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自传笑看人生全集Zei8.com》第6/186页


并不想一一介绍我的家庭成员,估计哥们你也懒的听,我只想说说过年的时候。

不是每年的春节晚会办的越来越烂了,也许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观念有了改变而已,年味越来越淡了。

三叔过早的去世了,这对我爸的影响很大。三叔和我爸很是要好,去世的时候,他们兄弟俩正在考虑着当包工头。三婶的表现就让人很失望,三叔去世刚一个月,她就改嫁了,带走了两个孩子的同时,还带走了家里除了房子以外的所有。令人欣慰的是,她没有卖掉房子,于是我奶奶搬了进来。

除夕晚上,大爷,四叔和我爸都会带着我们几个孩子来到我奶奶家。奶奶会让我们给各路神仙上供,大桌子上,灶台,门前等地方,都会摆上供品,一般都是三个小碗里插三根香;然后三个大碗里,一碗肉,一碗鱼,还有一碗水果。看着这些,我心中不无羡慕:神仙是好啊,有鱼有肉,还不用担心消化不良,如果再加点小酒儿的话,那就更没话说了。我刚想到这里,奶奶就在喊我了:“小伟,准备几个酒盅!”(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怪不得说天上一日,凡间一年啊,原来神仙们一年就吃一次饭。)

然后,奶奶让我们把叠好的“元宝”分别放在上供的位置和各个门前,而且不同的位置数量不同。送礼的多少取决于官职的大小,神仙也不例外。

老天爷您最大,我们一般给他烧八个“元宝”,希望您老人家在威风八面的时候,也能够让我们八面来财;

何仙姑姐姐的牌位,我们一般都烧六个,只希望您老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六六大顺;

灶王爷二哥,咱毕竟只是一个掌大勺的神仙,将就着四个吧,仅仅希望您能让我们四平八稳,别饿着;

门神在天上的官场不入品,所以我们也没有为他设立牌位,烧两个表示一下吧,希望您能让我们双喜临门。偶尔预算不准,“元宝”的数量不够,那就一个吧,不过,破家值万贯,哥们,你在看门的时候可要一心一意啊!

最后,就是到了除夕的高潮――煮饺子,这里面也是有学问的。

在煮饺子的时候,要先放一挂鞭炮,饺子才能放进锅里;在盛饺子的时候,同样听不到鞭炮的声音,我们是不能动勺地!如果说第一挂鞭炮,是为了增加除夕的节日气氛,那么第二挂鞭炮无疑是在告诉天上的神仙们:兄弟姐妹们,开饭啦!

对于盛饺子的第一碗,我们要先给各位神仙“浇掂浇掂”,(地方俗话)就是把少许饺子水挨个倒在刚才烧“元宝”的地方。偶尔一个不小心掉出一个饺子来,我们都会告诉奶奶:“奶奶,灶王爷偷吃了一个饺子!”奶奶就会跺脚笑骂我们。

吃饺子的时候,大人们一般都是在谈论今年怎么样或者是明年想怎么样;我们小孩子都是看着春节晚会,心里想着明天串门的时候,得用多大的口袋来装瓜子和糖。

对于奶奶做的饺子,我还是挺怀念的。馅里真的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其中韭菜和肉是主打,加点炸的馓子(俗语,和天津麻花差不多),放点花椒面,再整点核桃仁,偶尔再搀点蒜汁,几乎可以说,只要能吃,就可以往里搀和。

吃完饺子之后,大人们继续谈论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和两个弟弟就会找出一挂一般都是200响的鞭炮,然后把中间绳子一扯,一个一个的把鞭炮摘下来,接着分成相等的三份,少一个的话,不要紧,我是大哥嘛,让着你。

分好之后,我们就会揣好鞭炮,随便在哪个神仙牌位上拔根香,来到外面,随便找个家门,点燃一个鞭炮,扔他家里去,意思是向他家宣战。

对面肯定会一个鞭炮飞出。就这样你来我往的扔着,偶尔也飞出来一个“窜天猴”。如果中间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我们会回家拿瓢子盛点水,往他家里泼。

战斗一般是持续到春节晚会结束,然后我们约定好明天几点,在哪集合,跟着老爸各自回家。

初一的上午我们要挨家串门,无非是去别人家里喝口茶,磕点瓜子,打扰他一下,坐不上五分钟,就会闪人。

我们一般都是去一家,揣一把糖,抓一把瓜子,喝一口水跟着闪人,并且主人丝毫不以为意,在我们那,初一的时候,你家的地上瓜子皮越多,说明你家里人缘越好。

小的时候是跟着老爸,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跟着大爷家强哥,然后带着四叔家的小龙和大涛。四个人走在一块儿,身高与年龄明显成反比。强哥最大,也是最矮的1M75,小龙比我略高,大涛最猛,1M98。要不强哥结婚以后,就不带我们了,显不出高度嘛!

下午的时候,大人们都去凑桌打牌。小孩子们就会爱干啥干啥呗!我们一般都是揣点鞭炮去找几个家伙对放。几个小孩凑在一块儿,偶尔也有“二蹄脚”,我们也不敢拿手里放。先把捻子展开把火yao倒出少许来,让它燃得慢点,要么放个瓶子里面,要么找个粪堆一插,点燃之后,远观其景。

大年初一很快就过去了,初二以后,我们就会开始走亲戚。要么是去父辈们的表兄弟家,要么是去姥姥那边的人家,或者是别的什么只要能拉的上关系的,咱们就得走动。

我们那辈分相当复杂,有的时候,我不明白该怎么称呼了,就去问爷爷。爷爷就拿出我们的家族谱,观察半天,要么就是让我叫什么姨老姥爷,要么就是姑老老奶奶。偶尔家里来个小不点儿屁孩子,父母让你叫他表姥爷的时候,你别吃惊。更有的时候,两个远处的亲戚结了百年好合,那辈分扯的,咱啥话也不说了。

一般来说,走亲戚的时候都是打个“礼条”,(俗语,一块10斤左右的肉)拿上两瓶酒,对面的亲戚会把“礼条”留下,酒原路返回,然后候你一顿饭。虽然两瓶酒,对面不给留下,但是绝对不能不拿,不尊重亲戚的行为是为长辈们所不能接受地!

如果要去的是长辈们的家里,就不用拿酒和肉了,带着点饼干或者鸡蛋就可以了,因为这种亲戚是单向的,长辈们是不会屈尊来看望你的!

第一章 小学篇(5)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唯一可以出门走亲戚的机会就是初二去我姥姥家的时候。我怀念那段日子,不仅仅是由于姥姥姥爷的压岁钱,更重要的是姥爷把我抱在怀里,胡子扎我小脸的感觉让我终身难忘。

姥爷每次看到我们的时候,都会非常的高兴。他会带着我们去放羊,去看大堤,或者坐在家门口的石凳子上,看着我们在墙上爬来爬去。

当时不明白姥爷为什么那么喜欢我们,现在我明白了当一个饱经沧桑对人生感到极度困惑的人看到一群天真可爱无忧无虑孩子时的那种心情。

姥爷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去世了,现在回忆起的时候心里还是很伤感,祝您老在天堂幸福。

姥姥和姥爷去世了之后,家长就不再亲自走动这门亲戚了,而是交给了姐姐和我,还有一个表弟,两个表妹。初二的时候,就由我们来看望一下二舅一家。

隐约觉得,二舅对我们的到来是由衷的高兴,而妗子(俗语)对我们的招待就略显不周。菜的问题暂且不论,也许每个地方的人有着不同的口味;但是对于主食,我就有点儿不解。

妗子招待我们的一般都是饺子。虽然我们都是小孩子,但是盛饺子的碗也不应该是椭圆形的残次品吧?再者,一个碗里满满的稀饭露出两三个饺子的一角,未免给人一种应付了事的感觉。饺子不光是味道差,难以下咽,大小上应该也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一拼。

时日长了,以后,我们五个就会抽签选两个代表去,足矣!

当前:第6/18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