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熙丰遗事》第72/134页


结吴景立合掌当胸口念阿弥陀佛,说道:“王大人威名远播,今日得见尊范,果然英风袭人。老纳这厢有礼了。”
王韶拱手一揖说道:“活佛乃世外高人,今日造访本帅,不知有何见教。”说毕,又吩咐,“来人,给活佛上茶。”
王韶和结吴景立分宾主坐下,李宪和崔进在旁相陪,结吴景立说道:“敝师兄结吴叱腊现在大人麾下,与智缘大师甚为相得,老纳不胜欣慰。又闻熙州正在建造大威德禅院,敝师兄颇有做住持之意。”
李宪插嘴道:“那好得很啊,你师兄不会来和你争积庆寺的住持了。”
结吴景立说道:“大人说笑了。敝师兄久有赴汴梁大相国寺之愿,一直不得其便。听敝师兄说起过,大威德禅院落成之后,敝师兄将与智缘大师同赴汴梁,去大相国寺共研佛法,并于藏经楼抄写经书移于大威德禅院。老纳积庆寺藏经楼甚是空乏,颇想着人同抄一份,智缘大师面前,还请大人与老纳说项。”
王韶说道:“这事不难,本帅暂不回熙州,不如写信一封,由活佛交由智缘,有令师兄在,料想无妨。”
结吴景立合掌说道:“如此老纳多谢了。闻得紫锦袈裟多为钦赐,不知大人可肯为老纳请得一领?”
李宪笑道:“大和尚此言差矣!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紫锦红锦有何区别?”
崔进也笑道:“李公公你错了,此色不是那色。”
李宪说道:“在本公公看来,都是一样。”
王韶听了哈哈大笑,笑毕说道:“本帅向当今皇帝请一领紫锦袈裟谅也不难,不知活佛有何功德异能可上达天听?”
结吴景立说道:“木征把多年劫掠所得藏于积庆寺地窖之中,金银绢帛不下百万,不知大人要是不要?”
王韶说道:“本帅得此窖藏,活佛可算奇功一件。本帅还有事请教活佛,大军在香子城不宜迁延日久,不知周围地形如何,可有通往宕、岷二州之路?”
结吴景立说道:“香子城向南五十里是牛精谷,地形狭长,蜿蜒五里,出谷二十里便是阿诺木藏城,再向南行便进入露骨山了。山中危岩峭壁,不生寸草,道路狭隘,极其难行,却也并非不能通过。因山路回环曲折,行三百余里方能出山,山中村寨寥落,蕃民甚少,更无羌兵阻道。出山之后,向南可取岷州,向西可取宕州,路皆平坦可行。老纳所言是实,不知大人尚有何事要问。”
王韶说道:“有劳活佛指点,番部事完,本帅定当为活佛请一领紫锦袈裟。”
送走了结吴景立,中军报说泾原路景思立带五千人来援,王韶听报喜出望外,先对李宪、崔进授以方略,又叫景思立带本部人马如此这般一番,景思立先是两眼一瞪,意欲反对,转而又点头应诺而去。几天以后,王韶率大军离开了香子城,经牛精谷向南而去。
王韶占了河州,木征派兵围香子城和积庆寺,待王韶回兵救香子城和积庆寺后,木征又夺回了河州,表面上看,木征是胜利者,其实,木征手下的精兵丧失五千余人,可作战的羌兵只有三千多人了。侦骑得知王韶在香子城逗留了几天,忽然率部往南去了,香子城和积庆寺没留下一兵一卒,这使木征百思不得其解。王韶这次出兵所为何来,自然是征讨他木征,这是不容置疑的。为什么放着河州不打而南去?往南山路迢迢,可不好走,阿诺木藏城往南便进入了露骨山区,除非王韶是疯子,才带大军往露骨山里走!山路蜿蜒狭长,队伍不能展开,便于尾随袭击,我何不亲率一支部队,尾随在王韶大军之后,骚扰打劫,相机救出妻子和儿子?木征想到这里,令部将率一千人守河州,自带二千人经香子城往南追赶王韶的大军。
行至牛精谷口,木征见一件衣服挂在路旁的小树上,认出是儿子的衣服,忙传令士兵加快速度追击宋军,自己一马当先冲进牛精谷。牛精谷比之香子城口的山谷要狭得多,而且山路高低不平,只能一人一骑行走。木征心急走在头里,队伍竟拉了两里多路。走了约三里左右,已经到了牛精谷的中部,木征远远看见妻子和儿子绑在树上,周围并无一人。急忙打马向前,嘴里喊着“不要慌,我来救你们”!木征尚未赶到树前,随着一阵号角之声,伏兵四起,嘴里喊着“不要跑了木征”,纷纷杀了过来。
这一仗打得惨烈异常,牛精谷又成了大屠场。有不少羌兵是败逃以后被木征重新搜罗起来的,因此王韶下了全部杀光、不留一个的军令。不到一个时辰,除木征带了两个亲兵奋力杀出重围外,其余全数消灭,牛精谷中遍地是羌兵的尸体。
按说木征也算得上是一员骁将,可与崔进相匹敌。但牛精谷中不是用武之地,仗着武功精强,能杀出重围已算万幸。此时木征手下仅有守在河州的一千羌兵,他决定回到河州再相机行事。从牛精谷到香子城再到河州,快马要不了两个时辰。待木征赶到河州城下,却见城上遍插宋军的旗帜,旗影下一将分明便是景思立。只听景思立笑道:“木征还不下马投降更待何时?”木征见不是路,叹了口气,回马便走。
景思立的资格比王韶老,他一直在蔡挺部下,甚得蔡挺信任。王韶在他取河州,他本不想去,要与王韶张论两句。后来一想,王韶要他等木征率兵离开河州后再取河州,这不是白拾一个州吗?既取得了河州,以后的河州知州不是我是谁?这样一想,也就领兵前往河州隐伏去了。木征不肯投降,还想搜罗羌兵再与王韶周旋,终于又惹出些事来。
河州既平,木征已无能为再与宋军为敌,征讨木征一役便告结束。景思立守河州,李宪守香子城,王韶却和崔进带着五千人马在露骨山中艰难跋涉。别说是高遵裕,便是李宪也不知他们身在何处。李宪还知道木征手下羌兵死亡殆尽,河州周围已无强敌,高遵裕守熙州,却是谣言四起,坐卧不安。王韶刚离熙州,城中便纷纷传言羌兵要袭熙州,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高遵裕既为王韶身处困境而不安,但内心深处却又为自己庆幸。





正文 八十七、章惇派李资和原成和尚进山会见田元猛
狗狗书籍 更新时间:2010-10-25 10:46:31 本章字数:6187

王韶在露骨山中转悠之时,章惇却站在辰州城外黔江岸边遥观对岸青山兴味盎然。黔江是辰州有名的大江,自西向东从辰州城外流过,因是枯水季节,水势并不大,流速也缓,却极清澈。章惇站立之处,是一个天然的石台,总有两丈见方。他左边站着荆湖南路转运副使蔡烨,右边站着潭州的知州潘夙和辰州的知州石鉴,他们随着章惇,在这黔江岸边,望着泱泱江水和对面群山,指指点点,说说笑笑。
章惇衔名离京之后,冯京又举荐蔡烨,说蔡烨办事如何仔细,如何稳重,又是荆湖南路的副转运使,经制梅山群蛮最是的当。于是赵顼命章惇先往辰州,候经制有序再往潭州,而潭州梅山蛮最为凶狂,经常劫掠汉民,专委蔡烨经制。王安石对赵顼说,既然已委章惇,再令蔡烨勾当,反会坏事。赵顼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梅山之事仍由章惇经制,石鉴、潘夙和蔡烨同为章惇的副手。
章惇在熙宁五年盛夏时节离京,到硖州之时,已是秋风习习了。硖州的舒光秀为群蛮的统领,闻知章惇前来经制蛮事,与弟弟舒光银求见章惇要求内附归化。章惇以礼相待,好言抚慰。但是当舒光秀兄弟带着诏书回到溪洞,舒光秀的女婿曾禄已叛,舒光秀和舒光银两人反被逐出溪洞,若不念着翁婿旧情,早被曾禄杀了。不几天,舒光秀的两个下属允财和元长逃了出来投章惇,和舒光秀做了一处。章惇本想率兵平了曾禄,转而一想,觉得不必急于兴兵,先做些安抚工作,张大声势,劝以归化,对愿归化的蛮酋给予封赏,对蛮民教以农桑,平叛的事放后一点。此时恰好接到诏书,说蔡烨和潘夙前来协同经制蛮夷,章惇遂赴辰州与蔡烨、潘夙见面。
章惇身上原本就有一种霸气,眼界也高,在京城与王安石和苏轼的私交甚厚,王安石和苏轼是政坛、文坛上的顶尖人物,章惇自然不会再把天下的庸官俗吏放在眼内。当年经制夔夷,州、县官员被他随意辱骂,以至不敢与他说话,这才请出张商英与之抗衡。蔡烨本想专任梅山之事,心里颇不服章惇,待在辰州见了章惇,观其人物气度,反倒不敢僭越了。
时节已是早春,风吹在身上已不觉峭厉侵肤,站在阳光之下反觉暖洋洋的浑身舒坦。天下行船都是一样,顺风挂帆,逆风拉纤。这黔江里的船虽也如此,只船头高高耸起,却与汴河里的船不同,唯其如此,配着如屏的青山和如带的江水,才适足见其妙。章惇看得甚有兴味,不觉出口赞道:“好地方,好风景!”
辰州的知州石鉴笑道:“果然是好风景。闻得人说,城东玉阳观内梅花已开,有株绿萼尤其清妙,大人如有兴赏梅,就请移驾,下官再命人备酒如何?”
蔡烨和潘夙附和道:“石大人之意甚是,此时正感口渴,有酒最好。”
章惇说道:“辰州佳处甚多,本官也曾闻得玉阳观梅花好。我辈俗人,在花前杯盘交错,岂不唐突梅郎?”
潘夙笑道:“章大人是俗人吗?章大人若是俗人,天下还有雅人吗?”
蔡烨也笑道:“章大人如何知道是梅郎而不是梅娘?”
石鉴说道:“若是梅娘,那就不只唐突,而是亵渎了。”
说笑了几句,章惇说道:“对面山腰云岚环绕,林木掩蔽,山径幽深,本是极佳去处,惜乎山中生蛮常至新寨劫掠,对此等蛮獠杀无赦。石大人宜把与敌相斗有功兵员、土丁具状报明,本官自当优于酬奖。”
石鉴躬身说了声“是”。章惇接着说道,“富州向永晤亦欲变乱,百姓不从,只得作罢,可见蛮民皆乐归化。皇上已降空头宣命五十道付本官,对于已归顺的蛮首,宜加等推恩。舒光秀、舒光银、元长、允财四人因不能回溪洞,宜在辰州给一差使,方不失恩信。蔡大人以为如何?”
蔡烨说道:“向永晤辈恐不能与忠顺者一体推恩。”
章惇说道:“这个自然。”
潘夙说道:“听说章大人离京之时曾去拜谒王丞相,王丞相已向章大人面授机宜,不知是与不是?”
石鉴见潘夙如此说,也笑问道:“下官也听说丞相已向章大人面授经制次第,果真如此?”
蔡烨虽没有跟着发问,两只眼睛盯着章惇,心里也颇关切。章惇说道:“丞相之意,荆湖乃朝庭之肘腋,经制南、北两江蛮夷,当一劳永逸。又说,百户之村,户户农桑则户户安堵。若有一、二游手之人,则不相安矣!经制蛮夷以归化为上,对归化之蛮民则教以农桑,蛮、汉自然世世相安。本官尚未兴兵进山平叛,正是上体丞相之意。”
石鉴和潘夙面上露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连声称是。蔡烨则想,难怪章惇对经制事宜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原来上通丞相,果然僭越不得,幸好自己没有造次。
章惇见蔡烨面露沉吟之色,遂说道:“蔡大人。”
蔡烨应声说道:“章大人有何吩咐?”
章惇说道:“你可和潘大人先去潭州,招抚各溪洞蛮酋,如蛮民欲事农桑,可帮助解决些农具种子。同时在冲要之地筑城防托,生蛮前来劫掠格杀勿论,对以劫掠为生的亡命之人要赶尽杀绝,不留后患。本官辰州事完,再去潭州。”
蔡烨和潘夙躬身说道:“谨遵大人之命,下官不敢少怠。”
章惇又说道:“察访司一位名叫郭祥正的,本官已命他率人先进梅山,面晤蛮酋,请两位大人留意。”接着一笑说道,“本官此刻不仅口渴,肚也饥了。听说石大人府上厨艺甚佳,不知蔡大人和潘大人可要与本官前去扰他一顿?”
蔡烨和潘夙也笑道:“如此甚好,当得相陪章大人。”
章惇和蔡烨、潘夙果然扰了石鉴一顿,饭后,蔡烨和潘夙打点着往潭州去,章惇回到衙内,即传原成和李资问话。
原成本是越州的和尚,四十左右年纪,长得白白胖胖,是王雱举荐给章惇的。李资是辰州衙门里的捕快,曾到过蛮夷溪洞中,与蛮酋田元猛相熟,是石鉴向章惇举荐的。不一会,原成和李资相继来到,一个合掌当胸,一个躬身抱拳,行礼毕,章惇对原成说道:“大和尚,本官欲差你去会会田元猛,李资路熟人也熟,和你同去。你可向田元猛分说利害,能招纳了最好,你看能去得吗?”
原成合掌念了声“阿弥陀佛”,说道:“愿听大人差遣,洒家无处不可去得。”
章惇又问李资:“你果然和田元猛相识吗?”
李资说道:“小人去年为查一个人犯进山,曾见过田元猛,因小人是公门中人,田元猛对小人尚还有礼。章大人经制蛮夷,不论蛮、汉,无人不知,小人奉大人钧命进山,田元猛必识得利害,不敢相欺。”
章惇说道:“这话倒也有理。你们明天进山,相机行事,本官在此等候消息。”
章惇吩咐毕,原成和尚和李资相继退出,方希觉走了进来,向章惇躬身作了一个揖,笑问道:“小人与原成和尚同去田元猛寨如何?”
方希觉是吕惠卿的妻弟,吕惠卿得知章惇经制两江和潭州梅山,叫方希觉跟着章惇效力,也弄个一官半职的。吕惠卿的金面,章惇不好怠慢,也就满口答应。方希觉本和原成一起从京城跟来,见原成和李资去招纳田元猛,便向章惇提出同去。章惇说道:“我闻田元猛甚是凶恶,你去不甚稳妥。你可先去沅江,若招得田元猛,自当有你一份功劳。”方希觉谢过章惇,打点着往沅江去了。
第二天,原成和李资渡过黔江,寻路进山。李资熟知夷事,又认识田元猛,此去溪洞,谅无凶险,一路上说说笑笑,甚有兴致。原成虽在章惇面前说“洒家无处不可去得”,其实虚有其表,说有符箓禁咒,也是骗人的鬼话,别人不知,他自己心中有数,因此一路之上心里反忐忑不安。李资说起蛮民风俗,随口说起蛮女如何风骚,如何不知羞怯,见原成一付心想往之的样子,心中暗暗好笑。路上虽也遇见几个蛮民,只好奇的看了李资和原成一眼,倒也没有阻拦。一直走到距田元猛居住的溪洞二、三百步处,当路立着木栅,十数名蛮民手持器械拦住了去路,其中一个蛮民喝道:“什么人敢闯进山来?”
李资上前一步,双手抱拳说道:“劳驾报于田头领知道,荆湖南北两路察访使章大人差我等前来公干。”
一个蛮民笑道:“你不是辰州衙门里的捕快李资吗?说谎也不挑个地方?”
李资说道:“在下正是李资,承蒙章大人不弃,现在在察访使衙门当差了。”
又一个蛮民笑道:“瞧你不起,还真能攀高枝!”
几句话功夫,早有人报知了田元猛,听说是章惇派来的上差,田元猛不敢怠慢,走出溪洞,一叠声问道:“上差在哪里?”边说边迎了过来,走得近了,认出是李资,笑道:“是李资啊?这位大和尚是……”
原成见田元猛年纪四十向上,身材精壮,但脸色甚善,遂一端架子接口说道:“阿弥陀佛,洒家原成,在察访使衙门走动,人称察访大师。”

当前:第72/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