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14/170页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也不假。有一天,英布利用监管人员打盹的工夫,带着结交的英雄豪杰们跑了。他们一直向南跑到了鄱阳湖,然后索性当起了强盗。很快,革命的春风刮过来了,于是,他也准备闹革命。但是,考虑到了势单力孤,英布便带着兄弟们去投奔县长吴芮。吴芮一看英布这人有英雄之气,便马上与他签订了联盟协议。为了强化联盟的稳固性,吴芮还把自己闺女嫁给了英布。
  英布既得夫人又得兵,自然高兴得手舞足蹈。但是,秦朝大军很快便攻来了。因刚刚扯虎皮拉大旗,兵不强马不壮,又惧怕杀人狂魔章邯来剿,英布和老丈人吴芮一番商量后,也决定傍上项梁这棵大树。
  这样一来,项家叔侄的实力,一下子就由八千江东子弟兵,变成了八万大军。项氏集团发展如此迅速,当真令人始料不及。
  随着实力的大增,项氏集团开始了征服中原之旅。谁知在进军途中,驻扎在彭城的楚国景驹居然不识时务地让他们吃了闭门羹。
  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项梁刚到中原,哪里容得下这样的绊脚石,于是驱兵杀向彭城。尽管实权在握的秦嘉组织精锐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但仍然无法抵挡项军的强大攻势。结果,秦嘉战死,景驹逃到了魏国,并最终客死他乡。
  计划赶不上变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刘邦大为震惊。震惊之余,他开始坐下来冷静思考该何去何从,并最终决定投奔项氏集团。当然,说“投奔”有些言过其实,称之为“借兵”倒更准确。
  于是,在薛县,刘邦和项梁这两位重量级人物面对面地好好聊了聊。
  “我想入股。”刘邦开门见山。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项梁道。
  “我想加盟。”刘邦直言不讳。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项梁道。
  “我想借兵。”刘邦开始亮剑。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项梁以不变应万变。
  “我是真的想借兵。”这下,轮到刘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怀疑项梁在忽悠自己。
  “我是真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项梁坚定地说。
  对话到此结束。对刘邦借兵的请求,项梁一诺千金,不仅给了他五千精兵,还给了他十员战将。
  就这样,刘邦空手而来,满载而归。而项梁在借兵给刘邦的同时,也是在利用他为自己扫除革命路上的障碍。而且,这一借,还借出了一段奇缘。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刘邦在顺利打败雍齿,拿下丰邑后,自然就该还兵了。也就是在这时,他和项羽邂逅了。
  当时,已经四十九岁的刘邦在那个寿命普遍较短的年代已经属于“老者”了,而二十五岁的项羽正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两人之间大大小小的代沟不知隔了多少个。但是,刘邦和项羽见面后,竟然十分投缘,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干脆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
  拜把子结异姓兄弟这一套,是刘邦拉帮结派的惯用伎俩。他不顾满地是泥,“扑通”一声,就跪到了地上。
  项羽毕竟年轻,天真无邪的他哪里知道刘邦有那么多“拜把史”。眼见比自己大二十四岁的刘邦满心诚意地跪在地上,他如果不跟着跪下去,良心和道义上都说不过去。于是,两人设案焚香,拜天拜地,一同起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六年。最后,三十一岁的他,在乌江被大哥刘邦逼得自杀身亡。
  


第五章 翻云覆雨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宋·王安石《范增》
  重新洗牌
  项氏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壮大后,众人拥护道:“大王您英勇果断,德高望重,应自立为王才对。”众人的话引起了项梁的高度重视,对此,他做了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广发英雄帖,盛邀各路革命军,齐聚薛地,召开第一届革命军首脑联席会议,商议革命军高层的管理问题。
  刘邦作为项梁的盟友,也带着自己的参谋张良从沛县赶来参加了会议。
  按常理推断,项梁坐上革命军头把交椅已是铁板钉钉的事。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会议开始后,会场的焦点都集中在了一个老头身上。这个老头比刘邦还老,已年逾古稀,但却雄心未泯。他就是范增。
  范增是居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亚父乡)人,足智多谋却一直怀才不遇。在战国时代时,他眼巴巴地看着秦始皇一步一步蚕食鲸吞了六国。这一看,便是七十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七十年,沧海横流,斗转星移,但他早已静久自明,了然于胸。
  革命的号角吹响后,雄心勃勃的他立马焕发了第二春,决定出山证明自己。最终,他选择了项氏集团,并深得项梁器重,而项羽更是尊称他为“亚父”。
  此时,在这么一个重大的会议上,范增先站了出来,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依老夫看,陈胜的死是理所当然的。”
  陈胜毕竟是第一个扯大旗干革命的人,因此,尽管他已经死了,但还是如神一般地活在大家的心中。此时,范增这番极富挑衅的话自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范增需要的正是这种被万人仰慕的感觉。他沉默了片刻,并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叫楚国,国里有个王,叫楚怀王。他和其他六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楚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强,因此被六国一致推为盟主,共同抗击秦国。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秦国为了打破六国联盟,派出了千古第一游说家张仪。这个张仪上演瞒天过海之计,向楚怀王承诺,只要他主动辞去六国盟主的职务,并且主动和其他列国绝交,秦国不但愿意和楚国结为生死之交,而且还愿割地六百里相赠。此时,屈原出现了,他劝怀王不要上当受骗,但楚怀王却利令智昏,毅然和列国断了交,结果去拿地时,却只有六里地。当时楚怀王肠子都悔青了,但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再后来,秦国又盛情邀请楚怀王去访问,并美其名曰加深了解。楚怀王这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蠢蠢欲动的他决定赴约。屈原再一次站出来阻止,说这是秦国设下的局,千万不能去。楚怀王对屈原的话再次置若罔闻,气得屈原只好跳了江。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最后被活活气死在他乡。”
  范增的故事讲完了。众人听得倒是津津有味,但还是有人忍不住问:“好故事,但有一点没搞明白,这故事跟陈胜的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范增等的就是这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娓娓道来,“楚怀王虽然有点傻气,但他本质宽厚、仁慈,所以才会被秦国利用。而楚国人对秦国使的这种卑鄙手段是很不服气的,所以更加同情楚国王室。陈胜带头干革命后,不立楚王之后为王,而是自立为王,这违背了民心,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该失败。刚称王没几个月,陈胜心中就滋生了官僚主义,军中也弥漫着享乐之风。如此,失败更是难以避免了。”
  “高,实在是高!”范增的演讲结束后,众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项梁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他马上下令寻找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熊心。
  当时没有DNA验证,大家凭什么认定这个牧童就是楚怀王之后呢?其实,项梁需要的只是一个形象代言人,发挥楚王室的品牌效应即可,至于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一点儿都不重要。于是,这个山野牧童便一步登天,拥有了和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通过这次大会,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人——项梁则自封为武信君。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带君的人,大都是公子王孙。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这三大集团。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控制和管理。毕竟,整个楚氏集团都是由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革命联盟轰轰烈烈地建立起来了,但此时的刘邦却分外落寞。他因为势力弱小,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待在一起。寄人篱下,这对雄心勃勃的刘邦来说自然是件很痛苦的事。
  也正是在这时,张良离开了他。虽然两人相遇还不到一个月,但却惺惺相惜,早已成了生死之交。而张良之所以选择离开,不是嫌刘邦此时的势力小,而是源于自己心中的复国梦。张良眼看六国中已恢复了五国,只有自己所属的韩国没有动静,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刘邦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在明白张良的想法后,他只能选择放手。
  看着良臣离自己远去,刘邦心中是不舍的。他在隐隐地期待,期待自己和张良还会有重逢的那天。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生真的心如所愿,值得期待吗?
  灭顶之灾
  就在革命联盟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闲着。
  首先得声明一下,章邯虽然凶残,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帝国,为了自己的前程,他心中焦急万分。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齐、韩六大旧集团的先后复辟,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开刀。
  公元前208年,气势汹汹的章邯大军开到了魏王都城所在地——临济城(今湖南省封丘县附近)。
  眼看招架不住了,魏王马上派自己的相国周巿溜出城去,向邻近的齐和楚求救。这时候,六大旧集团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早已达成了联手抗秦的口头协议。此时楚国势力最大,接到求救信后,自然不能坐视不管。项梁马上派出大将项他带兵前去救援,而齐王田儋为了显示联手抗秦的决心,更是亲自挂帅前往魏地。有了援军的支持,周巿信心大增,马上集中了所有魏国精锐兵力。
  于是小小的临济,一下子汇集了四路大军,三对一正式开打。令章邯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战居然打了三天三夜都没分出胜负。这下章邯急了,他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把别人打得落花流水,自己还从未吃过亏啊。
  既然硬打不行,章邯就想出来一个歪招。在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他手一挥,领着自己的兵马潇潇洒洒地退了。
  三国联军三天三夜都没合过眼。见秦军退去,几乎所有人都躺在地上倒头就睡。
  就在三国联军酣睡时,章邯的军队却没闲着。他们拿出干粮来吃饱喝足,稍事休息后,就趁着浓浓的夜色出发了,准备杀三国联军一个回马枪。
  也许有人会疑惑,章邯大军和三国联军一样,都打了三天三夜的仗,此时居然还能作战,难道他们是铁打的不成?其实,章邯大军本来就不是普通的军队,他军中的兵士大都是曾在骊山服役的囚犯,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什么痛没尝过?这几天的连续交战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接下来,就是简单粗暴的突袭了。项他感觉风声不对,来不及穿鞋披衣,就狼狈而逃。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包括齐王齐儋、魏王魏咎、魏相周巿在内的三国联军都成了刀下之瓜。
  听到项他和魏咎弟弟魏豹的哭述,项梁的心瓦凉瓦凉的。伤感之余,他更清楚章邯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与其等章邯来攻,倒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项氏集团大军主动来到了章邯大军所在地——东阿。
  不克东阿,誓不回军,项梁下了死命令。随后,他进行了严密的战略部署,对手中的强将龙且、英布、项羽、刘邦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两虎相斗,闲话免谈,直接开打。
  章邯打了这么多仗,从未一败,所以刚开始不免有轻敌之心。他选择了“真情对对碰”的对攻战术,一点儿也不顾及秦军刚刚打了一场生死恶战,已是强弩之末,急需休整。
  一边是狼虎之师,一边是疲惫之师,结果可想而知。对攻一开始,秦军便兵败如山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章邯选择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项梁自然不会轻易放虎归山,于是率兵猛追。章邯好不容易逃到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濮阳是秦军的军事重地之一,易守难攻。章邯到后,马上挖开水渠,引共河之水环绕濮阳城。此时,老天似乎也在帮他,下起了大雨,结果整座濮阳城外水漫金山。
  项梁这下只能望城兴叹了。眼看拿章邯没辙了,项梁心中一股子劲儿没处发,索性大手一挥,杀向了百里开外的定陶县(今山东省定陶县)。而与此同时,他派刘邦和项羽一同去进攻城阳县(今山东省鄄城县)。

当前:第14/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