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档案》第23/71页



2对症治疗:应用祛痰止咳剂如甘草合剂、氯化铰等,睡前可用冬眠灵或非那根顿服,以减少痉咳,有利睡眠。维生素k;可使痉咳减少,小于1岁每日剂量20mg,大于1岁每日40mg肌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危重的百日咳脑病可短期应用,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3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百日咳的治疗有许多验方,家庭内最简单的办法举2例。

鸡胆:取鸡胆汁加糖蒸服。1岁以内每日1/3个,1~2岁每日1/2个,3~5岁每日一个,疗程5~7天。

大蒜,取大蒜60g去皮捣碎后用凉开水100ml浸泡4~6小时,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次服1汤匙,每日3~4次,主要用于百日咳早期。

4对百日咳的护理:首先按呼吸道隔离患者。病儿应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空气新鲜,室内不要有烟味(包括煤烟,纸烟等),以减少咳嗽的发作。还应保证患儿有足够的营养及睡眠。要鼓励病儿进食,食物以干或稠为好,进食半小时后再喝水,也可采取少量多餐的方法。

(3)家庭预防

1首先应隔离传染源:早期诊断尽早隔离,从起病到7周或痉咳开始后4周,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医学观察3周。

2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目前国内应用白百破三联疫苗,对出生3~6月婴儿进行基础免疫,皮下注『射』0.5ml、1.0ml、1.0ml共3次,每次间隔4周。

被动免疫:对小婴儿或体弱者,可肌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药』物预防:对接触者可口服红霉素每天30~50mg/kg,连用5天。

(4)验方

1珠蚌干50个。水煎分5天服,每天一次,5天为一疗程。如见轻可连服2~3个疗程。

2柚子壳、蜜糖各50g。制法:将抽子壳去外皮保留内自层,煎水与蜜糖同服,每天3~4次。

13.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痛及全身出现充血『性』细小皮疹为临床特点。少数患者发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a组链球菌分泌的红疹毒素的抗原『性』大多相同,少数属另一种类型。因此得一次猩红热后再发生a组链球菌感染时,一般不再出现皮疹。若再感染另一群菌株所产生的不同型红疹毒素时,则可引起第二次猩红热。这种机会并不多。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各年龄组对猩红热普遍易感,但多发生在5~15岁的儿童。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咽部带菌者均为传染源。自发病后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经潜伏期后大多数为急『性』起病,病儿常突然高热,热度在38-39c,也可达40c以上。小婴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可出现寒战,并诉头痛、咽痛等。患儿咽部及扁桃腺充血,有时可见到脓『性』分泌物,口腔粘膜充血,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故称"杨梅舌",是猩红热特征之一。在发病半天到1天后,皮肤可出现红『色』皮疹,先开始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约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表现全身皮肤『潮』红。其中有弥漫『性』猩红『色』针头大小点状皮疹,疹间皮肤『潮』红,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划压后能褪『色』,约经5~10秒后皮肤再恢复到原来的颜『色』,这称为皮肤"划痕症"是猩红热皮疹的特征。皮肤皱折处如颈部、肘窝、腋窝及腹股沟等处的皮疹密集,使局部皮肤颜『色』加深,形成深红『色』线条,称为"帕氏线",这也是猩红热皮疹的特征『性』变化。患者面颊『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无充血,显得苍白,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一般48小时达高峰,2~3天消退,重者可持续一周左右。皮疹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退疹后可出现米糠样脱屑或脱皮,此为猩红热恢复期特征。

猩红热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发热,咽部感染及典型的皮疹即可做出。

(2)家庭治疗和护理

1一般病例可在家中卧床休息接受治疗,让病儿多饮水。应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穿衣不宜太厚,室温不宜过高。并进行呼吸道隔离至咽培养转阴为止,在无培养条件下应隔离7天。咽炎、扁桃腺炎明显者可用淡盐水漱口。

2抗菌疗法:本病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青霉素有迅速杀灭溶血『性』链球菌的作用,以40万~80万iu肌注,每日2次,重症者可200万~400万iu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为7~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口服或静脉滴入。亦可采用其它的敏感『药』物。疗程要够,不应在症状好转后就停『药』。停『药』3天后再做咽拭子培养以明确咽部是否带菌。猩红热有合并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的可能,应追访2~3个月。

(3)家庭预防

1隔离患者特别是集体机构中的儿童。

2流行期间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3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可口服磺胺『药』,如复方新话明每天50mg/kg,连服3天或注『射』青霉素。

4对带菌者要给予彻底治疗。

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自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在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炎症。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皮肤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小儿,冬春为主要的流行季节。传播方式是通过病人或带菌者口鼻喷出的飞沫进行传染。感染后病原菌可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仅表现为菌血症,也可局限于鼻咽部,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1)症状表现和诊断要点

潜伏期2~10天,一般为2~3天,最短可在12~24小时发病。根据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1普通型:接其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但临床难以明确划分。

上呼吸道感染期:这是在发病的初期,患儿可表现为鼻炎、咽炎、扁桃腺炎等。如果在这段时间病儿接受了青霉素、磺胺『药』等治疗,可很快痊愈。

当前:第23/7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