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第50/170页


  由于两人是故交,面对朱老爷子的造访,夏侯婴热情地招待,又是杀鸡又是宰鸭,忙得不亦乐乎。
  酒过三巡,朱老爷子趁着酒兴开始提季布的事了。令朱老爷子颇感意外的是,他精心准备的演讲词并没有派上用场,因为他刚一提到季布,夏侯婴就说他也很敬佩季布,他愿意亲自面见刘邦,看看能不能赦免季布的死罪。
  这夏侯婴是啥人物,他是刘邦身边的红人啊!他几次救刘邦的性命于危难之中。他的话自然能引起刘邦的高度重视。刘邦思考良久,终于说了句:“赦免!”
  于是,接下来街道上换了一道赦免季布的新布告。随后的事就很简单了,季布自然到洛阳见到了夏侯婴,然后在夏侯婴的带领下见了刘邦。
  曾经是战场上的对手,此时化敌为友,相逢一笑泯恩仇,季布低下了他高昂坚挺的头颅,然后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最后,他表示自己愿为国尽微薄之力。而刘邦大手一挥,说:“我现在就给你一个职位——郎中。”
  这是刘邦对待一级战犯唯一一次大开恩。接下来,还有一个叫丁公的项羽旧部也来刘邦这里,希望也能得到重赏,结果不但乌纱帽没捞着,反而赔进了自己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丁公这般“有备”而来,原因很简单,他曾经放过刘邦一条生路。
  细心的读者会回想起当初刘邦在彭城兵败、狼狈逃难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两大最凶险的劫难。他先是被楚军围住,这时老天帮了他一回,在乌云密布和飞沙走石的掩护下,他带领百来名残兵败将成功突围了。但是,他没有走出几里路,就又有一队楚兵追上来。危急关头,刘邦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追来的楚军将领。而当年这个放走刘邦的将领,正是丁公。
  据说丁公还跟季布沾亲带故。他听说季布被赦免后还得到了重用,于是也来了。他以为凭当年放走刘邦之恩,得到高官厚禄一定不在话下。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他在刘邦面前跪下说出缘由后,得到的只有这样一句轻飘飘的话:“给我拉出去斩了。”
  丁公不服,表示了最强烈的抗议:“陛下难道忘了当年的事吗?”刘邦冷笑道:“就算你当年于我有恩,那又如何?做人为臣,就在一个忠字,你在战场上都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那么以后在官场上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像你这样不忠不诚之人留着何用?”
  就这样,丁公被斩了。丁公是可悲的,因为刘邦要找一个杀一儆百的人来树立威信。恭喜丁公,他不失时机地赶上了这个趟。
  钟离眛之死
  季布很幸运地免除一死,还当了个小小的芝麻官,虽然这个郎中令和当年他在项羽手下的“右臂”相比相差太远,但好歹算是保全了性命。要知道,他是一个败军之将,一个亡国之臣,一个不折不扣的甲级战犯,能被赦免死罪就已经是老天开眼了,还能继续当个一官半职就更是祖上积德了。
  同为甲级战犯的钟离眛的待遇就完全不同了。
  说起钟离眛来,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用兵如神、大名鼎鼎的楚王韩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钟离眛和韩信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年韩信父母早死,韩信选择了钓鱼这项职业来谋生,副职是乞讨,而就是在钓鱼时,韩信认识了“老乡”钟离眛。钟离眛选择钓鱼和韩信不一样,韩信靠钓鱼谋生,他钓鱼却是以待天时。他学姜太公,把鱼钩弄成直的,常常这样一坐就是大半天。
  当时韩信很不解,问道:“你这样怎么钓得到鱼啊?”钟离眛开始并没有理他,韩信问多了,他才看了两眼这个面色菜黄但双目有神的翩翩少年,说道:“昔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我为何不能学他也来这里钓一条大鱼呢?”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原来钟离眛一直在这里以待天时啊!
  韩信三岁就开始学习兵法,于是他说起用兵之道亦是有板有眼、头头是道。钟离眛因此对他刮目相看。于是,两个志向远大的青少年常常在一起谈行军打仗的事,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不久机会来了,陈胜和吴广平地一声雷,吹响了革命起义的号角。钟离眛和韩信两人先后都参加到革命起义中去了。陈胜“壮志未酬身先死”后,两人又相继都投靠到了项羽部下。到了项羽部下,他们的待遇却完全不一样。在那种战乱年代,钟离眛凭着勇猛凶悍的表现脱颖而出,很快就得到了项羽的重用。
  而韩信满肚子的经纶却因为深藏在肚子里暂时得不到发挥,只担了个小小的职位。时间一长,韩信就失望了。后来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投靠刘邦去了。于是,这两个原本相约共进退的好兄弟就各事其主了。
  楚汉相争项羽战败身亡后,曾经显赫一时的钟离眛成了败军之将,而曾经毫不起眼的韩信却成了大英雄。
  项羽死后,钟离眛也和季布一样过起了东躲西藏、四处流浪的生活。后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听说韩信当了楚王,于是决定来投靠韩信。韩信念当年兄弟之情,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然而,在通缉钟离眛重赏的诱惑下,个别知情人士还是将这个消息偷偷地告诉了刘邦。
  这下刘邦自然就要韩信交出钟离眛来了。韩信虽然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但他仍顾及兄弟之情,还是不愿意献出钟离眛。他知道刘邦那里并无证据,于是说自己这里并没有钟离眛,如果不信可以来调查。刘邦当时确实无凭无据,但通过这件事,他对韩信更多了一分疑心。
  刘邦毕竟是聪明人,他知道做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如果把韩信逼急了,一旦拉起反动的大旗自己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之前把韩信降为楚王后,他心里才略感踏实些。然而,此时韩信窝藏钟离眛的事又让他寝食难安。
  刘邦心里整天就琢磨这么一个问题:“韩信这小子是不是真想造反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邦决定对韩信展开全面调查。当然,为了不打草惊蛇,刘邦没有明察,而是决定暗访,派人暗中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每月十五,韩信都要出巡一次。这几个侦探一听就来神了,那就调查韩信的出巡活动吧。他们分工细密,记录的记录,采访的采访。调查的结果是,韩信这次出巡的规模和气派一点都不比秦始皇出巡的场面小。
  当年秦始皇那次出巡可是把刘邦震得云里雾里的,从那以后,他才有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做秦始皇那样的一国之君。因此,此时已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刘邦,得知一个小小的楚王出巡场面居然可以和秦始皇相比,你说他心里能好受吗?他此时已经默默地给韩信定性了:此人确实是有造反之心。
  刘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赶紧叫来文武群臣议论这件事。这下那些文武大臣个个主动请缨,口号一致:“朗朗乾坤,清平世道,韩信那小子居然如此放荡不羁,臣等愿带兵去讨伐。”
  面对群臣一浪高过一浪的出兵请求,刘邦自然是很高兴了。他正要指定一个人出任征讨韩信的大将时,被陈平出面及时制止了。
  “论行军打仗连战神项羽都不是韩信的对手,现在朝廷中又有谁是他的对手?”陈平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再说人家还没反,这样派兵去征讨不是逼他造反吗?”
  刘邦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问计于陈平。
  “陛下不如在云梦泽举行一次狩猎比赛,到时候召集天下诸侯来狩猎。这云梦泽离楚地很近,韩信自然要来拜见大王,到时候便可以出其不意地将他拿下了。”
  这样的鬼主意正合刘邦的心意,于是,他马上写好诏书传到各诸侯那里,说自己要到云梦泽去狩猎,要他们到时候去那里见面。
  韩信接到诏书后犯难了。楚汉之争落幕才几天,但他已经历了太多的喜怒哀乐,看到楚汉争霸中一串串成绩而激动不已,看到项羽等英雄的背影逐渐远去而黯然神伤,看到自己在无奈中进行奋勇抗争而感到无力,不断变换的快乐、悲伤、矛盾、痛苦、无奈、忐忑、急切、激动填满韩信的心,表现在他的面容上。
  可是无论如何,他还得面对现实。韩信的才能和智慧,他已经料到这是刘邦对自己有所行动了。就在他忧心忡忡时,他的部将开始为他出馊主意了。他们说大王要想确保云梦泽之行的安危,必须先主动交出钟离眛才行。
  交出钟离眛可以免除刘邦的疑心。韩信听他们说得也不无道理,于是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此次云梦泽他不去就是违抗圣命,是要被杀头的;而如果去了,只怕凶多吉少。但是,如果真要他献出自己年少时的好兄弟,韩信亦是不忍!
  韩信左思右想,最终在情义道德和功名利禄面前选择了后者,他决定交出钟离眛,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想通了后,他就直接叫来钟离眛,然后说出皇帝召他到云梦泽狩猎的事。
  “是不是因为我躲藏在你这里,让你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钟离眛觉得有愧于韩信,弱弱地问了一句。
  “唉……”韩信没有正面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其实韩信的态度和语言已足以表明立场了。钟离眛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在功名利禄面前,什么友情什么道义,根本就不堪一击。钟离眛冷笑道:“我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我现在布衣一个,死不足惜,但我担心的是你啊。汉帝猜忌于你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啊!他是一直忌恨你的丰功伟绩,担心你功高震主啊!”
  韩信默默地听着,一言不发。
  钟离眛最后说:“一旦我死了,刘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了。”
  韩信这时铁了心,还是一言不发。
  “唇亡齿寒悔已晚,明年今日谁来祭?”钟离眛长叹一声,不再劝说,也不等韩信来动手,拔刀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至此,项羽手下的左膀右臂一死一活,活着的季布继续升官发财,死去的钟离眛是含恨而去,可悲,可叹啊!
  韩信逼死钟离眛后,以为献上钟离眛的人头就可以彻底消除刘邦对自己的猜疑,然而到了云梦泽后他才发现,那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韩信向刘邦请安,刘邦二话没说就叫人把他给拿下了。直到这时韩信才如梦方醒,他还能说什么,说什么也没用了,他只能发出十八个字的感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就这样,韩信被刘邦扣押了。这时候,朝中大臣个个都居安思危,竟然没有人敢为清白的韩信求情。就在韩信危在旦夕之时,一个叫田肯的大学士进朝,他当着大家的面盛赞天子圣明。
  乍一看,你也许会认为他是个溜须拍马的小人,无非是想得到刘邦的垂青而极尽吹嘘之能事,事实却并非如此。
  “陛下拿住了韩信,又在关中这样的险峻之地建都,当真是连环妙计啊!”田肯用钦佩的语气说道,“可喜可贺,可赞可庆,可欢可乐,大汉江山从此可以稳如磐石了。”接下来,田肯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秦地地势险要,以华山为屏障,以黄河为城池,易守难攻,哪个不识相的诸侯想要起兵造反进攻秦地,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第二,齐地那是一个好地方啊!其经济、政治、文化都明显高出其他地方一筹,陛下一定要派自己的嫡系子孙去统治,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涉及一个人,那就是韩信。秦地是当年拜将后韩信为刘邦打的第一仗,也是非常漂亮的一仗,平定三秦使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齐地也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后来韩信就被封为齐王。
  拥着这样一块好地方,韩信如果真有异心,想造反的话早就反了,哪里会等到如今天下已定的时候再来造反呢?
  很明显,田肯的两个例子是在提醒刘邦注意:不要忘掉韩信的功劳,不要以“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把韩信推向断头台,不要让天下人心寒。
  由此可见,田肯说话的技巧非常高明。刘邦自然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并且决定放了韩信,只是把他降为淮阴侯。
  臧荼之反
  就在刘邦通缉要犯,消除一切不安定因素时,此时已是燕王的臧荼居安思危,不等刘邦找上门来,就自己先造反了。
  他造反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刘邦对项羽残余势力的追杀过于凶狠。他当年毕竟是项羽一手提拔为燕王的,后来他虽然无奈之下投靠了刘邦,但还是心怀内疚。如今韩信被抓后虽然没被处死,但一贬再贬,这让他这个项羽的老旧部大感不妙,强烈的危机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于是臧荼决定造反。一般人想造反都是来暗的,突然发兵去打你个措手不及。但是,臧荼的造反却与别人的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既不去攻城,也不做其他军事部署,只是每天大张旗鼓地说“我要造反,我要造反”,生怕全世界都不知道他要造反似的。
  哪里有这样造反的,这不是坐以待毙吗?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见了就劝他说不要这样造反,以现在咱们的力量来对抗汉帝那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此时燕王臧荼正高举造反的大旗,哪里会听得进去儿子的劝阻呢?
  臧荼的造反引起了刘邦的高度重视,他亲自带兵前往征讨。到了蓟城,双方摆开阵势,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说,直奔主题——开打。此时的士兵早就厌倦了战争,于是这仗刚一开打,臧荼手下的士兵便纷纷弃暗投明,反戈一击。
  在叛军的帮助下,刘邦很快就活捉了还在高唱“造反歌”的臧荼。臧荼被擒下后,居然还敢执迷不悟地唱“造反歌”,刘邦哪里容得下他这般放肆?于是命人直接把他的头砍了,挂在城墙之上示众。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城破的同时,臧荼的儿子臧衍并没有跟着父亲傻傻地唱“造反歌”,而是利用易容术化装成老百姓的模样逃出了城,最后投奔北方的匈奴了。这为后来匈奴的南下侵汉埋下了伏笔。
  刘邦杀了燕王后,立谁为新燕王可成了一个难题。鉴于燕王公然造反的不良影响,刘邦已是心有余悸,因此在选新燕王人选时,非他的嫡亲或是心腹之人不予考虑。
  思来想去,刘邦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和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身上。他们两个从小结为兄弟,如果他不是刘邦的心腹,那还能有谁敢说是?
  那时候非刘氏被封侯的只有七人,刘邦考虑自己来提封卢绾为燕王不合适,容易引起群臣的不满,于是他就在朝廷上公开讨论立燕王的事。
  这些文武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早就从刘邦的嘴里左一句“卢绾和我真是有缘啊”,右一句“卢绾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听出了弦外之音——想立卢绾为新燕王。于是刘邦的问题刚一提出,众人便按官场“潜规则”,马上异口同声地说道:“太尉长安侯卢绾功劳最多,请陛下立他为燕王。”
  虽然众人的反应之快有点出乎刘邦的意料,但他等的就是这句话,于是卢绾理所当然地被封为燕王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燕王臧荼的造反刚刚被平定,颍川侯利几又拉起了反叛的大旗。

当前:第50/1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