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第68/70页



他再一次看了看前后左右,稀疏的路灯照着这段路,路边的树阴阴蒙蒙地笼罩着,雨均匀地落下来,给每一棵树淋浴着。远处几栋楼房像荒无人烟的峭壁一样, 西校门的红大门像是《红楼梦》的故事坐落在雨中。扭头再看这排平房,一个个窗户都黑着。他把车停下了,迅速来到门前。这是两扇对开的木门,涂着铅灰色的油漆, 他迅速摸出一张传单,掏出胶水往门上贴,想到明天在这里出现传单的戏剧性效果, 他的手激动得有些打抖。门有些活动,当他往上贴传单时,微微有些响动,然而, 他的动作很轻柔,和风吹过来的响动不会有什么差别。传单贴好了,与人的视线一样高低, 明天一来人就能看见,这一定会让马胜利及整个北清大学的头脑们暴跳如雷。 他得意地露出微笑。看到传单一角还没有贴严,便又伸手轻轻给着压力,将它贴好。 正在这时,门在他手的压力下突然被推了进去,他好像一失足落到深渊里一样吓了一跳。 接着让他吃惊的是,门是从里边被拉开的,对方显然也没想到门口站着一个人, 也像惊叹号一样睁大了眼。门檐上的灯光照亮了对方,他吃惊地发现,对方是李黛玉。 李黛玉也在惊吓万分中认出了卢小龙,两个人互相直盯盯地看着,都怀疑自己掉在了梦中。

李黛玉转眼看到门上刚刚贴上的传单,她看了看卢小龙,又看了看传单, 声音畸形地歪曲着:"是你?"卢小龙冷静地凝视着对方回答:"是我。 "李黛玉再一次扭头看了看门上的传单,转过头看着卢小龙,问:"这都是你干的? "卢小龙冷静地看着对方,说:"是我干的。"李黛玉的脸在吃力地变化着,她显得比过去衰老了很多,憔悴的皱纹爬满了脸颊。卢小龙说:"你看怎么办吧。 "李黛玉下巴开始奇怪地搐动着,好像喉咙被卡住了什么东西一样,在努力把它吐出来。 卢小龙又看了看李黛玉,说:"那我走了。"李黛玉垂下眼想了想,说道:"你等一等。"卢小龙站住了, 李黛玉扭头向里面黑洞洞的走廊看了看,又转过头来上下看了看卢小龙, 那张脸在吃力地变化着,像是高天滚滚的乌云在蠕动变化着图形一样。突然, 她转过头朝黑暗的走廊里喊道:"马胜利你快出来,这儿有人贴反革命传单。"卢小龙转身就走, 李黛玉扑过来抓住他的雨衣。卢小龙回转身,一脚将李黛玉踹倒在地,转身就跑。 马胜利从黑暗中冲了出来,看了一眼坐倒在地的李黛玉,又看了一眼门上贴的传单, 看见卢小龙已从对面的路边推出自行车,他立刻吹响了哨子,卢小龙发疯一样往红大门骑去。

马胜利转身回到门里,摁响了联防警铃。卢小龙刚到西大门, 门口的警铃已经响成一片,传达室里懵懵懂懂地钻出来好几个人,挡在了大门上半开半掩的小门前。 卢小龙回头看见马胜利从保卫部里扑了出来,便调转身骑车往校园里窜去。 当他发疯一样骑到刚才进来的北校门时,北校门的警卫铃声也在一阵阵响着, 门口也懵懵懂懂地站着几个揉着眼的人,那个长了一双老鼠脸的尖瘦脸正在东张西望。 卢小龙硬着头皮骑了过去,对方拦住他说:"去哪里?"卢小龙下了车,说:"我妈得了盲肠炎, 我去叫医生。"对方说:"叫医生你怎么走这里?"他说:"校医院没人, 我去黄村医院。"对方说:"黄村医院你应该从南门走,怎么走北门? "卢小龙知道自己说不清楚了,他突然推车向对方撞去,对方一下捂着裆蹲了下来,其他几个人扑了上来, 他丢下车转身就跑。当他在雨中狂奔时,一伙又一伙人亮着手电从校园中包围过来。 雨下得更大了,晃动的手电让人想到夏日里成群的萤火虫,最后, 萤火虫围拢向一个中心,他无处可逃了,几十支手电指向他,将他放在了明亮的中心点上。 他在耀眼的光照下睁不开眼,便垂下眼静静地站在那里。 听见马胜利冷冷地说道:"原来是你呀,卢小龙!"

几天以后,卢小龙的反革命罪行以最快速度审理完毕, 作为全国特大反革命案件上报中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等人先后做了批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不杀不足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对卢小龙执行死刑的命令于1976年10月5日正式下达。当天,卢小龙就被从一般的牢房转到了死囚牢房,并给他戴上了手铐、脚镣,还将两个刑事犯与他关在了一起。

知道自己的死期已到,卢小龙形容枯槁地坐在死囚牢房的水泥地上。 这是一间没有炕、没有床、没有一样东西的四壁空空的水泥牢房,只在房角放着一个木尿桶, 牢门紧闭,门上有一拳头大的孔洞,从外面可以打开铁盖往里监视, 门旁边有一方高高的铁窗,将笔直的光线放进来, 阴冷空洞的死囚牢房便在这柱光线的照耀下有了清楚的光亮。午饭送来了,居然是油香喷喷的猪油渣炖土豆, 卢小龙戴着脚镣手铐坐在那里,面无表情,纹丝不动,他知道这是对死刑犯的特殊照顾。 一左一右陪着他的两个刑事犯赔着笑对他说:"吃吧。"卢小龙垂着眼说道:"你们帮我把看守叫来。 "两个人相互看了看,站起了一个,走过去用力拍打牢门,喊了起来。过了一会儿, 牢门上的孔洞打开了,看见一个胡萝卜样的大鼻子,听见问:"干什么? "卢小龙坐在地上,垂着眼一动不动地说:"我要见所长。"大鼻子眨了好一会儿眼, 盖上监视孔走了。

过了一会儿,牢门打开了,随着淌进来的光明,走进了胖胖的看守所所长, 后面跟着大鼻子等两三个看守。所长背着手站到卢小龙面前,看了一眼卢小龙面前的饭菜,问道:"你有什么要求?"卢小龙垂着眼看着所长穿着蓝布裤子的双腿, 问:"是不是明天就送我上刑场?"所长挪了一下步子,说:"这个我也不知道, 你安安心心等着处理就是了。"卢小龙哼地冷笑了一声,说:"我要求给我下掉手铐、脚镣。 "所长背着手腆着肚子,似乎有些为难地挪着步子说:"这个难做到,你有其他什么要求,可以说。"卢小龙稍微抬起一点眼,平视着眼前说道:"你们是怕我跑吗?"所长说:"那倒不是,你也跑不了。"卢小龙说:"那就是怕我死,对吧?"所长嘿嘿地笑着,要解释什么。卢小龙说:"给我戴上手铐、脚镣,派两个人看着我,不过是怕我自杀。我真想自杀,你们也看不住。"说着,他猛然举起锁住双腕的手铐往额头上一磕, 听见很响的声音,额头随即淋淋漓漓地流开了鲜血。所长及看守们全愣在那里。 卢小龙说:"你们是想把我活生生的交给行刑队,我也想到刑场上一枪死个痛快。 你们要想让我活到上刑场,就给我下掉手铐、脚镣。"胖所长问:"你还有什么要求? "卢小龙说:"我要点水洗一洗,换身衣裳。"所长点点头,说:"还有什么要求? "卢小龙说:"我要支笔,要几张信纸,给家人写信。"所长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卢小龙说:"弟弟、妹妹。"所长想了想,又扭头看了看身边几个看守, 吩咐道:"把手铐、脚镣给他下了,给他搞点水,拿支笔,多拿点信纸, 还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他。"

手铐、脚镣下掉了,卢小龙洗了脸,擦了身上,换上一身干净的内衣, 又穿好外衣,盘腿在地上坐稳。饭他不想吃,说了一声:"你们吃吧。 "两个陪同犯人便风卷残云地吃光了。晚饭又不想吃,两个陪同犯人又帮着他扫荡了。作为特大的反革命犯,卢小龙在整个看守所无人不知,这也为他赢得了在这两个陪同犯人心目中的威望。 谁的罪大,谁的份大。想到临死还在看守所挣来一份出人头地的地位, 卢小龙心中掠过一丝自嘲的微笑。被捕这些天来,每次被从牢房中提审带出,穿过院子时, 两边牢房的铁窗上都扒满了观看他的面孔。

已经半夜了,死囚牢中亮着长明灯, 一左一右两个陪同的犯人困倦地打着哈欠。他安安静静地盘腿坐在地上写信,好像有很多话要写,写来写去又没有什么话。 刚刚写上"小刚、小慧:你们好",就想到自己这样给弟弟妹妹写信,是不是会连累他们?本来单位的人还不一定知道他们的哥哥是反革命,一写信便都知道了。继而一想, 自己作为全国特大反革命案犯,肯定会通告全国,无人不晓,于是, 他又拿起笔接着往下写。写了几行,又写不下去了,他发现自己没有什么需要嘱托弟弟妹妹的, 也没有什么财富可以留给弟弟妹妹,也没有什么需要弟弟妹妹去帮助做的。 特别是这封信要通过暴露无余的审查才有可能送达弟弟妹妹手中,就更没什么可写的了。 他也尝试着写了几行有所含义的话,随即也便觉得多余。 有几句话是这样写的:"将我的判决结果通告我的同学和朋友们,告诉他们,我怀念着与他们曾经有过的友谊, 我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值得记忆的印象,就听任他们及早忘却, 希望往事的记忆不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任何阴影,忘却是必要的。"写到这里,他停住了。 他不过是希望妹妹能去转告沈丽什么话,然而这显然是矫揉造作、自作多情的。撕了,又重写, 依然写不成样子,撕碎的纸屑扔到尿桶里。

死囚牢房的四壁空荡荡的,门上的监视孔几次被打开,露出监视的眼睛, 他写了很久,最终写下了一页:"小刚、小慧:你们好!我走了, 没有什么话能对你们说。相信你们能够认识清楚我的罪行,也相信你们会对我做出深刻的批判。 我的今天是我以往的必然结果,罪有应得,无须解释。我对不起爸爸,你们该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需要纪念爸爸的时候,你们纪念一下。我没留下什么有用的东西,只有一些书, 如果你们能够找到,觉得有用,就留下来。不知道我过去的熟人中谁那里还有我的书, 你们感兴趣就去问问,不感兴趣也就算了。现在是1976年10月5日深夜, 应该说是1976年10月6日凌晨了。"写到这里,他停住了, 刚才的话里又有一层隐含的意思,让妹妹去看望一下沈丽。沈丽那里还保存有自己写给她的很多信件, 倘若沈丽愿意保存下去,便听任她保存下去,如果她不愿保存下去,或许会交给妹妹, 不知道小慧能否读懂这层含义?他放下信纸和笔,眯着眼想了想, 觉得这些话也没有太大意义。他过去写给沈丽的那些信算什么呢? 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留不下任何东西,留下的只是一个不算故事的故事。他把最后写成的一页信也都慢慢撕成粉末, 扔到墙角的尿桶里。

当窗外露出铁青的黎明时,远远的看守所大门传来一阵声响,有汽车的声音, 铁门栓拔动的声音,还有一群人运动的声音,空气立刻紧张起来, 两个睡眼惺忪的陪同犯人都激灵起来,瞪大了眼睛,竖起耳朵谛听着。过了一会儿, 就有凶猛的脚步声来到死囚牢门口,大铁锁被打开了,铁门栓被拔开了,牢门哐啷一声被推开, 听见有人高喝:"卢小龙,出来!"卢小龙站了起来,两个陪同犯人也一左一右站了起来, 夹持着他走到牢房门口。有人给卢小龙戴上手铐, 又裹挟着他穿过暗黑的看守所院子,几经拐弯来到看守所大门内的一片空地上,胖所长背手站在那里, 一片昏黄的灯光照着影影绰绰的人群。所长挥了挥手,有人把他的手铐摘下来,接着上来几个军人, 抖开一条麻绳,将卢小龙双臂反剪在后,五花大绑捆了起来,一边捆一边使劲勒着。 卢小龙被勒得呲牙咧嘴。听见所长轻声说了一句:"捆上七分紧就可以了。"最后, 卢小龙被捆成一团,蜷缩地站在那里。所长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说:"好好去吧。"他被丢到一辆卡车上,接着又有两三个被捆成一团的犯人被丢了上来, 而后上来几十个全副武装的军人押送他们。卡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掠过北京郊区的村庄、 树林及田地,路两边的树木鬼影憧憧地掠过,风冷而坚挺,卢小龙觉得黑暗中的天地很清爽。他想到了十年前的一个像这样暗黑的黎明, 他和六七个人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开过一个会议,那天,他们还看到了一对跑上跑下的小松鼠。

天亮了,他们被拉到一片荒凉的河滩地, 周围有一道铁丝网散散漫漫地包围着。卢小龙被推下车,其他几个犯人也被推下车,他在等待最后的仪式, 那肯定是被推到一个地方,然后响起枪声。然而,在一片嘈闹中,始终没有进入程序, 听见全副武装的人员在那里说着、嚷着,还要等另外一辆车从另外一个监狱里拉来执行死刑的犯人,一同进行。在琐碎庸俗的等待中,太阳高高地升了起来, 这片当做刑场的河滩地显出毫无刑场肃杀气氛的浅薄和平常来。熬了越来越长的时间, 行刑的队伍显出焦躁和不耐烦来,更将死刑的严肃性破坏了,最后, 他们干脆将卢小龙等几个死刑犯又推到车上,然后在车子四边的树荫下或站或坐等了起来。很长的时间过去了, 太阳已经移过了头顶。又过了很长时间,当整个河滩地都被秋天的太阳晒得有些蔫软时, 那边又一辆军用卡车拖着滚滚尘土急驰而来, 又一批全副武装的人员推下几个捆成一团的死刑犯,这一下,萎靡不振的河滩地出现了有声有色的杀气。

卢小龙与六七个死刑犯被摁着跪立成一排, 望着前面干枯的河滩和远处不成体统的山脉,他知道后面远远地已经有一排军人端起了行刑的步枪,他静静地等待着。 www奇Qisuu書com网后脑勺似乎被人揪住了头发,一阵嗡嗡作响的发麻,又像是长起了一堆草莽, 扎得他后脖颈疼痛。

他永远无法知道,就在今天,在北京城内,江青、王洪文、张春桥、 姚文元等人被捕。就历史而言,"文化大革命"到此已算结束。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想点什么,就像每次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 想最后看一眼试卷一样,然而,在什么都来不及想的空白中, 他接受了落在后脑勺上的沉重一击,眼前一片血红,接着便听到枪声。

他的身体轻轻一飘,知道自己的生命就此告终。

1999年1月15日 一稿北京

1999年5月05日 二稿北京

1999年6月12日 三稿北京

1999年6月12日 三稿北京

后记



作为老三届的一个普通成员,我曾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 又由于一份思想的执着,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努力地做过各种社会调查。近年来, 有关这一阶段历史的更多资料、素材被逐渐披露、整理和出版, 也有了更多的对"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与研究,我对此也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收集。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写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为此, 我在艺术上尝试并探索过多种风格与手法,在思想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曾经写下一份几十万字的"文化大革命大事剖析"的理论札记。现在,多年的夙愿总算实现了, 我写下了这部《芙蓉国》。

对于这段历史,应该有文字记录下它们。


描写"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有几个难点:

一,这段历史太近,全社会都经历过它, 任何一部作品必须经得住阅读和检验,任何虚假敷衍的描写都将显得做作可笑。

二,这段历史素材浩瀚,不仅有数以亿计的人亲历,还有无数文字资料。 如何在作品中艺术地概括这段浩瀚的历史,自然颇费琢磨。

三,这段历史又是错综复杂的。当一个作家试图去描写它时, 如何不受各种表面现象的迷惑,需要思想的犀利与感觉的敏锐。

四,面对这段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各种理念都可能纠缠作家的创作。 艺术家自然要从艺术上概括历史,然而又不可能抛弃理念。如何理清纷至沓来的理念, 并达到超越,最终解放出活生生的艺术感觉,在尽可能自由驰骋的艺术创作状态中写作, 是需要训练的。


在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经常感到两种相逆的思维程序:

一个,是艺术的、文学的思维程序。那就是从人物丰富的感觉、 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进而是人物行为构成的情节与故事,再进而,这些故事汇成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成为人物活动舞台的背景。

反之,是历史学的、哲学的思维程序。最先考虑的是整个历史背景, 进而考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行为、情节与故事, 再进而去个别地探究某些人物的心理与感觉。

希望《芙蓉国》这部书是艺术的、文学的, 是从人物丰富的心理感觉出发去展开故事、勾勒历史的,一切都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中展现和表现;同时, 作为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全过程的作品,又希望它能够对这段历史做出概括, 有关"文革"十年的重大事件都不该被忽略,不该被遗漏。


当前:第68/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