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14/132页


再看另一组线索痕迹:第四十七回,薛蟠追求柳湘莲,柳说:" 我这下处在北门。。外头,你可舍得家,城外住一夜去?" 薛道:" 有了你,我还要家作什么?" 柳说:" 既如此,我在北门外头桥上等你。" 柳湘莲支开小厮后," 跨马直出北门,桥上等候薛蟠。" 后来贾珍寻薛蟠,各处不见,有人说:" 恍惚出北门去了。" 贾蓉带着小厮," 寻踪问迹的,直找出了北门,下桥二里多路" ,在苇坑边发见了薛蟠的马。

第四十三回,凤姐的生日,府中正热闹得不可开交,宝玉却偷偷出城去祭金钏。他" 于头一日就吩咐焙茗,明日一早出门,备两匹马在后门口等着……天亮了,只见宝玉徧体纯素,从角门出来,一语不发,跨上马,一弯腰,顺着街就赶下去了。" 焙茗只好加鞭跟上,忙问往哪里去。" 宝玉道:这条路是往那里去的?焙茗道:这是出北门。。的大道,出去了,冷清清,没有可顽的。" 宝玉正要个冷清地方," 说着,加上两鞭,那马早已转了两个弯子,出了城门。" 焙茗越发不得主意,只得紧紧地跟着。

所谓北门,由两城说,自然是德胜门。以宝玉的尊贵娇养,不能远去,而且还要马上赶回来不露形迹,更绝非远路。马只" 转了两个弯子" ,就出了城门,皆可见从" 贾府" 后门至德胜们,相去不远。所谓" 出北门的大道" ,就像是指德胜门大街。

第六十三回,贾敬既死," 恩旨" 下来,说:" 贾敬虽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忠,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出北西下门。。。入都,恩赐私第殡殓。"北京的北门只有两个,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东为上首,西为下首。那么," 北下门" 云者,虽是曹雪芹故意和我们打哑谜,但其明白地指德胜门,还有疑问么?贾敬既系死在北郊,灵枢单单由西面的门进城,则贾家之住于西城,更加明白了。然而还有更进一步的范围。第二十三回," 贾琏笑道: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芸儿来求了我两三遭。""西廊下" ,看去是平常,但又是好线索。北京的东西" 廊下" ,共有三处,都是庙宇的两旁夹道,称为" 廊下".第二十七回宝玉曾向探春说:" 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 ,那个廊就是这一意义。其一是隆福寺两旁,其二是阜城门内葡萄园东北,其三是护国寺两旁,后来改称" 东西巷" 或" 东西夹道" 者是。可注意的是第三,这正是西城北城之交的地方,去贾府为近。第二十四回叙贾芸时,贾琏介之于宝玉,说:" 他是后廊上住的五嫂子的儿子芸儿。" 又,焙茗代芸儿烦小红说:" 好姑娘,你进去带个信儿,就说廊上二爷来了," 贾芸说:" 什么廊上廊下的,你只说芸儿就是了。" 这些口气,全说明" 廊上" 去贾府距离并不远。[ 注2]第六十回,叙贾琏筹备偷娶尤二姐," 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 我认为这个" 小花枝巷" 又是一个好线索。果然,在护国寺街以北不太远,就有一条花枝胡同[ 注3],北通三不老胡同,右侧即是宝玉出北门的" 大道" ——德胜门大街。" 小花枝巷" ,就像花枝胡同,我想这不可能都是偶合的。

我们的推断,就到此为止,再要穿凿,便又成" 某街某坊" 派了。  ------------------------------

注:⑴俞平伯曾发表一篇短文,题曰" 西城门外天齐庙" ,这个标题本身便暗示这是" 笑话" ,此文即针对拙说而发,认为:" 《红楼梦》一书用笔灵活且多变化,决不可看呆了".但他好像只知北京朝阳门外有天齐庙,而不知西郊也有个天齐庙,在这一点上,我并未讲错。文中又批评拙说北京有梅花是错误的。但他又承认:" 《红楼梦》书上所说的地点是在北京,大概没有问题。" 又说" 书中贾府的地点偏于北京西北城,这是不错的。" 可知俞先生实际是改变了写《红楼梦辨》时对地点问题的见解,基本上接受拙说。参看金文华《北平游览指南》页七十五" 御果园及桃园" 一条:" (董四墓桃园)……每年值秋桃放花之际,桃红遍野,红紫缤纷,直如世上桃园(sic ),当时城中王公大人届时呼车乘马,联翩而至该地观赏桃花,以为乐事。该地又有天齐庙一座。。。。。。。。。,庙后墙地每年至中秋节,必由民众公同发起演唱谢秋戏。。。一天,以谢花神。。。。" 董四墓在西郊红山口,正出" 西城门外" 也。

⑵" 廊下" 的另一用法是指一所大宅院的边沿一带的矮屋——即所谓群房,里面住些仆役之流,叫做" 廊下家".《红楼梦》所写的,显然并不是这一种" 廊下".⑶按北京的胡同以" 花枝" 为名者不一,这里当然是从这个地区范围的种种线索综合推断。

「附录」大观园地址旧说批判一、《随园诗话》:" 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二、《旧京闲话》:" 后门外什刹海,世传为小说《红楼梦》之大观园。" 三、《燕市贞明录》:" 地安门外,钟鼓楼西,有绝大之池沼,曰什刹海,横断分前海、后海,夏植荷花徧满,冬日结冰,游行其上,又别是一境。后海清醇王府在焉。前海垂杨夹道,错落有致,或曰是《石头记》之大观园。"四、谢锡勋《红楼梦分咏绝句题词》:" 汊海方塘十亩宽,枯荷瘦柳蘸波寒。落花无主燕归去,犹说荒园占大观。" 原注:" 十汊海,或谓即大观园遗址,有白石大花盘尚存。" 五、《花朝生笔记》:" 周芸皋《内自讼斋文集》,载朝鲜安仪周事甚奇:仪周名岐,从贡使入都,偶于书肆见抄本书,不可句读,以数十钱购归,细玩之,乃前人窖金地下,录其数与藏处,皆隐语。徧视京都,惟明国公屋宇房舍似之,即世所称大观园也。" 六、《清稗类钞》:" 京师后城之两北,有大观园旧址,树石池水,犹隐约可辨。" 以上,除第一说外,实际只是一个说法,不过有的只说" 后城之西北" ,有的便指作什刹海,有的又指明为醇王府或明珠故第(二者即是一处府邸)。我个人的看法,此说发展的次序亦即如此。"后城西北" ,本未指明地点;既说" 树石池水,犹隐约可辨" ,当然不是大片的什刹海,这个是比较最古老最有根据的传闻,与我们上面所推正合。到第二步,有好事者,便毫无道理的把" 后城两北" 和什刹海扯在一起,当然这是瞎说。到第三步。有人觉得什刹海是一大片水,占地甚广,又不是私人园宅,根本讲不通,于是便在此处寻一个府第;附会坐实之——这便寻到了明珠故府。寻着明珠故府,于是《红楼梦》一书所写自然也就变为他家的故事了。这便是纳兰一说的根本起源。由这一说又演成无数猜谜派,总根似悉由" 后城西北" 而起。我们一面廓清旧说的荒诞无稽,一面也应寻出他们的线路,分疏旧说中的有价值部分和索隐派的牵强附会。

末后,还得谈一谈袁枚说他的随园即大观园的问题。

袁氏的话毫无根据,所谓向壁虚造,信口开河。其说出后,很多人都表示反对。乾隆当时的人,如周春《阅红楼梦随笔》,就第一个声言:" 袁简斋云' 大观园即余之随园' ,此老善于欺人,愚未深信。" 嘉、道间诸联《红楼梦评梦》说:" 袁子才《诗话》,谓(红楼梦)纪随园事。言难征信,无毫厘似处,不过珍爱倍至,而硬拉之。——弗顾旁人齿冷矣!" 一九一九年《古今小说评林》中太冷生说:" 《随园诗话》中,老人自云' 《红楼梦》中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此老可谓脸厚!" 如此者可为反对意见的代表。

不但旁人反对,连他自己的后代也反对。据弁山樵子《红楼梦发微》的" 上卷" 中有" 随园诗话之改窜" 条,末有按语,大意略谓:袁枚所云" 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二句,翻刻本及石印本均无之,乃袁枚后人袁翔甫删去,其理由则以此二句为" 吾祖谰言,故删之。" 可见袁家自己人也未曾把这种说法当作真事看待。

再从《随园》的实际情形来对证。如舒坤批《随园诗话》,原为冒广生所藏,据《说元室述闻》转述一则,云:又言其父(按指伍拉纳)赴闽督任时,迎眷属偕往,道出秣陵,其母闻随园之胜与袁氏姬妾之艳也,辄往一游,己亦随往。至则简斋方客浙中,其夫人偕诸姬出见,且留宴。夫人固龙锺一妪,即诸姬亦仅中人姿,且语言亦粗俗,未见有林下风格,且能书画韵语如《诗话》所言者。伍夫人盛赞其园亭之胜,与其酒馔之工,则逊谢,且尤袁曰:" 结庐不在人境,而择此僻地,非畏鬼,即防贼,吾辈自居此,未尝得一夕安睡也!且去市远,沽酒买菜,动须至数里外。今幸有戚友餽肴馔者,故得留夫人小饮,不然,将枵腹矣,——彼' 食单' 所矜诩者,皆子虚乌有也!" 语毕,伍夫人亦为之大笑。抵闽,为伍言之,伍拍掌曰:" 子才威风,为汝等扫地尽矣!" 此一段,和印行本很不相同,印本但作:" 余十二岁随家母到随园三次,饭后见其太夫人,并其妾四人,皆不美。同声报怨:此处不好,四面无墙,闹鬼闹贼,人家又远,买食物皆不方便,鸱鸮豺狼,彻夜叫唤,不能安睡云云。亦可笑也!" (疑为冒广生所删节,在过去有的人将罕见的书稿,印行流传,本不失为好事,但那时的人又有一种毛病,常常将书稿原貌任意窜乱删改,书亦因之转遭灾厄)二文虽不同,但皆与袁枚自叙" 随园地旷,多树木,夜中鸟啼甚异,家人甚怖之。""随园四面无墙,……全无遮阑" 等语悉合,可知绝非诬诳。那么,请看这与" 大观园" 哪有相合之点?所以诸联说" 无毫厘似处" ,自非过言。

再看看大家对随园的来历如何说。洪亮吉《卷施阁诗》卷八有访袁子才于随园诗,自注云:" 园本隋织造所构,因仍其名。" 麟庆《鸿雪因缘图记》" 随园访胜" 云:" ……小仓山,其麓有园,本隋尚衣创建,因姓命名。" 此皆与袁枚自叙相合。舒坤则说:" 随园之先,故属吴姓。" 此点尤可注意,因为他指明了即使追溯到隋赫德之前,亦本属吴姓之园,与曹家并无关系。

至于首先提出这个说法的明义(参看附录编" 惭愧当年石季伦" 篇),他可能本是受了袁枚的影响,所以到他再为袁枚作《八十寿言》诗,第七首自注已经改作:" 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 他自己表示对这个说法的存疑态度,只不过某人曾有此一说而已。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随园说盖不足信。我自己也曾认为" 随园或亦本属曹家所有" (旧版四一九页),这话还是受了胡适的影响。

「补说」

我写本节文字时,根据小说所叙,推断大致的地点位置,那时并不知道任何别的线索。随后因看乾隆京城全图,发现所推的那一带正好有一处府第,就是和珅府,后为庆王府、恭王府者是。再后来,才又知道过去居住此府的人以及附近的邻居都世代传说,相沿称此宅为" 西府" ,其东邻另一府为" 东府".再后,我查知所称东府,乃是胤府的遗址,胤是敦郡王,雍正二年四月首先被削爵禁锢。凡遭圈禁,其府即废,所以不久年羹尧被逮来京,就是囚在此府里。我因此悟到,那个只隔一条" 府夹道" 的西府,既与东府并称,而我们对于和珅之前谁为府主久已查不清的,必然也就是另一个遭雍正迫害的亲郡王,和胤为弟兄。这些人中,有可能是胤祉(雍正说他,太子胤礽废后,他和胤禄说:" 东宫一位,非我即尔。" 斥为" 狂悖诞妄" ),他在雍正八年五月废爵圈禁于景山。但也可能就是胤禩或胤禟等更重要的反对雍正的人物。闾巷传说称呼,实与这些大事有关。

第二节院宇图说宁、荣二府,以荣为主。宁府虽系长门,实为宾衬,雪芹未加细表,故亦无甚可说。独荣府之房舍院落,叙述得最为清楚明白,使人如身历其境。因他写得明白,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构成图样。从第三回起:黛玉从姑苏北来,那时交通大都是沿运河而北上,直到通州。" 自那日弃舟登岸" ,荣府来接,坐轿进城,进的当然是北京齐化门(口语俗称。正名朝阳门)。她一面从纱窗中看街市人烟,一面从东往西走,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这是宁国府,在东,坐北朝南。

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走了一射之地,将转湾时便歇下。……至一垂花门前落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内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乃是荣府最西一院,贾母所居,《红楼梦》活动中心地。稍后,黛玉去拜见贾赦,大家送至穿堂前,出了垂花门,……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了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

此乃贾赦之院。在第二章第三节已然提过这是荣国府最东一院,并且隔断不通。黛玉作辞出来,重复进入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湾,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

此处脂批说:这一个穿堂是贾母正房之南者,凤姐处所通者则是贾母正房之北。

过了这个穿堂,又过了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紧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这方是荣府居中正院,因贾政居官,故占正室,但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堂,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黛玉见王夫人,又不在耳房内,丫环来请她,到" 那边坐罢" ,——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谈话已毕,老太太传晚饭,王夫人忙携了黛玉,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

此处两条脂批说:是正房后廊也。

这是正房后西界墙角门。

出界墙角门以后,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宇。

这便是凤姐所住。

王夫人遂携黛玉穿过一个东西穿堂便是贾母的后院了,于是进入后房门。

此处脂批云:" 写得清,一丝不错。" 这个穿堂,便是上文所引一批所谓"凤姐处所通则是贾母正房之北" 者,而叙凤姐初出,亦说:" 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中有人笑声。" 那正是凤姐从她的住房进贾母后院,从后房门而入了。

至于薛家所住,则在王夫人正房之东北,第四回说:偺们东北角[ 注1]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馀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

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了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院了。

因此,薛、王居近,故往来方便,每日老姊妹二人一处闲谈。至此荣府地势,大致已明。全书之中,嗣后凡叙路径,无不与此相合,了如指掌。我们可以拿第六、七两同中周瑞家的所走路线为例,再加以补充贯串。第六回,刘姥姥绕到后门上,只见门前歇着些生意担子,也有卖吃的,也有卖顽意物件的,闹烘烘三二十个孩子在那里厮闹。

当前:第14/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