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90/132页
按本书旧版尝引《章实斋先生遗稿》、陆长春《香饮楼宾谈》等书,记董邦达早年贫困时娶满洲大家婢等事,绝类《红楼梦》中所写之贾雨村,后又见《异闻奇见记》一书,亦记此事而更加详,其所娶之婢女为邴姓。因知当时人多闻其事状,雪芹小说,或有所取资,亦未可知。
一七六三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曹雪芹四十岁。上巳前,敦敏以敦诚于三月初一日三十整寿,预以诗简见邀。
贫病事牵,竟未能赴。
敦敏《憋斋诗钞》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诗才忆曹植,酒盏媿陈遵。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按此诗前三首题下注:" 癸未。" 同年十月二十月一诗自注:" 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 故知此诗为本年所作无疑。是诗稍后即有因敦诚寿日家宴之作,历举座客,而无雪芹,是终未能至,必有故矣。
先数月,爱子以痘殇,因感伤成疾,至除夕卒,年四十岁。
甲戌本卷一正文之始有眉批云:"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月)泪笔。" 中云壬午除夕芹逝,果尔,今春焉能又有敦敏相招之诗?且敦敏兄弟二人挽诗俱在明岁开年,足证雪芹实卒子本年。除夕大节,必无疑记之理,故应可信。若" 甲午八月" 之沿亦无抄误,则此批乃乾隆三十九年所加,去今已十二年,或不免误记一年耳。据敦诚挽诗" 鹿车荷锸葬刘伶" 之句,则雪芹之逝,可能为除夕得酒剧饮而猝亡。因子病成疾之事,见明年敦诚诗注。
错书纪年、甲子之例,书传碑版中多如牛毛,即本书所引有限材料中,已不止一二见。唯特殊节日,印象最深,况以他日误为除夕,断非常理能有,其为可信甚明。不必执定承认" 除夕" 即非承认" 壬午" 不可也。复次,编年诗例于当年首章注明干支,无每首诗下,一一备注之理,或谓敦敏本章诗下未注" 癸未" ,即不足证其必为癸未作,岂通论耶?况同年诗注又有" 丁丑……迄今七载" 等证乎。
明年敦诚挽诗,有" 哀旌一片阿谁铭""鹿车荷锸葬刘伶" 之句,皆当时送葬语甚明。或误解其末句" 上旧坰" ,遂谓" 坟" 既曰" 旧" ,其卒非癸未除夕,乃壬午除夕。不知此特诗人预拟,他时再过,重来凭吊,墓已宿草,衹益增悲耳,所谓推进一层说,诗家常法也。复次,挽诗乃甲申开岁第一首诗,而第三句下原注云:" 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所谓" 前数月" ,自是从作诗日计起,则此指癸未年内事亦甚明,否则岂非伊子殇于后,而亡父" 感伤成疾" 乎?凡此皆不可通,而雪芹之卒于癸未除夕,并无疑义。又或谓雪芹为壬午除夕卒,隔年始葬,故挽诗遂在甲申。不知满俗不许隔年葬,如康熙帝为一后妃,卒于腊月下旬,欲隔年正月葬,王大臣皆执不可,谓满洲旧制无此俗,康熙申解,至再至三,几类" 请求" ,诸臣始勉从;而谓一贫病之雪芹,于荒郊中停棺周岁,再过除夕而营圹,何所容此情理耶?至论者又谓《懋斋诗钞》编年" 错乱" ,则词繁义曲,皆无所当,稍一陈辩,便如聚讼,读者厌之,兹亦从略焉。(中华书局出版之《中外历史年表》一书,于一七六四年癸未书《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卒。可备参看)是岁,北京痘疹酿为巨灾,城厢幼儿,殇者万计。乾隆著名诗人、剧作家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十一" 癸未下" 有《痘殇叹》篇,中云:" 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 敦诚一门,亡者数口,敦诚有《哭芸儿文》,《哭妹侄侄女文》,敦敏有《哭小女四首》,正为癸未九月之作,若符契之合。张宜泉亦有《哭子女并丧》诗,二女一子,仅获存一,疑亦本年作。故知雪芹子殇,即缘痘祸,其时间殆亦在秋日,盖至十月,其势已稍止矣。
雪芹于殇于痘,余早如此揣测,唯无确据。后闻曾次亮先生亦有此疑,然亦无具体论证。及读蒋士铨《痘殇叹》,适在癸未年,益信绝非巧合。其自春夏之交以讫秋末冬初,持与" 前数月,伊子殇" 对看,尤为对榫,满人最畏痘,不啻洪水猛兽,当时亦无善法防治,今之人殆难想象,此区区" 小事" 竟能夺去伟大作家曹雪芹父子生命。
本年二月,以直属地方两年秋霖过多,流民四出佣趁,京师五城加厂、平粜、给赈。旋拨库银八十万两于直隶备赈,命兆惠驰往天津查勘疏濬水道事宜。
五月,果亲王弘曕以年幼素不安分,向人请托,交军机大臣审讯,并革王府长史索柱职,一并交审定罪。以永兴为长史,著与王谙达尽心办理府事,如不纳其言,永兴即行参奏。
寻将弘曕种种劣迹宣谕中外。
其重要者如令护卫引买卖人等赴两淮盐政高恒家托带人参往扬州牟利,各处织造、关差派办绣缎什器,以门下私人请托阿里衮挑为官员。因谕云" 我皇考御极之初,阿其那、塞思黑等狂悖不法,并经苦心整顿,……因皇祖……圣寿崇高,诸王等各为阉仆所播弄,分立门户,肆威渔利,入者主而出者奴,彼此交相倾轧,无所不至。……(中叙因待其母谦妃事而愤激谩诋托讽等事)然弘曕既如此恣肆失检,朕若不加儆诫,将使康熙末年之劣习,自今复萌,朕甚惧焉。……" 末谓本应革爵圈禁,从宽赏给贝勒,永远停俸,以观后效;所兼摄都统及内廷行走、管理造办处、圆明园各职掌概行解退。
六月,因查究弘曕妄托织造、税务监督购买蟒袍、朝衣、优伶等项一事晓谕诸王。
阿桂以军营出力,将其一族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
十二月,两江总督尹继善等合辞请于乾隆乙酉年再举南巡之典,照所请于乙酉之春举行。
宁郡王弘晈因病朝期不到,停其食俸。本年朝期不到二十五次之德瑾革去辅国公。弘晈者,乾隆四年逆案中人,怡亲王之子也。
一七六四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曹雪芹既卒,敦诚有诗挽之。春日,敦敏有弔诗。
敦诚《四松堂集》卷上叶二十四挽曹雪芹甲申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按" 牛鬼" 句用杜牧序李贺集之语。一以着重表明诗句所哀悼者之夭寿,由此亦可判知雪芹得年不曾几及五十(贺年仅二十八而亡)。一借杜牧语所喻以见雪芹诗格之恢奇诡幻。曹寅曾咏其故园之悬香阁,取名于贺句" 画栏桂树悬秋香" 也(《金铜仙人辞汉歌》);《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折柬,有" 如蒙棹云而来,娣则埽花以待" 之语,棹云则亦用贺句"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也(《忆昌谷山居》)。由此种种线索,知雪芹诗笔定非元、白、皮、陆体。又上举" 棹云"一词,诸本皆误,有" 棹雪" 、" 绰雪" 、" 踏雪" 、" 造雪" 等等异文,愈转愈讹,由不知贺诗之故耳。又待书一名,出贺诗" 仙人待素书" ,俗本妄改侍书。而版本校订者竟皆未之能察。
敦诚《鹪鹩庵杂记》挽曹雪芹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肠回故垅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泪迸荒天寡妇声。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欲有生蒭弔,何处招魂赋楚蘅?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按此二诗不存于《四松堂集》,殆初为二篇,其后删并为一章。此抄本本题《杂记》,后人描" 记" 作" 诗" ,为" 杂诗" 之名,实不可为据。观" 晓风昨日" 句,此为除夕亡逝、开岁弔挽,毫无疑义。" 他时瘦马" 二句,正所谓" 絮酒生刍上旧坰" ,知余解为诗人预拟之词,得其原旨。又" 鹿车" 句盖谓家人草草殡葬,友朋皆不及至,故下句方有" 故人" 云云二句,归于自身,言好友止能异日在坟头一哭耳。" 鹿车" 在《后汉书》有一古典,关涉鲍宣夫妇之事,则此句或指雪芹夫人送葬义。四十萧然,知雪芹未尝寿至四十八九岁,至为明显。
敦诚《鹪鹩庵杂志》叶十一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原误拆),诸君题跋,不下数十家。曹雪芹诗末云:"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之句。亦驴鸣弔之意也。
按题跋至数十家皆不举,而独举雪芹二句,可见推重。考敦敏集,其题《琵琶行填词》在壬午夏日,则雪芹之作,殆即同时先后。
杨锺羲《雪桥诗话续集》卷六叶二十三敬亭(按即敦诚字,中略)尝为《琵琶亭》传奇一折,曹雪芹(霑)题句有云:"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雪芹为楝亭通政孙,平生为诗,大概如此。竟坎坷以终。敬亭挽雪芹诗有"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之句。
按雪芹遗诗零落,仅存断句十四字。有拟补之者,去真远矣,附录于此,聊资想象。
题松堂琵琶行传奇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红粉真堪传栩栩,绿尊那靳感茫茫。
西轩鼓板心犹壮,北浦琵琶韵未荒。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敦敏《懋斋诗钞》河干集饮题壁兼弔雪芹花明两岸柳霏傲,到眼风光春欲归。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
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晖。凭弔无端频枨望,寒林萧寺暮鸦飞。
按此诗确为本年春作。据敦敏集序," 河干" 当指潞河,其无墓在焉,李煦家墓地亦在通州西王瓜园。依此合看,则曹家通州本有典地,其墓地似有在东郊可能。此说朱君南铣主之,觉有理。
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伤芹溪居士(其人素放浪,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
琴裹坏囊声漠漠,剑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
按宜泉此诗,写重过雪芹故居,自晓及暮,流连瞻慕,恻然动人。至中间两联,备见雪芹诸艺俱精,诗画琴剑,皆成《广陵散》,真可痛惜。" 年未五旬"云云,即" 古人五十不称夭" 之义,抱恨雪芹不得上寿耳。又据宜泉此诗首句,知雪芹之山居,门临塘水,为一大特色,非仅细窄溪流,故写芹居必一提及,敦敏访雪芹诗亦言" 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 正谓此也。考索雪芹遗居者,当明此义。又凭弔诗而言" 梦正长" ,向来少有此种词意,因知张宜泉此处实指《红楼梦》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