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档案》第14/71页



3心理及行为治疗:在必须采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也应当重视心理和行为的治疗。用『药』前首先让孩子明白吃『药』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有严重的疾病,但应当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有问题。因为他做的一些事让人恼火,不叫人喜欢,『药』物能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较好完成作业。对他们的行为既不迁就、也不打骂,讲清道理,以教育为主。这种孩子要避免过度兴奋、过度刺激、过度疲劳。行为治疗是按专门设计的程序逐渐建立起正常行为并且巩固和强化。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鼓励,唤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0.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属于发育障碍。患儿的语言、社会交往。动作行为、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等都可出现发育偏差或发育迟缓。

(1)症状表现

1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情感联系。有不同程度地与亲人不亲。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则意识不到,缺乏同情心,常对某些东西(如砖、盆)或颜『色』发生特殊兴趣。

2保持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如果稍加改变就会引起他们发脾气或惊恐。

3语言交往障碍。婴儿晰呀学语减少,会说话的孤独症病儿说得多,而领会意义少。少数病儿于幼儿期对字、数和歌词等有一种惊人的应用或背诵能力。

4感知和动作障碍。对周围的人和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5智能障碍。病儿智力均下降,至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水平,但个别病儿智能可达到异乎寻常的程度,具有特异的背诵诗歌等机械记忆能力,被称为"白痴学者"。

(2)治疗与愈后

孤独症虽病因未明,但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起辅助作用,而重要的是对病儿的照料和训练。

1行为矫正疗法:在治疗前对病儿的基本心理功能(如语言、社会交往、动作行为等的发育水平)作全面评价,进行智力测验,将所测得的结果作为训练的基线。行为矫正治疗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学习训练。现在北京已成立孤独症协会,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大好事。

2游戏治疗:游戏是最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好活动形式。

3『药』物治疗:如氟吸陡醇对治疗活动过度、刻板活动、易激动、烦躁不安,改进孤独和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影响愈后的因素有:发病年龄越小愈后越差。有智力低下者愈后差。5岁时保留较多语言者愈后好,反之较差。有并发症者愈后差。

11.小儿睡眠障碍症

小儿睡眠的质与量随不同的年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而异。其睡眠障碍大多为生理『性』或环境因素造成的一时『性』现象,小儿睡眠严重障碍者少见。

(1)夜啼:即夜间啼哭不能入睡多因饥、渴、冷、热、湿疹等不适而引起,溺爱也可能是一种因素。

(2)入睡困难:常因声音吵扰或改变习惯引起。严重者可给小量安眠『药』,对环境熟悉后即停『药』。

(3)失眠: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都可以产生失眠现象,其原因各有不同。例如小婴儿的失眠是由于生活规律不好,『尿』布或衣服不舒服等所致。8~9个月左右婴儿的失眠与出牙不适有关。幼儿期的孩子失眠多与好动、贪玩有关。较大的儿童严重失眠是神经症或人格障碍的征象,也有用脑过度。对于儿童失眠要尽量少用安眠『药』,因为儿童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而增加症状。要仔细查明引起失眠的原因,然后设法消除。对于青少年可采用自我松弛来治疗失眠。

(4)夜惊:指睡觉过程中孩子突然出现的惊恐状态,常见于4~7岁的儿童。表现为在入睡一段时间后突然惊醒,瞪围坐起,惊慌失措,大声哭喊,怎么哄也不能使之安静下来。一般发作持续10余分钟,过去后仍能安静入睡,一般清醒后记不起发生的事情。夜惊可连续几夜产生,但极少在一夜中重复出现。发生夜惊的原因主要是经常听激动兴奋的故事及看恐怖电影电视,或受父母、老师责备,也有入睡前吃得过饱。因此,避免儿童过度兴奋或恐惧,按时睡觉。对发生夜惊的孩子要做脑电图除外精神运动『性』癫痫。

(5)梦魔:这也是一种睡眠时的惊恐反应。多见于8~10岁的儿童。它是指极度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来气或得不到帮助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发作时孩子大声呼喊、哭泣而醒,醒后能述梦中经历的事,并能认识周围的人。一般醒后往往难以入睡,一般2~3分钟即结束。治疗同夜惊。

(6)梦游:是另外一种睡眠障碍。大部分梦游是在入睡后1-3小时内发生;发作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然后下床行走;有时还能做复杂的工作,如扫地、倒水等,行动几分钟至半小时后回到床上入睡,事后不能回忆自己睡着时所做的一切。精神紧张、疲劳和矛盾的情绪是产生梦游的原因。但有人认为此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展不成熟的特征。但要做脑电图除外精神运动『性』癫痫。

12.小儿行为症

小儿行为问题一般包括说谎、欺骗行为、偷窃行为、横行霸道、破坏行为、对抗行为、课堂行为和犯罪行为。这种行为既侵犯别人,也不利于儿童成长。儿童之所以做坏事或出现行为问题,大部分由于在家庭中缺乏温暖;也有是过于被溺爱、缺乏适当教育。这两个极端都是产生儿童行为问题的外因。小儿行为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引导,及早教育,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这些行为的产生,使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纠正儿童行为问题的基本方法有二:建立法规和奖罚分明。

(1)建立法规: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家规是必须执行的。在任何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一致,也就是对儿童应有一致的意见和家规标准,而且要共同执行。如果父母与父母之间或祖父母之间对教育孩子发生分歧也要背着孩子达成一致的意见,决不能当着孩子面发生争吵。这种矛盾的教育方法非但不能帮助儿童控制自己的行为,反而增加了他们行为问题。

在儿童开始懂事、能分辨好坏时,家长就要建立一定的法规,培养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奖罚分明:在建立家庭法规之后,就必须让儿童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得到奖励的,什么行为是被惩罚。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就给予惩罚,这非但不能纠正他的错误行为,而且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使他对父母产生敌对心理和反抗行为。

奖励是指儿童可获得自己喜爱的东西。如书、食物和玩具,讲故事等。

惩罚并不是打骂。可以冷落他,剥夺其某些权力,如不给电视看、不带他去公园等。父母的行为给儿童的情感和注意,对儿童的行为有重大影响。事实证明冷淡他比打骂对孩子的处罚更有效。

奖罚一是及时,这样可以让孩子立即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帮助他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作风。二是要说到做到,按法规办事。如法规中有不做完作业不许玩,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这样等。父母最好不要随意更改。

13.儿童胆小惧怕症

惧怕与儿童的身体、年龄和应付能力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惧怕就会不断消失。大部分儿童的害怕是暂时的,但若惧怕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而且在一般不应害怕某种事物的年龄出现这种现象,如紧张、恐慌、哭着求助等,甚至这种害怕的情绪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这就是不良的异常反应。

(1)发病原因

当前:第14/7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