能”之类的话推托一番,然后才说:“桓楚最近不知所踪。除了我侄子项羽外,其他人都找不到他。”
“那赶紧把项羽请来。”
项梁等的就是这句话。随后,他马上引来磨刀霍霍多时的项羽。项羽进府后,没有多说废话,就毫不客气地给了殷通一刀,让他去阎王那里报到了。
革命未行,先革了自己的命,看样子这个太守真的和糊涂虫、木头鱼、笨笨熊有的一比啊。
项梁、项羽就这样合计杀害了会稽太守殷通。然后,叔侄俩振臂一呼。早就对秦朝不满的众人欢呼雀跃,纷纷涌向项梁叔侄身边,不出几天就达八千余众。
公元前209年,项氏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而这八千壮士日后跟随项梁和项羽征战大江南北,横扫东西,成为项氏集团的骨干精英,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入股是项技术活
项氏集团建立后,各地有识之士纷纷慕名而来。
项梁和项羽正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主动送上门来的英豪自然来者不拒。这些人中,陈婴和英布两人实力最为雄厚,所以成了项氏集团的顶梁柱。
陈婴在东阳县很有名,不是因为他有钱,而是因为他忠厚。县里人一遇到事,都喜欢找他帮忙,对他很是敬重。
陈胜革命后,东阳县几千百姓聚在一起,杀了胡作非为的县令,准备参加到革命中来。可杀了县令他们才发现,队伍还缺一个令人信服的头领。这时候,大家自然想到了陈婴。
陈婴虽然乐于助人,但却不愿当头领。不过,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你越是不想当,众人就越要拉你下水。陈婴就这样被众人强拉着上了贼船。
陈婴当了头领后,附近起义的队伍纷纷闻风而来,归于他旗下。到了两万人马时,众人纷纷要求陈婴自立为王。陈婴此时站在贼船上进退两难,不得已只好回家去问老母亲。知儿莫若母,老母亲告诉陈婴:“你只是个做侯的料,没有称王的命。”
老母亲的话毫不客气。她一针见血地告诉陈婴,众人推你为王并不是看中你的才能,而是把你当成挡箭牌。如果革命最终成功,他们可以封妻荫子,荣华富贵一生;一旦革命失败,他们作为附从之人容易逃命,而你却成了罪魁祸首和替罪羊。
这下,陈婴是铁了心不肯称王了。为了安抚众人心,他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投奔项氏集团,因为他们那两位当家的都是楚国名将之后,威望高,号召力大,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得找这样的主儿。
大伙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都投赞成票。于是,项梁叔侄捡了一个大便宜。
看到陈婴带着数万人马来投,项梁的脸上乐开了花。更加令他惊喜的是,天上掉的馅饼不止这一块,还有一块也砸他头上了。
那一块馅饼便是英布。
英布是庐江郡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市)人。他和刘邦一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年少时,一个算命先生曾说,他长大后一定会受刑,而受刑后则会当王。意思就是预言英布是个多灾多难的人,但终会否极泰来,飞黄腾达。
若干年后,英布因为一点小事犯了罪(在刑罚泛滥成灾的大秦王朝,想当个良民比登天还难),结果却是罪小刑大。他不仅被判了黥刑(在罪犯的面额上刺刻涂墨),还被判了苦刑,被押送到骊山脚下给秦始皇造房子。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英布一辈子最青春的光阴都被耗在这里了。
但是,在受刑期间,乐观的英布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专门结交劳改队伍中的英雄豪杰之士,积累自己的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