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第282/312页


我方也以东珠、人参、狐皮、貂皮等物还赠,表示双方完全
公平。既和之后,双方互赠仍如前议。如果同意,希望办得
越快越好。
关于来往书信的格式,皇太极提议:“天”字最高,明朝
皇帝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皇帝一字,明朝诸臣低金
国汗一字。
他答复李喇嘛的信中,抱怨明朝皇帝对他的书信从来不
加理睬;又说:你劝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话很对,
但为甚么只劝我而不去劝明朝皇帝?如果双方都回头修好,岂
不甚善?
后来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修筑塔山、大凌河、锦
州等城的防御工事,认为是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
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
只由地方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难免气愤。金国的经济要求,
虽说是双方互赠,实质上当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答应赠
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概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
价值,明方付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于是无
偿赠与。那时一两黄金约等于十两银子(明初等于四两,后
来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和平,代价
低廉之至。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
十多万两银子。如果有了十年和平,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
挑战,主动与被动的形势就转过来了。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

而且又建议以适当礼物还报,希望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
缔结和平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口与兵力有限,经不

起长期的消耗战。此后每发生一次战争,便提一次和平要
求。
当时议和的障碍,主要是在明朝的文官。
明朝的大臣熟悉史事,一提到与金人议和,立刻想到的
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人人都怕做秦桧。大家抱着同样的
心理:赞成和金人议和,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
心中的“条件反射”。
袁崇焕从实际情况出发主张议和,朝臣都不附和。辽东
经略王之臣更为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种主张就像宋人和
金人议和那样愚蠢自误。
其实,明朝当时与宋朝的情况大不相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全部,议和等于是
放弃收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领了辽东,辽
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暂时议和,影响甚小。
南宋之时,岳飞、韩世忠、刘锜、张俊、吴璘、吴玠等
大将,都是兵精能战,金人后方不稳,形势上利于北伐,议
和是失却了恢复的良机。明末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及金兵,惟
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西洋大炮。但当时的大炮十分笨重,不易
搬动,只能用于守城,不能用于运动战。
对于明朝最重要的是,宋金议和,宋方绝对屈辱,每年
CB
片面进贡金帛,并非双方互赠。宋朝皇帝对金称臣。然而皇
太极却甘愿低于明朝皇帝一级,只要求比明朝的诸臣高一级。
皇太极一再表示,金国不敢与中国并列,只希望地位比察哈

DB
尔蒙古人高一等就满足了。他和袁崇焕书信来往,态度上是
EB
很明显的谦恭。
可见宋金议和与明金议和两事,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皇
太极明白明人的想法,所以后来索性改了国号,不称金国,而
FB
称“大清”,以免引起汉人心理上敌对性的连锁反应。
袁崇焕和皇太极信使往来,但因朝中大臣视和议如洪水
猛兽,谈判全无结果。
当时主张和金人议和,非但冒举国之大不韪,而且是冒
历史上之大不韪。中国过去受到外族的军事压力而议和,通
常总是屈辱性的,汉人对这件事具有先天性的反感,非常方
便的就将“议和”、“投降”、“汉奸”三件事联系在一起。
当军事上准备没有充分之时,暂时与外敌议和以争取时
间,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出名的英主都曾做过。汉高祖刘邦曾
与匈奴议和,争取时间来培养国力,到汉武帝时才大举反击。
唐太宗李世民曾与突厥议和(那时是他父亲李渊做皇帝,但

当前:第282/3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