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的新生—走出失败》第4/39页



1967年香港社会不稳定,投资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诚有另一见解。"中国不会将香港变成一个烂摊子,那对她没有好处,香港不会完。"人弃我取。李嘉诚低价买下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70年代,人口由战后60万增至400多万,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赚到很多钱,但不是一个天文数字。"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

某日,开完业务会议,他的秘书洪小莲(现为长江实业董事)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地产公司。"李嘉诚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较量。"

70年代中,长实击败置地,投得地铁公司那块位于中环旧邮政局的地皮。虽然如此,但当问李嘉诚,经商多年,最引以为荣的是什么事情,他说不是击败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伙伴,合作后,仍有来往。比如投得地铁公司那块地皮,是因为知道地铁公司需要现金--你要首先想对方的利益:为什么要和你合作?,你要说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钱赚。"



创业者的新生—走出失败 第1章 善于总结,反败为胜(2)

因为这一击,江小莲后来回忆起当初李嘉诚那番话,发现原来梦想可以成真。

管理:"你要首先让他们喜欢你。"

洪小莲当年是李嘉诚的秘书,那时长实还未上市。她说:"如果当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没有今日的我。"

当秘书,没什么消遣,洪小莲就用午饭时间来看报纸娱乐版。李嘉诚刚好走过,说:"看这些东西,没有益处的。"她当时想:"关你什么事。我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再细想,又觉得不无道理,于是开始工余进修,后来,她又鼓励下属进修。

李嘉诚有一套管理之道:"管理一间大公司,你不可以样样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首先要让员工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安心工作,那么,你就首先要让他们喜欢你。"

信心:"上市公司一定不迁册,但一定要做得很好。"

发展业务,不免会遇上风浪。80年代,风云不定。不少人猜测长实系公司会迁离香港,李嘉诚说:"讲得最激烈的时候,我讲过一句:'如果要迁册,你们问问有没有办法迁走李嘉诚『主席』,没法子的话,请你们以后不要再提迁册了。 之后, 无人敢再讲。'"到今日,长实并没有迁册海外,李嘉诚以行动和庞大资金为中国和香港注入信心。

李嘉诚决策快, 开会快, 雷厉风行。 "我开会很快, 45分钟。 其实是要大家做'功课'。当你提出困难时, 请你提出解决方法, 然后告诉我哪一个解决方法是最好。" 他又说了一个比喻:"我是杂牌军总司令,难道我拿机枪会好得过那个机枪手吧? 难道我可以强过那个炮手吗?总司令懂得指挥就可以了。"

教子:"沙地里长出来的树,要拨起它,你说有多难呢。"

李嘉诚一直都在磨练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

一次,李嘉诚到外国探望读大学的儿子。那日,天下着雨,他远远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大背囊,踏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穿右『插』。李嘉诚心想:"这么危险。"再看清楚一点,原来是儿子李泽楷。

最初,两兄弟到外国读书,李嘉诚没打算买汽车,只买了两辆自行车给他们代步。自那次目睹险境,他才放弃这个磨炼儿子的方法。

企业王国有了接班人,李嘉诚开始部署他的退休生活,放下部分重责,去圆自己另一个梦。

李嘉诚将悟出来的道理教导儿子李泽钜、李泽楷。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看看外面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边温习功课那种苦学态度。

每逢星期日,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必定跟父亲出海畅泳。然后,他们要协力上演一幕"压轴好戏"。"他们一定要听我讲话。我带着书本,是文言文,解释给他们听,然后问他们问题。我想,到今天他们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经验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样,李嘉诚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在滚滚红尘中,可以辟一处地方安顿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较舒泰。

儿子眼中的父亲:"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

在李家,吃晚饭时,两个儿子坐在李嘉诚两旁,经常你一言我一语,说得非常雀跃,而坐在对面的大媳『妇』王富信默不作声专心吃饭。

无论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他们一家人必定在深水湾家或外婆家吃一顿饭。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汤,吃得清淡。

众人眼中,李嘉诚是成功企业家,懂得赚钱。在两个儿子心里,李嘉诚有另一种心灵追求。儿子泽楷说:"我觉得我很幸运,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我们生活是那样简单,不是说简单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简单就是非常幸福。"

李泽钜说:"爸爸是一个很懂得用钱的人,他知道生命里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可以帮助不幸的人,他感觉更加富有。"

金钱,不能堵塞心灵缺口。要填满那遗失的一角,就要寻向缺失的根源。战『乱』时,李嘉诚不但失去上学机会,肺病还夺去父亲的生命。七八岁那年,李嘉诚看到爸爸在晚上仍然一丝不苟的改卷,他当时想:"……老师付出很多,但收获很少。"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开心地走到爸爸身边,跟他说:"英文不是很难学,我念给你听。"听罢,爸爸流『露』出一份伤感。回忆昔日那份伤感,李嘉诚眼角滴着泪珠,说:"他知道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条件不许可。"于是,教育和医疗就成为李嘉诚日后要实践的梦。每有贡献祖国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尤其目睹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文化大革命,国家搞成这样……我想捐钱到汕头做医疗工作,只是想对国家民族有利,但最后都做不到。"

报效祖国的机会终于来了。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李嘉诚被邀出席国庆典礼,欣赏烟花时,他既兴奋又激动,想:"我可以为中国做些什么事情呢?"那年,有『潮』州同乡发起在家乡兴建大学,在未有其他人带头捐前,李嘉诚毫不犹豫捐了3000万港元,为日后汕大奠下了"地基"。1981年,中国『政府』批准兴建汕头大学。李嘉诚为此付出了庞大数目的金钱,还出了不少心血。到今天,李嘉诚捐了超过12亿港元兴建汕头大学,而每年汕大需要的162亿人民币经费当中,七成是李嘉诚支付,而两成是由广东省『政府』拨款。

1550名中国富豪的10个共同特点

1 大都在青少年时代吃过很多苦。艰苦的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其中两点最为突出:对财富的强烈渴望和不惧艰难失败的坚韧意志。

吴一坚1960年出生于西安,六七岁时,因出身问题,爷爷被折磨而死,父亲被抓进监狱,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在苦难中长大。1984年,怀揣600元只身到海南打工,经常几天吃不上饭,鞋子坏了,用鞋带绑上继续穿。直到以自己的诚实、意志和智慧建起一座年产20万台的电视机厂,6年时间积累了3亿元资金。然后回到西安,成为该市最大民营房地产商。吴一坚说:"苦难使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人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意志越坚强,奋斗的目标也越清晰。人就好像成堆的湿煤,磨难就像摇篮,颠颠摇摇才能成煤球儿,才能燃烧。"

吴一坚,金花企业集团总裁。在50富豪中排第5位,个人财产为422亿美元。

2具有战略眼光,在大多数人尚没有注意的地方发现商机,然后迅速而悄无声息地去做了。

当前:第4/3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