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讲演录》第5/16页


所以后来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芝诺的方向,他是巴门尼德的弟子,他采用一种论证的方法叫归谬法,就是说,对于为什么是存在而非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不跟你正面回答,我从反面来回答,我从归谬法来回答。就是说,如果不存在的话,那将会怎么样。如果不存在将会不符合逻各斯,这样就捍卫了巴门尼德的学说。学生捍卫老师的学说,是通过归谬法,这是一条道路。另一条道路就是把存在与非存在结合为一,存在里面就有非存在,存在也是存在着的,那就不存在"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存在与非存在都在这里了,既有存在也有不存在,你就不用问这个问题了。这是后来的德漠克利特所做的工作,当然,他走这条路经过了一些阶段,像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一直到德漠利特,他们的方式就是把存在与非存在结合起来。


(三)芝诺

那么我们先看看芝诺,他生活在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430年,芝诺的贡献就是刚才讲的归谬法,归谬法就是矛盾法,就是利用矛盾来进行论证。你提出的正面的命题无法从正面加以证明,为什么存在,存在已经是最高命题了,你凭什么来证明存在呢?你要是能证明存在,那存在就不是最高命题了,成第二个命题了。不能证明,但是可以反证,就是说如果非存在的话怎么样?我从这方面来证明,它证明反命题的矛盾,那正面的命题就不言自明了。

那么这个反证法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上面。一个问题就是证明存在是静止的。存在和静止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同一个命题,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静止,它是不运动的,它一运动就是非在了。所以非存在是解释运动的。他要证明这个静止就是要反对运动,他把运动驳倒了就把非存在驳倒了,就把存在证明了,这是一、方面。再一个就是对"一"和"多",存在是一而不是多。他证明"多"是不可能的,那么也就证明了只有"一"是可能的,"一"是必的,也就证明了存在是必然的,因为"一"也是存在的一个根本性质首先我们看看对"多"的反驳。他说如果"多"的话,事物或者将变成零,或者将变成无限大。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只有两种可能:其一,如果每个事物没有任何大小的话,那么不管有多么多的事物,它的总和都是零,因为没有大小的东西是等于零的,你把无数个等于零的东西,"多"加起来,它们的总和仍然是零;其二,如果每个事物总有一定大小的话,它的总和将导致无限大。多个构成物,哪怕每个构成物是一丁点儿,但总和起来,因为它可以无限地"多"下去,就会导致元限大。而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必然会导致非存在,因为:首先,事物变成零,就等于非存在;其次,如果事物是无限大,也会导致事物变成零、变成非存在。这个地方他又转了个弯,为什么无限大的东西也会变成零呢?因为无限大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你从它里面减去任何一部分都等于没有减,因为它是无限大嘛;减去任何部分等于没有减,那么就等于减去零了,那么它的每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都相当于零,零的总和也等于零。既然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存在都会变成非存在,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存在不可能是多,只能是一。

这是他的一种说法,当然我们说他是诡辩了,再加上当时极限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把极限等于零,接近元限小等于零,有很多毛病。但是他这里提出了一种论证的方式,就是说先设定只有两种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每一种都将导致零,都将导致非存在,是不可理解的,由此证明只有原来的解释是正确的。这是很精致的。第二个是对运动的反驳,从而证明存在是静止的。第一个证明存在是"一"不是"多",第二个证明存在是静止的而不是运动的。对运动的反驳有四个论证,这个大家可能比较了解。一个是"二分法的论证,即运动的物体到某处之前必须先达到一半,达到一半呢必须先达到→半的一半,如此推论下去呢,它永远也不能开始,永运动不起来。第二个跟这个是一样的,就是"阿基里斯迫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是希腊有名的英雄,人称"捷足的阿基里斯",他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了一段,阿基里斯要追上它呢,必须先跑过乌龟已经爬过的这→段,而当他跑过这一段,乌龟又往前爬了→小段,他又、必须跑过这更小的一段,如此下去,他永远追不上乌龟。第兰个论证是"飞矢不动",飞矢在它的飞行过程中,每→瞬间都占据和自身相等的空间,它不可能占据别的空间,它就是那么大嘛,在这个过程之中,相对于它的空间它其实是不动的,因为它总是占据与它的身体等长的空间。第四个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是我的解释,就是"运动场"的论证,或者说"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

我用一个形的说法:在运动场里面有两队人数相等的人,以相同的速度做相向的运动,你这一队人走过来,我这一队人走过去,从他们的前锋相到后卫分离这中间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每一个队各自都经过了方相同数目的人,比如说每一队有八个人,每一队都经过了对方八个人,因为从前锋相遇到最后离开嘛,都经过了相同数目的人;是对于旁观者,对于看台上的观众来说,他们每队只移动了四个人,因为他们相对而走嘛,相对看台上的人来说,他们各自移动了四个人的位置,但是相对走动着的人经过的当然就是八个人的位置了。所以他得出结论,就是"一半的时间等于一倍的时间",因为他们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中,经过了一半的人数的那个时间就等于经过整个的人数的时间,换言之,经过了四个人的时间就等于经过了八个人的时间。

而这是说不通的,所以证明了运动是不可能的。他的这种论证方式,我们要注意的是,他的具体论证现在还有人在讨论,认为他有些谬误;但是它的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说,提出了一种辩证的论证的方法。他通过对运动的反驳,恰好揭示出了运动本身的自相矛盾性,从反面论证了运动的本质。所以也有的人把芝诺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有道理。虽然芝诺并不同意他自己的这种证明,他这种证明是归谬法,是要用结论的荒谬来否定证明的前提的,但他的这种证明恰好提出了一种方法要解释运动你就必须采取这样一种自相矛盾的方式来解释,而且只有这样解释运动在辩证法看来才是严密的。只有自相矛盾才能严密地解释运动,如果按照形式逻辑去证明运动肯定会导致白相矛盾,形式逻辑是解释不了运动的。

当时的人们之所以接受不了他的这种观点,主要是接受不了这种矛盾。所以要么考虑把这矛盾抛开,那就只有静止、存在,而没有运动、非存在;要么考虑矛盾双方,我采取一种什么方式使它们不矛盾,存在和非存在,运动和静止,和多,能够采取一种什么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让它们不矛盾。这就是后来的人,从恩培多克勒一直到德漠克里特他们所采取的一解释方式,就是把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结构的自然观。


三、结构性自然观


下面开始讲第三节:古希腊结构自然观的形成。什么叫结构自然观?就是像芝诺所提到的这种存在和非存在的矛盾、一和多的矛盾、动和静的矛盾,要么避开这些矛盾不谈,要么就要提供一种使方不至于矛盾的结合方式,由此就引出了对自然观的一种新的观点。也就是不再用一个命题来解释自然万物或者宇宙整体,而是提供出一个结构,用一种概念的系统构架来对它加以解释。这就形了第三个阶段:古希腊结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一阶段是始基自然观,第二阶段是存在学说,第三个阶段是结构自然观,返回到始基的自然观立场,讲的是具毛体自然物的形成,回到感性世界。

但是和米利都学派纯粹从感觉引出自然界的始基不同,这一阶段不是要引出一个始基,而是要引一个结构。那么这个结构就是抽象的、理性的,于是理性和感性就在第兰个阶段合并起来了。这种结构自然观在爱利亚学派那里已经开始有所萌芽,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个哲学家,以及麦里梭的思想o有的哲学史上面没有麦里梭这个人物,有的也只有很简单的阐述。我们现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麦里梭生活在公元前444年前后,他试图把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统一起来,他认为,即使存在是多,最后也会归结为一。他也爱利亚学派中巴门尼德的弟子,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已经偏离了他的老师。芝诺则是完全守护他老师的立场。

后来的人就从麦里梭那里出发,纷纷致力于解构爱利亚派,都针对爱利亚派的一、存在作多和非存在的解释,哲学史学家们就形象地把这种思潮称之为"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一打碎成了多"。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唯→的,就是宇宙整体,后来的哲学家们把这个整体"打碎"成了自然万物,打碎为多,但是打碎的这些"多"的每一个碎片又都是"一",每一个碎片又都是巴门尼德所讲的"不分"、"永恒的"。所以他们是在更高层次上返回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多样性,但每一样自身还是一,这样存在和非存在就可以和平处了。


(一)恩培多克勒

第一个这样做的是恩培多克勒,麦里梭只是一个过渡。恩培克勒生活在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32年,他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四根说"。始基这个名词在他那里已经过时了,他提出了"四元素",元素这个概念比始基这个概念更加具体一些。希腊传统的观念认为水、火、土、气构成了宇宙,但是恩培多克勒把它归结为宇宙是由"四根"所构成的。恩培多克勒做过巴门尼德和塞诺芬尼的学生,他到处去求学、游学,他也受到赫拉克利特的影响。他提出四根而不是始基构成了万物,四根是多元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定形的,不灭的,但都不是以一种纯粹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按不同的比例温合而成的。

自然万物有的比较接近于气,有的比较接近于水,有的比较接近于土,有的比较接近于火,但都不是纯粹的,火里面有土有水有气,气里面也有其他的元素,每一种元素里都有其他的元素。所以万物是四根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但是每一根都各自为一,它们合起来为多。自然界的统一都是暂时的,我们总是追求自然界中的一,是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统一的事物都是暂时的,都要分裂,只有每个根本身是不灭的、永恒的,只有由四根构成的自然界整体的一才是不生不灭的,而具体的自然界万物是有生有灭的,暂时合成一体,但不久就解体了。这样,他就既统一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又同时把全部宇宙整体考虑进去了,宇宙整体和构成宇宙的四根都是永恒的。既然每个事物都是由四根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那么每一种元素的事物之间就有孔道,可以通过一些别的粒子。比如水,在水的粒子中间就有一些孔道,可以用来通过土、气等其他元素的粒子,所以粒子与粒子之间是有孔道的。

这就不像是巴门尼德所讲的那样:存在是充实的,没有任何空隙。恩培多克勒的物质世界里是有孔道的,通过这些孔道,可以实现粒子与粒子的流动和交换。物质与物质之间有了交换,也就有了变化。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流射说",他认为人之所以能看见某事物是因为那个事物的粒子"流射"到了人的眼睛里,与我们眼睛里同样的粒子相结合。比如,我们眼睛里有水的粒子,自然界对象中水的粒子跑到眼睛里了,和眼睛里的水粒子相结合,我们就看见了水;自然界中火的粒子跑到眼睛里,因为眼睛里有火的粒子,所以我们看见火。万物都有四根的成分,眼睛里也有,所以我们可以认识万物。这是一种感觉论,也是一种反映论。恩培多克勒非常重视性,他认为感性是可靠的认识途径。要认识对象,就必须有对象的粒子真的进入到眼睛里,与眼睛里的相同粒子结合。但是恩培多克勒仍然坚持一个原则:这些多孔道仍不是虚空。在一个物质体内些地方缺少一种元素,好像是一种空隙,但同时它又充满着别的子。比如水里有孔道,可以容纳土的粒子,但它还是充实的,并不是真正的虚空,只是相对于某一种元素而言的。

孔道不是充满这种子就是充满那种粒子。那么,运动由何而来?无论是粒子的交换也好,事物的变化也好,都是由什么推动的呢?这是恩培多克勒十分困难的一个问题,他求助于一种外来的力量:爱和恨。前面提到阿那克西美尼用凝聚和扩散来解择气的运动,但是什么使得气扩散和聚集?恩培多克勒认为是爱使事物凝聚在一起,恨使事物相互排斥,爱和恨都是精神的力量,而不是元素。但又是谁的爱和恨呢?恩培多克勒仍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他的学说是很不完善的。而他的继任者阿那克萨戈拉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阿那克萨戈拉

结构自然观的第二个代表人物阿那克萨戈拉,生活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28年,他在各地游学后,定居雅典,然后被控告而被赶出雅典,因为他说太阳是一块燃烧的石头,这就是亵渎神灵了。但是他的学说留下来了,他有两个贡献:一个是"种子说",一个"努斯"的概念。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万物都是有种子的,他不同意万物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说法,他认为构成宇宙的应有无数种元素,这些元素被他称之为种子。种子有无限多,且每一个种子都是能被感觉到的,这也是自然哲学的感觉论。但是感性的种子又都是无限小的,小到看不见的,所以只能通过理性来认识。

一块金子可以感觉到,但它的粒子只能通过想象来把握,所以感性与理性在这种方式下结合起来了。任何物质我们都能感觉到,但当它的体积元限小时,只有通过理性来设想。面包包含血的种子、肉的种子,人吃了面包就能长身体,面包的种子就变成了人身体的结构。而且每一事物都包含有别的事物的种子,只是各自的比例不同而已。面包的种子在面包里占统治地位,它就成为面包。其中一种占优势的种子就显现出这种物质的特点,所以他提出"一切包含一切"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每一个种子都是不生不灭的一。金子的子永远是金子,种子与种子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是充实的,没有空隙。

那么运动从哪里来呢?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努斯"。"努斯"(nous)原来的概念就是心灵、灵魂,这个概念对西方的影响很大,今天西方语言里都有这个概念,努斯就是心灵,它是从希腊词来的。但希腊词有好几个词都可以指灵魂,我们刚刚讲的气和pneuma,其实也有灵魂的意思。赫拉克利特的火也被理解为灵魂,灵魂是"最干燥的",灵魂也是最纯粹的火。但是努斯主要是超越于感性之上的一种理性灵魂,它体现为一种理性思维,这是专用名词,专门讲性灵魂。在柏拉图那里也好,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也好,一提到努斯那就是思想,就是理性,所以这个词也翻译成理性。在古希腊,逻各斯(logos)译成理性,nous也译成理性,但它们的来源不一样。logos是逻辑理性,它来源于说话、语言;努斯则来源于灵魂、心灵。

而灵魂是白发的,所以努斯代表一种自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的冲动,代表对感性的一种超越,不受感性束缚。理性灵魂是不受感性束缚的,所以这种理性代表理性中的另外一种含义,不是一种逻辑的义,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含义,超感性的理性那就是努斯,往上超升,接近于神,神是最高的努斯。努斯这个概念由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他也是把它当作神,努斯就是伟大的灵魂、精神。他认为所谓努斯置身于整个宇宙之外,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探讨整个宇宙是什么,宇宙万物怎么起源等等,但是阿那克萨戈拉这里有一种超越,就是说他第一次提出来在宇之外有一个神。以往的神要么就是在宇宙之中的,要么就是整个宇宙。但是唯有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有一个纯精神的东西,跟宇宙中的物质完全不相混淆,不能混同于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它超然于宇宙之外,所以它是非宇宙的、非物质的、非自然的。当然它也有它的本性,那就是说,这个努斯是运动的来源,是精神的。

精神的就是自发性、自动性,就是能动性,它要推动什么。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灵魂所推动的,那么宇宙就是由宇宙之外的一种努斯、精神推动的,所以努斯是运动的来源。这是第一次真正地把运动的来源问题提出来,并加以解决。当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火来源于物质世界内部,从感性的角度他也可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但他那个解决是不彻底的。我们知道火的燃烧是有条件的,必须要有燃料,没有燃料,烧光了就熄灭了,不能完全自动。但是精神上的东西就是完全自动的,神就是完全自动的。当然人的精神也要有燃料,人要吃饱肚子才能思想。但是神就可以没有限制,它超出整个宇宙之外,成为万物的动力,不与整个宇宙相混合,它是独立的、无限的。这个"无限"已经不再是"无定形"的意思了,它是无限的神,没有边界、无边无际,它就有这个意思了。它在宇宙之外能推动宇宙,那不是无限的是什么呢?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的,努斯更是无限的。努斯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具有能动性,主动地支配一切有魂之物。比如说人,人是有灵魂的,努斯能支配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努斯本身就是最大的灵魂,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就包括人类努斯能支配一切有灵魂的东西,当然更能支配一切没有灵魂东西,所以它能造成整个宇宙的"旋涡运动"。

这也是阿那克萨戈拉提出来的一个说法,就是整个宇宙处于一个旋涡状态,在旋涡中转。整个宇宙是一个旋涡,那么在这个旋涡里面有一定的秩序,个不同的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就构成了万物。那么这个比例是由谁造成的呢?就是由努斯"安排好"的。所以他讲一切都由努斯"安排有序",因为它是能动的,哪个地方秩序不满意,它就调整一、下,把它安排得有序。所以,努斯的提出是很重要的,它第一次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作了区分。在此之前区分是不严格的。人们都谈到灵魂,阿那克西美尼也好,毕达哥拉斯也好,赫拉克利特也好,但都把灵魂看成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物质的碎片;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一种火;阿那克西美尼认为,灵魂是一种气最稀薄的气、最轻的气,或者最干燥的火等等。这都是用一种性的东西来解释精神上的东西。唯有阿那克萨戈拉把精神上的东西和物质上的东西一刀两断,精神就是精神,绝不能混淆于物质,的特点就是能动性,能推动万物。所以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解决运动问题,在阿那克萨戈拉之后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种惯例。凡是西方哲学在谈到运动来源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就追溯到精神的东西。就连马克思也讲,"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为什么被唯心主义所发展?从阿那克萨戈拉开始,就把能动的东西规定为精神性的一种自由、一种自动性。如果是上帝就是上帝的自由意志如果是人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凡是运动都是由人的自由意志发生出来的,整个宇宙的运动虽然看起来是一种机械运动,好像万物在那里一个推动一个,但它的"第一推动"肯定是精神性的东西,不由别的东西所推动而推动别的东西,包括牛顿都要提出"第→推动力"、上帝的第一推动来解释万物的运动。努斯这个概念主要有下面几个意思:第一是精神性;第二是理性,是人的一种认识能力,超越感性之上来认识更高层次的本质这样一种能力;第三个层次,它具有意志,能支配一切;第推动者,是→切运动的来源;第五是它有目的性,把世界安排得有序;第六是努斯有大小,大的努斯就是最高的神,在宇宙之外,小的努斯就是人,人的努斯就是对神的模仿,人心和神是相通的,人心也类似于上帝。但是阿那克萨戈拉的神作为一个人格神并不成熟,他只是"安排有序",但这里的"秩序"还是自然界的规律。他并没有后来苏格拉底讲的善的目的,或美的目的,还是用物质本身的关系来说明万物,他只把"动力源"放在了精神上面,但运动本身仍然被理解为机械的。这方面的缺点我们下次讲苏格拉底的时候要讲到。


(三)德漠克利特

最后我们讲一下德漠克利特,他是第兰个环节,就是结构自观的成型阶段。德漠克利特生活在公元前460年到公元前370年,是比较晚辈的。他提出的"原子和虚空"这一对概念很重要,也就是说,在他以前,阿那克萨戈拉也好、恩培多克勒也好,都有一种"化为多、寓一于多"的做法,即把一化成多,但是每个多里又蕴含了一是这样一个思路。德漠克利特推进了这个思路,他引进了非存在、虚空,虚空就是非存在。所以他是真正地打碎了"一",把"一"打碎成了"多"。他进了虚空,那么"一"就有了真正的裂缝,有了裂缝就必然要解体,所以他真正打碎了不可分离的一。

但是打碎之后,每个碎片仍然是不可分的,那就是原子。原子(ατoμ)这个词就是"不可分"的意思。原子数量是无限的,体积是最小的,是看不见的,只能用理性把握;但是所有感性事物都是由它所造成的,所以它又能反映在感性上。每个原子内部都是充实的,但是它们都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这就给运动让出了位置。如果完全是充实的,没有虚空,那运动就没有余地了。必须要有空间才能动,捆得紧紧的怎么动呢?原子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必须承认虚空的存在,否则不能解释运动。所以德漠克利特提出一个命题: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加实在,充实并不比虚空更加实在。也就是说非存在也是存在着的,虚空也是存在着的。世界上存在有两类事物z一类是存在,存在是原子,一类是非存在虚空,这样,运动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运动的来源问题并没有解决。运动是可能的,但运动是如何来的呢?原子和原子在作直线运动的过程中有一种踵,你碰我,我碰你,从而形成一种旋涡运动。但是运动只发生于原子之间的传递,我把运动传给你,你又传给他,但最终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万物都是由原子的排列组合以及位置的不同,才显出了各种不同的差别,但原子和原子之间没有更多的差别。当然也有一些看不见的些微差别。有的原子大一点儿,有的小一点儿,有的形和另外的原子的形状可能不同,有的原子可能带有钩子,有的原子可能光滑一些,比如黑色就是原子比较粗糙,白色就是原子比较光滑。还有的是原子有钩子,互相钩连就形成了金属,有的是圆溜溜的,就形成了气和水等等,它们用这种方式,如大小、形状及运动的方向等等来加以区别。

当前:第5/1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