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7/34页


作品鉴赏本书出版后,曾引起轰动,兼获当年的普利策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界奖三大奖,总销售数达400万册,1985年还拍成电影,但也引起男性读者――尤其是黑人男性――的指责与抗议.作者也承认,她的这本小说主要写女性的受压迫和如何觉醒,男人们只在小说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确实,这部小说是以80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批评派"文艺观点写成的,用的是一种所谓"新现实主义"或称"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权主义看.她一向认为美国黑人妇女身受种族主义与男性至上主义的双重压迫,当前首要任务是把妇女从男性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她们独立的人格,包括经济上、精神上和家庭地位上的独立.作者曾在一次谈话中强调她最关心的是地本民族精神上的复活.本书女主人公西丽在给上帝的一封信中说:"我离开了家・生命就结束了.或者可以说,跟X先生在一起,生命就结束了.可是跟莎格在一起,生命又开始了."沃克的小说反映当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派"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特点,从家庭琐细和妇女心理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和种族问题,本书虽然象作者在谈《紫色》的创作时所说,"从一个女人向另一个女人谈私旁话开始",却反映了女权斗争、宗教信仰、种族矛盾(如索菲亚因顶撞市长夫人、动手殴打市长而被判12年徒刑,在监牢里备受白人的虐待)、性解放和同性恋自由等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本书又与传统的黑人抗议小说不同,作者在书中宣扬的是博爱:西丽不仅不忌妒莎格,反而真爱心她;莎格也投桃报李,真心爱西丽,不嫌她长得丑,教导她性知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终于使她获得新生.西丽也宽恕虐待过她的丈夫,而她丈夫最后也开始尊重她独立的人格,对她另眼相看.正如美国学者伯纳德・贝尔在《美国黑人小说和他的传统》(1987)一书中所说,在《紫色》中"民间传奇小说的因素要比批判现实主义强,小说关心的与其说是阶级与种族,不如说是性与独立人格,而对女主人公西丽来说,同性恋是她获得独立人格与真正的爱通道,"从艺术上看,本书颇似著名黑人女小说家左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盯着上帝》(1937),用黑人方言、音乐与宗教等表现黑人文化特征的民间风格通过,爱情故事与家庭生活描写黑人妇女的精神生活,书中的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女主人公内心受到压仰只能向上帝写信倾吐积郁与衷痛,而且全书用书信体写成,自然无法描绘重大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只能诗意地描写人物细腻的感情与心理活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本书是一部心理小说而不是社会抗议小说,这也说明80年氏妇女小说的"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不同之处.作者在致《紫色》中文译者杨仁敬教授的信中还谈到本书的两个特点:一是关于书名,书中西丽曾对莎格说:"如果你踏着紫色走在田野里而对它视而不见,上帝准会大发脾气."换句话说,宇宙的造物主创造了这么多美丽而神秘的景物,如果我们不屑一顾,至少对造物主是极大的遗憾,也是不公正的.西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就象紫、蓝、黄、红颜色一样,显得那么平凡而独特,二是书中X先生没有姓,既是由于西丽在信中隐去了他的身份,也是由于他根本没有替别人做过好事.只有为别人做过好事的人才有权得到自己的名字.
(施咸荣)
威廉・肯尼迪斑鸠菊(1983)
作者简介威廉・肯尼迪(1928),是80年代崛起的著名美国小说家,1928年1月16日生于纽约州的奥尔巴尼市一个小康的天主教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爱尔兰移民.他1949年毕业于锡耶纳学院,获学士学位,1950年至1952年参军,复员后在奥尔巴尼市当记者,1963年以后当专业作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1974年以后在大学执教至今.肯尼迪很早就从事写作,但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想说出心里想说的话.他年轻时候写过一部小说《夭使与麻雀》,修改了三四遍,投过二三次稿,始终未能出版,后来就把这部作品的材料分散到以后写的各部作品里,《斑鸠菊》主人公弗朗西斯・费兰的雏形也见于这部未出版的处女作.1969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油墨车》,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报馆里由一个堂・吉诃德式人物发动的一次罢工,自称他的这部小说受卡夫卡、布莱希特、拉伯雷和超现实主义画家如马格丽特的影响,植根于表现主义,描绘梦幻世界,嗣后出版的《怪腿戴厄蒙》(1975)描写当地黑社会里绰号"怪腿"的流氓头子杰克・戴厄蒙的一生:《比利・费兰的最大一次赌博》(1979)主要描写发生在奥尔巴尼市的一次绑架案,当地的政治首脑兼黑社会头子的儿子被绑架,在黑社会里鬼混靠赌博为生的比利・费兰(他是《斑鸠菊》主人公弗朗西斯・费兰的儿子)受人之托从中斡旋,比利不伯得罪黑社会头头,也不肯昧着良心出卖朋友,这就成为比利主平的最大一次赌博.上述两部小说加上《斑鸠菊》,构成描写奥尔巴尼市的富于地方色彩的三部曲,获1976年诺贝尔奖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认为"它们将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内容概要1938年秋天,纽约州奥尔巴尼市郊的一个天主教墓地里出现了两个打零工的流浪汉,一个名叫弗朗西斯・费兰,另一个叫鲁迪,是弗朗西斯的朋友,患胃癌将死,随费兰前来打零工挣点酒钱.费朗西斯的父亲在坟墓里点燃了烟斗,从他那块葬身之地望出去,想瞥一眼离家22年的儿子自那次火车事故后变了多少,他自己是在事故中被火车撞死的.旁边的小坟里埋葬着弗朗西斯的小儿子杰拉德,他出生才13天,便在他父亲换尿布的手中滑出来跌在地上摔死了.弗朗西斯也因内疚而离家出走,当了流浪汉,22年后头一次回到家乡.这时泪水涌出了他的双目,他仿佛又听见、看见并感觉到那天的每一个细节.但杰拉德从坟墓里向他表示心意,要他采取行动以赎抛弃家庭之罪.干完活,两个流浪汉乘公共汽车进城,看到22年前的街道已改了样,有轨电车已被公共汽车所代替.弗朗西斯记起1901年电车工人大罢工那年,他正在车库里当电车修理工,因公司老板雇用工贼勾结警察当局镇压罢工,他一怒之下,运用他业余棒球运动员训练有素的投球技术,投出一块与棒球重量相等的石块,打中一个名叫哈罗德・艾伦的工贼的脑门.这是他第一次杀人,后来为了逃避警方追捕,他外出流浪了好几年.在公共汽车上,弗朗西斯仿佛见到了工贼艾伦与偷马贼阿尔多的幽灵并与他们握手交谈.随后他们下了车,进入了10月最后一个傍晚6点钟寒气逼人的黑暗里.在一座圣赎会教堂旁边的空地上,他们见到一个垂死的人躺在那里,近还一瞧,原来是他们相识的一个流浪女桑德拉,已喝得烂醉如泥,因此不准进教堂.弗朗西斯与鲁迪进了教堂,牧师正在向40来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讲道,这些听众都衣着破烂,疲惫不堪,在踏上漫漫长路之前到教会乞讨一顿热饭.弗朗西斯端了杯热汤,拉着鲁迪到空地上找桑德拉,喂了她几口汤,搀扶她
坐到教堂墙边,好多少避些凤.然后他俩回到教堂,去享受教会施舍的这顿热饭.弗朗西斯坐到唯一的一位女士旁边,她名叫海伦,是一个到处流浪的女瘪三,也是弗朗西斯姘居多年的情妇.她出身于书香久久电子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唱歌和弹钢琴.后来疼爱她的祖母逝世,她父亲因欠债投河自尽,她母亲溺爱儿子,为了培养儿子而侵占了她份内的遗产,终于迫使她忿然离家出走,在一家琴行当钢琴师,同时在电台及歌剧院演唱.她与琴行老板同居8年,终于被遗弃,她离开琴行到处流浪,借酒浇愁,差点儿自杀.后来遇到弗朗西斯,两人是同乡,又同病相怜,于是成了情侣.海伦曾千方百计让弗朗西斯戒酒,找工作做,恢复过正常人的生活,怎奈天不从人愿,工厂经常倒闭,把失业后的弗朗西斯一次又一次地送回流浪大军.现在海伦腹内长着大瘤子,已病入膏盲,却瞒着弗朗西斯,还悄然离开了他.现在两人在教堂里重逢,但晚上竟无一个可以让他们栖身之处.他们先到一家小酒店喝啤酒,海伦还当众唱了二支歌,然后他们从酒店出来,去找一个名叫杰克的老朋友家借宿,谁知遭到拒绝,后来弗朗西斯把海伦安顿在一辆废弃的破旧汽车里,这辆汽车原是流浪汉的家,他睡在前座,另一个流浪汉睡在后座.弗朗西斯明知芬尼会跟海伦偷情,但他宁肯当王八也不愿海伦象桑德拉那样冻死在露天.海伦在芬尼汽车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起来,用藏在胸罩里的12元钱到一家过去与弗朗西斯常住的小客栈里租下一个房间,重温着自己不幸的一生,脑海里回响着贝多芬的乐曲,安然与世长辞了.弗朗西斯自己在一个四面透风的破马厩里胡乱过了一夜,第二天去找一个收购破烂儿的汉子罗斯坎姆当临时工,他们赶着一辆破烂的马车穿街过巷,引起弗朗西斯时往事的种种回忆.最使他难忘的是他旧时的邻居多赫蒂太太卡特琳娜.弗朗西斯那时才17岁,在多赫蒂家帮工,一天下午看见卡特琳娜赤身裸体出来准备套马进城,认为她疯了,就以一块修窗户用的帆布把她裹住,抱入屋内,其实这只是卡特琳娜勾引他的一个圈套,不久他俩就打得火热,直到一场大火把卡特琳娜烧死.马车到了离弗朗西斯自己的家不远处,弗朗西斯提前下工,用当天挣来的工钱买了一只12磅重的火鸡,一经去敲他离开了22年的家门.全家人又团聚了.妻子安妮毫不抱怨地欢迎他.儿子比利早已对他谅解,10岁的孙儿丹尼尔对这个从未见过面但会打棒球的爷爷很有好感,只有女儿佩格不肯原谅父亲居然抛弃家庭离开他们22年,不尽一点做父亲的责任.后来,弗朗西斯把他刚从箱底翻出来的一封旧信念给大家听,这时11岁的女儿佩格写给爸爸的第一封信,信中充满爱意.这封信弗朗西斯保存多年,也是他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封信.佩格忽然哭了,走到父亲身边坐下,把左手放到他的右手上,父女俩终于和解了.但强烈的内疚谴责着弗朗西斯,使他无法在家中留下.他去找海伦,又到窝棚区去找他的穷哥儿们,正好遇到警察来扫荡,他为了救朋友打死一个警察,把受重伤的鲁迪送进医院,自己再次走上逃亡和流浪的道路.
作品鉴赏本书又译作《流浪汉》或《铁草》篇幅不大,只十几万字,写成后甚至无法出版,先后被退稿13次,最后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大力推荐,才为出版商所接受.谁知书一出版,立即受到评论界与读书界以普遍赞誉,获1984年的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界奖,翌年又获有"美国诺贝尔文学桨"之称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奖金,五年内可得兔税奖金26万4千美元.《斑鸠菊》全书共分7章,每章又分成若干小节,全书除第5章描写海伦之死外,都是写主人公弗朗西斯离家22年后回到故乡奥尔巴尼市后几天中
的活动,多半是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心理活动.全书没有主要故事线索和情节,人物也只是一些社会渣滓(所谓的"反英雄"),但作者杰出地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集中而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清醒的、半清醒的、梦幻的),想象丰富,结构严谨,文笔洗练而富于诗意.主人公弗朗西斯原是个修理电车的技工,还是全市数一数二的打棒球好手,但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先是打死一名工贼,为了逃避警方的追捕而离家出走,后来是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而再次出走,浪迹天涯22年,酗酒、打架、杀人、搞女人,但心底深处天良未泯,始终在追求和维护人性的完整.全书写的只是一个小人物与命运搏斗失败后维护个人尊严的内疚心理,这在当代美国文学中原不足奇.使本书成名的,主要应归功于它的艺术成就,也就是作者自称的"实验现实主义".作者说:"在我的第四部小说《斑鸠菊》里死人居住在这个世界里,其重要性不亚于活人.我深信在严肃小说里描写的主体是真实的世界和它的问题.我非常钦佩某些象卡夫卡和塞缪尔・贝克特这样的荒诞派作家.不过对于这些作家.谁也不会怀疑真实世界是他们荒诞想象的基础."所谓"死人居住在这个世界里,其重要性不亚于活人",这种笔法见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表现主义戏剧,也是今天最时髦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一.作者说,"我并不是个遵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传统的实验作家..对我自己来说,我的创作风格在形式上只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我图在每部小说里有所创新;二是我试图打破现实主义的框框."作者试图在现实主义中打破框框搞实验,这种实验就是采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的多种技巧,去丰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上则是以真实世界为基础,去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这样,作者所谓的"实验现实主义",真实就是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尤其是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作者又说,他的艺术是通过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来谈论世界,这世界是他一再强调的所谓"真实的世".他认为一个作家不能老是重复着一种手法,作家要在作品中揭露和谴责社会黑暗面比较容易,困难的是要表现出个人怎样能在黑暗的社会中生存下去,而且还要挖掘出潜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他在本书中就企图做到这一点.在生活中,现实与想象总是混杂在一起的,因此他要在小说中描绘与反映混杂在一起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为了生动地再现这两个肚界,他什么手法都用:黑色幽默,意识流,古老的抒情笔法,鬼魂的出现.他说利用鬼魂出现以表现主人公的过去并不是一种新手法,不少新老作家如狄更斯、马尔克斯等都用过,他只是利用这一手法来表现人物更深一层的意识,为的是加强而不是削弱作品的现实主义.在思想内容上,本书也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作者认为流浪汉没有财产们社会地位,常常露宿在野草丛中,有时不得不杀人以求生存,选择这种人作为小说主人公最能说明当代人的处境与地位,而且还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灵魂的丰富住与复杂性,因为流浪汉行踪不定,见多识广,内心世界比常人更丰富、更复杂,通过流浪汉的典型来探索人性的奥秘也就更有意义.索尔・贝娄对弗朗西斯作了这样的评价:"弗朗西斯是个传统的战士,一个难逃宿命的人物,一个冰岛或爱尔兰史诗里的典型.杀人是他的命运,他还杀死了美国风格,他的系人技巧是从戏剧里学来的;先扔出一块棒球般大小的岩石,后来又在胡佛维尔用击球棒杀人,他自认为是个有罪的人."
(施咸荣)
马克・斯特兰马克・斯特兰诗选
作者简介马克・斯特兰(1834―),1034年4月11日出生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桑默塞德一对美国夫妇家庭.在安蒂奥克学院取得文学学士学位之后,在耶鲁大学取得美术学学士学位,1962年在衣阿华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965年,曾作为富布赖特基金讲师到里约热内卢巴西大学讲课.之后,在美国至少已经任教15所重要高等院校,其中包括衣阿华、哥伦比亚、耶鲁、布鲁克林、普林斯顿、威斯理和哈佛等著名大学.目前是犹他大学的英语教授.他的诗作,曾获得多种奖,包括爱伦・坡奖,全国艺术文学协会奖.1981年,马克・斯特兰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除了写诗,斯特兰还是4种外国语的诗歌翻译家,他说,翻译,"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因为我发现,那是一种有益的训练."他的诗,往往充满梦魔般的恐怖和怪诞景象,有些诗,则表现出一种情神分裂扣自我异化的心理状态,逻辑的线素常隐不现,有些象是正常意识完全松弛状态下的产物,有很强的自发色彩,然而,却是深思熟虑精心结构的成品.和极端的超现实主义派不同,他并不排斥理性,而是依凭理性的控制处理非理性题村,让无意识状态呈现为意识驾驭下的形态.他已出版的诗集计有:《睡觉时睁一只眼》(1964),《运动的理由》(1968),《黑暗》(1970),《萨金特维尔笔记》(1973),《我们生活的故事》(1973),《夜深时刻》(1978),《献给父亲的挽歌》(1973),《斯特兰诗选》(1980),以及译诗集多种.
内容概要吃诗
墨水从我的嘴角流下来./没有一种欢决能象我的欢快./我在吃诗.
图书管理员不相信她自己所见./她眼色悲哀,/来回走动,双手插进衣袋./那些诗失去踪影./光线已经晦暗./几只狗正从地下室楼梯爬上来.
他们的眼球滚动,/金黄色的腿象燃烧的毛刷./那可怜的管理员开始跺着双脚流眼泪.
她不能理解./当我双膝下跪,舔她的手,/她尖声喊了起来.我已是一个新人./我向她咆哮、吠叫,/我在书卷气弥漫的昏暗中欢蹦乱跳.
门门又在你面前,凄厉的尖叫声/开始,发疯的嗓音在说这儿这儿./舒适的神话死去,她躯体的卧榻/化为灰尘.云雾进你的眼底.
这是秋季.人们从喷气客机上跳下来,/他们的亲人跳到空中要加入他们的行列,/这就是凄厉叫声之所为.谁/也不想离去,谁也不想留在后边.
门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话./你的呼吸微浅,隔着玻璃,/你往窗外注视.医生系上屠夫的围裙,/手执刀柄.你,同意.你回想起你最初来到时的情景./你向一座旁屋奔跑,空中飘着枫叶./你奔跑,象你总以为你能的那样奔跑./你手在门上.这正是你当初进来处.
婚姻
风从相反的两极/缓缓吹来.
她在空中旋转,/他在云中迈步.
她自行准备就绪,/抖散开头发.
给眼睛化好妆,/微笑.
阳光照暖她的牙齿,/她用舌尖把牙舔湿.
他掸去衣服上时灰尘,/抻了抻领带.
他吸了一口烟./不久他们将会台.
风把他们带近,/他们招手.
近了,近了,/他们拥抱.
她铺好了床,/他脱去裤子.
他们结婚,/有了孩子.
风又把他们带走,/朝着不同的方向.
风的力量真强,他一边想/一边抻了抻领带.
我喜欢这样的风.她一边说/一边穿上衣服.
风在开放花朵./风,他们一切.
保持事物完整
在田野里,/我是那失去的田野./事情/总是这样,/无论我在何处,/我就是那/缺失的事物.
我走动,/我分开空气,/总有空气/流过去填满/我先前所在/的空间.
我们都有/行动的理由,/我行动是为/保持事物完整.
可怕的事已经发生
亲人们探过身来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用舌尖舔湿润他们的嘴唇,我能感觉出/他们在催促我继续.我把婴儿举到半空/成堆的碎玻璃瓶在阳光下晶亮闪烁.
一支小乐队演奏着老式进行曲./我母亲的一只脚,打着拍子./我父亲在亲吻着一个向另一个人不断/挥手的女人.那里有几棵棕榈树.
小山上点染着橙红色火焰般的斑点,/大块云团在背后翻滚."接着干,孩子"/我听到有人说,"接着干下去."/我不住地想着是不是要下雨.
天空阴沉下来.有了雷声,/"折断他的腿",我的一个姨妈对我说./"再给他一个吻."怎么吩咐我怎么做./那些树被热带的寒风刮弯了腰.
那婴儿并不喊叫,但我记得他叹气,/当我伸手进去拽出他小小的两侧肺叶,/抛到空中喂苍蝇.亲人们一阵欢呼,/大约就在我表示屈服的时候.
如今,我接电话,他的嘴对着话筒,/我睡觉,他的头发在枕头上围裹着一张/熟悉时面孔.无论我前往何处,我总发现/他的脚.他是我生命的剩余物.
作品鉴赏马克・斯特兰的诗歌写作技巧,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如实报道的技巧,事实罗列,述而不评,看上去很象是对于表面现象的简单描绘;而和其他采用类似手法的诗人不同之处,是他并不仅仅报道他从外部物质世界所感受到的事实印象,实际形象,而他尤其关心再现或塑造梦境或无意识状态下的情景、轮廓及其戏剧性组合,也就是荣格所谓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象征.即使是涉及现实生活的图景,在斯特兰笔下,也总是笼罩着一种如梦似幻的气氛.但是他的诗,也不同于以无意识为意象源泉的超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许多诗篇中充满了反讽.在斯特兰一首待所呈现的某种戏剧性情景中,叙述者似乎总要赋予报道以某种非常自觉的意识信息,以规范情节或动作的发展和意象对情绪的影响,从而限制潜意识的泛滥,偶尔带有某种幽默的锋芒.因而他的许多诗,反映出一种有控制力的敏感,有人称之为"反讽超现实主义".斯特兰所独有的另一特点是,他的诗歌叙述的个性,恰恰是由于竭力抹煞其个性一切表面特征而形成时.这类诗篇向我们提示的,不是一种直接显现的个性,而是一种不出现或不出场的个性,也就是"无论我在何处/我都是那缺失的事物"所提示的个性.斯特兰认为,面对这样一种不出场或缺失,才有可能看到"到处都是希望之光".《吃诗》,似梦境,也似
幻觉.诗人通过一组荒诞意象的呈现,暗示了一种只有写诗人或读诗人达到全身心投入时才能体会而不为其他人所理解的欢快,和对于这种欢快的嘲讽,一种满足和喜悦的自嘲,当读者被一步步引入这首诗的戏剧性规定情景而进入角色时,会达到一种物我再忘和物我一体时境界,终于会象"狗"也象"我"一样,"在书卷气..漫的昏暗中欢蹦乱跳",而不禁莞尔发笑.《门》,有着更象报道的叙述,然而报道这里的却是真与幻的结合.与手术台和飞机场相关的意象,鲜明而真切,象记叙,也象隐喻.处于核心位置的意象是门时意象:这是来与去的进出口,生与死的接合部.而人深思的是:谁也不愿离去,谁也不愿留在后边.《婚姻》,不动声色的过程描述,通过一个象征性的"风",解释了现代生活中的婚姻现象.合也自然,离也自然.在生命的延续之处,合有合的欢乐,离有离的喜悦.风,是什么?一个开放的问题,尽可以由人们作出现实主义的或是超现实主义的回答,肯定或者否定.《可怕的事已经发生》,写的是幼年与成年共居一身,怪诞,却又真实,意识深处的真实.怪诞,由于真实而更深刻有力.正常人也难免有神经失常的或长或短瞬间:今日之我,深悔昨日,或是,昨日之我,厌恶今日.然而,在一同死亡之前,只能共存.而这幼年和成年,还可看作原型我与异化我的共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异化的过程,在"热带的寒风"下完成.怪诞,而不荒唐,离奇,却与普遍真实或深层真实相通,正是这类待吸引而不是排斥读者的魅力所在.这首诗,堪称斯特兰的杰出代表作.
(江枫)
西尔维雅・普拉斯普拉斯诗选
作者简介西尔维雅・普拉斯(1932―1963)女诗人.1932年10月2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斯顿,父亲奥托,来自波兰的日耳曼人,曾在波斯顿大学讲授生物学和德语,却是幼小西尔维雅心灵中留下心灵创伤的家庭暴君,母亲曾是他父亲的德语学生.普拉斯8岁时,父亲病死,从此家境窘困,靠她母亲独自挣扎着养育女儿和儿子.中学毕业后,在一笔奖学金的资助下,人史密斯学院,却由于对恐怖和死亡的畏惧心理和落入陷阶的孤立感发展到神经失常而一度辍学就医,但是,1955年仍以最优成绩获取得学士学位,并又获得一笔研究生奖学金而前往英国剑桥进修,1957年获硕士学位.1956年在剑桥与目前最负盛名的英国诗人特德・休斯相识,并于同年结婚,生有一子一女,1963年离婚,不久,普拉斯在写出为数不少的诗篇后,2月11日自杀于伦敦.普拉斯童年时就显得聪颖过人,17岁,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和第一个短篇小说.正从学院派转向"自白"的罗伯特・罗厄尔在波斯顿大学开的诗歌课,曾对普拉斯深有影响,她的敏感异平常人,表现能力也与之相称.恐怖和死亡始终占据她笔下的中心位置,其成果似乎是一种神圣的尖厉呼叫和壮丽的痛苦描绘.有人称她的诗歌是自白派诗歌的最佳典范,尽管也有人认为不过是有史以来写得最长的自杀笔记.但是,她也有比较欢快轻松的篇章,即使是那些沉重题材的作品中也不乏幽默――黑色幽默.――普拉斯生前出版的著作,有诗集《巨型雕像》(1960),署名维多利亚・卢卡斯的自传性小说《钟形坛子》(1963),死后出版的诗集有《爱丽儿》(1965),《横渡》(1971)和《冬树》(1971).她无疑是一个神经异常、天才异常的罕见女诗人,她的早逝是美国诗歌的重大损失,她数量有限的作品受到了极高的推崇.
内容概要晨曲
是爱,使你走得象一只胖胖的金表./助产士拍拍你的脚心,你单调的啼哭,/便在天地方物间占有一个位置.
我们应声赞美你的到来,一座新的雕像./在通风的博物馆,你的赤裸使我们的安全/蒙上阴影,我们茫然站在四周,象围屏.我成为你的母亲,也无非就象/一片云分泌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在风的指掌间逐间失去形影.
整个夜晚,你飞蛾似的呼吸/在暗红色玫瑰之间扑动,我醒来谛听:/远方的大海在我的耳中起伏汹涌.
一声啼哭,我翻身下床,笨重如牛,/披一身维多利亚式睡衣又华丽有如花朵./你的嘴张大了,象小猫的嘴.四方窗口漂白、吞没它暗淡的星星.此刻的你/试唱起你那一小把曲调;/一个个明净的元音象气球升起.
拉札勒斯女士
我又完成一次,/每十年总有一年/我会设法上演――一出奇迹活剧,我的皮肤/明亮,象纳粹的灯罩,/我的右脚一块镇纸,我的面孔平淡无奇,犹太/亚麻细布.
请揭开头巾,/哦,我的敌人./我是否使你吃惊?――这鼻子,这眼窝,这副牙齿?/酸臭的气味/不出一天就会消失.
不久,墓穴吞食的肉/不久就会熟悉/我的身躯,而我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妇女./我只有三十岁./象猫,我也有九次可死.
这是第三次./每十年要消灭一次的/是怎样一个废物.怎样一个百万纤
丝,/嚼着花生米的一群/挤进来看他们把包裹着我的一切撕剥干净――/一场
大脱衣舞./女士们,先生们.
这些是我的双手,/我的双膝./我也许皮包骨.
没有关系,依旧,是那同一个妇女.第一次发生时我十岁,/那是意外事故.
第二次,我本想/坚持到底,一去不回./我摇幌着闭紧象一枚海贝./他们只得叫了又叫,/从我身上取出蠕虫如取粘腻的珍珠.
死/也象其他一切事情,是一门艺术./我干得出类拔萃.我干得使人觉得难以置信./我干得使人觉得真实无疑./我猜你们会说我有一种号召力.
在密室里干是够容易的./干完了放在原地是够容易的./富有戏剧效果的是光天化同之下返回/同一个地点,同一副面孔,同一声/残酷而又似觉得有趣的呼喊:
"奇迹!"/这呼喊声吓我一跳./一阵兴奋由于目睹我的创口,一阵兴奋/由于我的心――/确实跳动.一缕头发,一件我的衣服,/行了,行了,医师先生./行了,敌人先生.
我是你们的作品,/我是你们的贵重物,/一声啸叫就会熔化的纯金婴儿./我转动,我燃烧./别以为我低估了你们的伟大关怀.

当前:第27/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