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新证全集.com》第95/132页


" 洪才" 二句,是参用梁萧琛酬和简文帝《琵琶峡诗》:" 丽藻若龙雕,洪才类河泻。" 以及潘尼《戴侍中铭》:" 雅论弘博,逸藻波腾" 等句意,变化而出之。洪才主要还是指文才,但也可能所包较广,例如兼指其他艺术材能,乃至" 口才" (健谈,善诙谐," 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两句是画家对曹雪芹的总印象和概括题品。此类文辞,虽然例有夸饰,但毕竟也要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于此,我们对曹雪芹的杰出的文艺材能增添了一些了解。

尹望山,即尹继善(一六九六——一七七一),清代雍乾时期有名的八旗大官僚兼文士。他做两江总督不止一次,结合敦敏、敦诚等写赠曹雪芹的诗篇而考察,可以确定,尹继善罗致曹雪芹到南京(清代两江总督驻地在南京)做幕宾是乾隆二十四、五两年(一七五九——一七六〇)间的事情。这项重要资料,解决了不少疑问。例如,有很多记载提到了曹雪芹是" 某府西宾" 和" 曾游南京" 的这类意思,过去一直得不到确解和明证,现在知道这些传闻都是其来有自,不同凭空捏造(如林孝箕等弔曹雪芹诗有" 依人左计红莲幕,托命穷途白木鑱" 等句;胡寿萱(女)《红楼小启》亦有" 雪芹巢幕侯门" 等语)。

题记的后半,谈到曹雪芹的诗格,下了" 铿锵隽永" 四字的品目,是包举音节和韵味面说的。最后的" 风流儒雅" ,表面像是在说人的" 气度风致" ,实则也还是没有离开文学之事,因为这是暗用大诗人杜甫咏及宋玉时所说的" 风流儒雅亦吾师" 的句意,将曹雪芹比为宋玉一流的人物,并贴切对他表示" 钦慕" 的一层意思。(附带提一下,尹诗卷六有" 幕府多才罕儔匹,儒雅风流谁第一" 之句。)原件为郑州河南省博物馆所藏。据博物馆追述此幅画像来历,系收自商邱一个售卖自存杂物的人,据售者称,是他旧年买得的,当时也不甚懂得有无价值,原件旧样收存,未曾加以变改。(与此像同时售与博物馆的,尚有碑帖一册,因画像夹置帖内,所以曾有原件是有很多" 开" 的册页这一传闻。)但方行先生确言他发现时是数十开册页,一色旧装,书画不一。

对于江苏松江的这位画家陆厚信,听说上海顾景炎曾根据史料为之撰一小传。肖像画家在彼时远远不如其他画家那样广泛为人称道,大抵不闻于世。画像出于陆笔,适足说明此项文物之真实可信,因为作伪欺人谋利的,总是要假冒大名气的画家,才能达到蒙蔽时人、取重当世的目的。所以,这是传世的最为可靠的一幅曹雪芹画像,画像本身并所附题识,俱甚宝贵。

关于曹雪芹这位作家的生平,我们所知极少,做幕的事实,说明了他何以有可能远游南京。尹继善和他熟识,又可以说明他有可能和尹氏诸子和女婿永璇(乾隆的第八子)有直接或间接的交往。永璇素性" 放荡" ,不循" 正轨" ,被指为患有" 内病" ,很为乾隆所不喜,严密监视他的行动。我认为,清人宋翔凤等记载《红楼梦》是由于乾隆在某人处发现此书、注意索阅因而" 删削不全" 这一重要事态,就是指乾隆得知或看到永璇一类人在阅读这种" 邪书" 而大加注意,这就使得脂砚斋、曹雪芹在已经传出八十回书之后,再也无法往外续传了。这就是为什么小说原著只有八十回传世(不是七十九回,也不是八十一回,即并非偶然残损之故)的真正原因。

也曾有人致疑:曹雪芹出而为尹继善做幕,这不是和他的生平不相调和了吗?这需要对于幕府制度略有了解。清代幕府人员(俗称" 师爷" 者是),都由" 白身""布衣" 或连举人都考不取的下层文士充任,他们的身份是宾师,招请者(俗称" 东家" )须厚币敦聘,待以师礼,而绝不同于" 上司下属" 的僚属关系(清末张之洞废幕宾制,重用科举功名人为" 文案" ,性质始变)。因此,幕宾们虽然客观上还是为" 东家" 的政治利益服务,但他们并不属于官僚的范围。其次," 功名" 得志的,大都是" 空头" 家(所以曹雪芹通过小说人物而骂他们:" 亏你还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 ),而做幕的却必须有真才实学。所以象曹雪芹,虽然只是个拔贡生,却比那些状元、翰林、进士高明得多。出而作事,给人做做" 西宾" ,并不算玷污了他的生平。这一点是应当加以说明的。

因此,本项文物所提供的资料,对了解曹雪芹及其作品的若干方面来说,都非常重要。

(自此以次五则,曾刊于《文物》一九七三年第二期,略有修订)「附」雪芹小像辨曹雪芹小像,已发现两幅,论者认为各有问题。本文试加考辨。

第一幅传是王冈所绘,流传已久。胡适在一九六一年发表文章,否认这幅画像是曹雪芹,毫无具体论证,只说那些画后的题诗不像是给曹雪芹的,而是乾隆时代另一不知姓什么的、字号叫" 雪芹" 的" 翰林" 的画像[ 注1]. 吴世昌先生曾撰文驳斥[ 注2]. 后又获见朱南铣先生所著《曹雪芹小像考释》一文,也倾向于肯定画像的可靠性。我本来同意吴、朱两位先生的看法。主要是因为:我们从来还没有听见过和曹雪芹恰好同时的(乃至先后的)人士当中竟又有一个字、号叫" 雪芹" 的,不管是" 翰林" 也好,还是其它等类的文人、官僚也好[ 注3].后来,我转向于存疑的态度。因为,王冈是上海宝山刻印家王睿章之子,睿章号" 雪岑".其乾隆五年序刊本《醉爱居印赏》,即自署" 雪岑老人".那么是否存在着一个可能——即此像本系王冈或他人为王雪岑所作行乐图,而被讹传或涂改成为" 雪芹" 字样的?这一可能,不容不估计到。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疑点[注4]. 但在得见原件之前,无法作出确切判断。对此,目前不想遽下结论。第二幅是陆厚信所绘,发现于郑州河南省博物馆。画家的题记上款是" 雪芹先生".但是也正由于所有题跋体例都不把人物的姓氏写进去,因此也有人疑心这个" 雪芹先生" 也不姓曹,而又是不知" 姓甚名谁" 的一位" 雪芹先生".如此,则恰在乾隆三十年之前,同时出现了" 三位" 字、号叫" 雪芹" 的人,而其中两位留下了画像的恰好都不姓曹。——这事未免太奇巧了。

否定陆绘是曹雪芹的,其理由只是:在册叶中此画的对脸页有尹继善的两首题诗,而这两首诗在刊本《尹文端公诗集》卷九中题目是" 题俞楚江照".因此甚至有人得出结论说:所画乃是俞楚江(俞雪芹),不是曹雪芹。

但是这种看法实在还可商榷。第一,据原件情况来判断,尹氏题诗和陆氏画像各居" 对开叶" 的左右扇,自成" 单位".裱成的对开叶,虽然相连,但照例为中间的折缝分隔,实成两幅,因此过种对开叶的两扇书画之间,不一定都有必然关系。所以不能把原件当作" 一张纸" 看待(一张纸,绝没有过样裱法折法),并认定尹诗即一定是题陆画的,因而也就还不能拿尹诗证明陆画者并非曹雪芹。第二,尹诗说:" 万里天空气泬寥,白门云树望中遥;风流谁似题诗客,坐对青山想六朝。" 则足证尹氏原来所题的画幅,是有" 云树""青山" 等景物为背景的画幅,而陆画却只是一个单人肖像,席地而坐,别无任何衬景。可见尹诗并非是为专题陆画而入册者甚明,二者实各不相涉。

第三,尹诗又云:" 久住江城(刊本作" 金陵" )别亦难,秋风送我整归鞍;他时光景如相忆,好把新图一借看。" 尤足证明原来所题的画幅是" 江城" 的" 光景" 为主,即南京风物为主,而绝不是一幅单人肖像。

第四,尹氏题诗中既言" 新图" ,则此图作画必不是旧日陈事,即距尹氏离开南京入都时必定很近。而陆厚信的题记提到尹氏时只云" 尹公望山时督两江" ,殊无一字表示或流露将别的语气。亦足见诗、画并非一事[ 注5]. 第五,尹诗如真是为这里的图幅而专题的,那它起码要有" 奉题某某先生小照" 之类的上款。而册中的尹诗却只有秃秃的" 望山尹继善" 五字下款。又足证此处尹诗不过是为应求题册人的请求而随意写下的个人诗句。其所以写下这两首,揣度情理。一是因见霄芹画像而联想到自己另外题像的诗,题目略有关联,二是此两诗刚作不久,容易记起,故而随手落笔了。

第六,画家陆厚信的题记说:" 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按尹继善号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 按尹继善是满洲镶黄旗人,雍正进士,一生" 一督云贵,三督川陕,四督两江" ,最后入相,卒谥文端,是满洲旗人中的一位非常显贵者。而俞楚江,名瀚,绍兴人,布衣,幼孤,寄于舅氏,不见待,赘于岳家,后流落京师,由内务府金辉荐与尹继善(后卖药虎丘而亡)——其事迹备具于袁枚的《随园全集》诗文之中。试想,这样的一位当时所谓" 绍兴师爷" ,半路被荐于尹氏门下,他怎么会和满洲显赫贵人有什么" 通家之谊" 呢?和尹继善有通家之谊而又叫" 雪芹" 的,只有家世赫奕的内府旗人曹雪芹才对榫。

第七,据画家陆厚信说明,雪芹先生是" 洪才河泻,逸藻云翔" ,这种才华气度,和曹雪芹最为符合。袁枚在他的诗文中所描写的俞楚江,和他收录的俞氏作品,都不具备这种特色。因此这也绝不是对俞楚江的品题语[ 注6]. 第八,俞瀚,字楚江,自有别号曰壶山渔者[ 注7]. 和袁枚熟识,袁牧屡次提到他,只称" 楚江" ,皆不言其竟有" 雪芹" 一号(沈大成、李斗,也绝不言俞号" 雪芹".);而且假使真有此号的话,那么袁枚在另一处提" 雪芹公子" 而且用它专指曹雪芹时,语气一定要有所不同了。——足证袁枚平生只知有一个姓曹的号" 雪芹"的人,而并无两个[ 注8]. 因此我们很难得出有" 俞雪芹" 其人的结论。

综合起来看,此画绝不容被说成是俞瀚的像。

论证既然具如以上所列,曹雪芹又恰于乾隆二十四、五年间到过南京(时为两江总督之驻地),那么这幅小像不是曹雪芹,还有哪个?此像原件笔者目见,题记中" 雪芹" 二字清楚完好,绝无涂改挖补的痕迹:" 雪芹" 的雪字,与下文" 雪鸿" 的雪字,丝毫不差。纸墨印色,也完全一致,并非古董行所谓" 后落款" 之类可比。特别是题记小文,词翰渊雅,笔致不凡,作伪之辈,岂能有此?问题尤其在于:曹雪芹这个名字之见重,不过是极晚近的事情;一位朋友说得好:你到古玩书画铺,问翁、刘、成、铁,他知道,你要提什么曹雪芹,他是瞠目莫知所云的,在早岂能有人想到伪造他的画像?如果是" 后落款" ,三二十年以来的事,那墨都浮在纸上,笔划处都会" 起毛" ,入眼可知。画像不是曹雪芹而讹传附会说是的,理应澄清是非、审辨真伪,不要" 错认颜标作曹公".画像明明是曹雪芹,也不要以真当假,压良为贱;非把有关曹雪芹的宝贵文物斥为赝鼎不可,那诚然是不止失之交臂了。

(曾载《香港大公报》,一九六四?\u22235X?\u20116X,略有修订)⑴胡适:《所谓" 曹雪芹小像" 的谜》。载《海外论坛》第二卷第一期。

⑵吴世昌:《论王冈绘曹雪芹小像》。载《香港大公报》一九六三?\u22235X?\u21313X九——二十二。

⑶就所知:彼时期翰林中只有一个号叫" 芹村" 的。皇族中有永芹,号泮庵。

南方画家莘开,字芹圃。皆无" 雪芹" 之说。至万承风《思不辱斋全集》卷一则有" 题皇三孙《幽篁独坐。。。。图。》谨依自题原韵" 一诗。万氏自乾隆五十三年(戊申)春初始入直上书房,集中屡见澄怀园直舍(即上书房皇子等读书所在地)以及皇六子、皇次孙、皇十一子、皇十七子等题目。则值得研究,因王冈所绘亦名" 幽篁图" ,且有皇八子永璇题句。但亦未闻有皇子黄孙号" 雪芹" 者。

⑷如,据传题诗人中有那穆齐礼,上款称" 姻兄" ,如然,则王雪岑恐不能与那穆齐礼为姻亲。又如,据传王冈下款是" 旅云王冈写" 五字,这也不像是子为父作得口气。但胡适说连王冈下款也是后添。凡此之类,非待目验原件,何由措语?⑸读者宋谋瑒先生投函,同意此画确系曹像,并谓尹诗即题曹像,与俞无涉,解" 秋风送我整归鞍" 句为作诗者代拟受题者行将别去的语式。意见很新。志此备考。

⑹张中行先生惠函,于此点恰为不谋而合,以为俞诗绝无此种特色。

⑺张中行先生见示袁枚旧砚俞瀚书铭拓本,其下款即云:" 乾隆乙酉随园居士袁枚铭。壶山渔者俞瀚书。" 俞氏诗集亦名《壶山诗钞》。关于俞瀚,可看沈大成《学福斋集》卷三《俞楚江壶山诗钞序》;卷十四)俞楚江看梅诗跋》,卷二十《哭俞楚江文;卷十四《亡友俞楚江金陵怀古诗跋》。又袁枚《小仓山房外集》卷三《俞楚江诗序》;《随园诗话》卷十三有关俞氏一则并散见他处零文;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二有关俞氏一则。偌多文献,并无所谓" 俞雪芹" 之说,其事尚得谓为" 挂漏" 失载乎?⑻《随园诗话》卷十六:" ……访之,乃织造成公之子啸岩所作,名延福。

有才如此,可与雪芹公子前后辉映。——雪芹者,曹练亭织造之嗣君也。"吴世昌先生惠函,以为下文有" 曹" 字,故上文当省姓氏。拙见,若然则何不言" ……可与曹雪芹公子前后辉映。曹雪芹者,练亭织造之嗣君也" ?开口径称"雪芹公子" ,恐非上下文关照省略之故可以为解。

「附录」

" 此事的直接关系人沈同志,年已五十馀,他自小在扬州读书,原籍和先人世居瓜州镇。前一两年内他曾和至好友人谈述过:他家曾保有祖先世传珍藏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年手画的《天官图》一幅,确为真迹。来历是这样:据他祖父上代累世口传,乾隆某年,曹雪芹因事从北京南下到南京去,取道扬镇大路,某天经过瓜州,因天气突变,封了江(慰按:即扬镇间的长江渡口封闭停航,此系解放前还常有之事),当时系因风雨、还是因大雪或天寒冰冻,已并不清楚(汝昌按,后函说明是在秋天)。曹被阻于北岸,不能渡江,因而需留在瓜州镇上。其时沈家系当地' 大姓' ,就慕名邀请他到家食宿,热情款待,视若上宾,曹因此逗留在瓜州一个多月,宾主感情融洽。' 开江' 后,曹就南下镇江转往南京去了。以后未再来过。临走前曹因感谢主人好客之情,无以为赠(身无财物,主人也断不肯受酬),就手画当时人家通见习挂的《天官图》一幅留为纪念。沈家精为装裱,视如瓌宝,世代关照后人妥善珍藏。迁居镇江以后,一直保存完好。沈同志不但幼年亲闻此事,习见此画,到他' 当家' 后还不时取出赏鉴。后来迷失。沈家现仍居镇江。" 按右系读者江慰庐先生惠函所提供的一个传闻,据最后来函,纠正初说,谓实系雪芹事毕而北返之事,画上有" 雪鸿轩" 印文。对于曹雪芹曾经南游可作为一种参考材料。因节引以供研讨。

或疑雪芹不会去学" 钱穀刑名" ,如何会为人做幕宾,管" 案牍" ?不知清代大官幕中,诗文酬应,俱赖捉刀,画客琴师,皆在其列。" 案牍" 云者,不过泛言" 公事" ,无足异也。关于陆绘,画家谢稚柳先生以为真像可信,谓其折幅亦不能以" 一张纸" 论。郭若愚等诸位先生并为指出,诗集、画集中题跋主名常见错乱,例不胜举,不能执此以驳实物。按尹集正是他身后由毕沅、严长明编刊的,本非自订之本。至于王绘,据传题跋者陈兆崙等十人,其大多数是上书房诸师傅,雪芹如作小照,何以找这些" 翰林公" 题诗,岂不令人诧异?又闻谢稚柳先生所见的王绘,原是一立幅,题跋皆在四围边绫,此与陶心如语正合(谢云并未题明为雪芹小像)。

二脂砚斋藏砚小歙石砚一件。" 脂砚斋" 遗物,发现于四川,传为清末端方旧藏,张伯驹先生收得,于一九六三年农历新正人日特为携示,因得细观。今归长春吉林博物馆。长约二寸半,宽可二寸许,厚约三分。青灰色。物甚精致。

脂砚斋至今不详其姓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艰辛过程中的一个关怀者和协助者,曾不止一次为小说作批语,乾隆当时钞本流行时期就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至程伟元、高鹗二人伪作后四十回续书、印成百二十回本,此名并原批遂渐不为人所知。过去胡适硬说" 脂枧斋" 就是曹雪芹的化名,并把" 脂砚" 解释成为" 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这件砚石的发现,根本驳斥了他的这种谬论。

砚石很小,微呈椭圆形,刻成果状,上端两个果叶左右分披,砚背刊有明代著名文士王穉登的一首五言绝句。砚右侧面刊有关于脂砚斋的铭记。有朱漆匣,盖内及匣底,均有镌刻。

王穉登刻诗全文及上下款云:调研(砚)浮清影,咀(zu)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馀润拂兰芝。素卿脂研。王穉登题。

字作行草体,与所见王氏手迹笔法正同。素卿指薛素素,砚盖内面刻有她的小像。薛素素号素卿,苏州人,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名倡,擅长多方面的技艺,诗、书、画、琴、箫、弈、绣等,无不工绝,有" 十能" 之称,能走马挟弹,以" 女侠" 自命;小字润娘,又善画兰竹,王穉登诗末句双关指此。薛素素著有《南游草》,即王穉登序。

" 脂砚" 一词,本是专用于妇女的,不作别解。有人释" 脂" 为" 羊脂玉"的脂,指色白细润的石头,或说成是端砚的红色斑" 胭脂捺" ,等等不一,都是错的。如参看明末谈迁《枣林杂俎》" 彤管" 一条云:" (万历贡士兰溪舒大猷之妇)陆静,专工小词,以脂笔。。书字,落红。。满纸。" 就可以省却许多无谓的风影之谈了。

砚石侧面刊有分书小字一行:" 脂砚斋所珍之砚,其永保。" 使我们得知这一" 斋" 名别署,即因收藏薛素素脂砚而起。刻字书法和刀法都很高,系乾隆精工。这行刻字出于谁手,有不同解释:一种看法认为即脂砚斋本人语气,是自题;一种意见则以为是脂砚斋藏砚,曹雪芹代为题记。一时尚难遽断。笔者认为后一可能性尤大。

当前:第95/13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