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4/34页


中上健次岬(1975)
作者简介中上健次(1946―)日本战后透明派作家.生于和歌山县新宫市春日盯.新宫市立千穗小学及绿丘中学毕业后,"考人县立新富高等学校,开始接触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并受其影响.他高校毕业后来到东京,成了《文艺首都》杂志的同人,开始发表作品.1969年8月发表成名作《最初的事件》,开始步人文坛.他来东京后作过汽车工厂的临时工和羽田机场的行李搬运工,这些体力劳动,在他的小说中均有所反映.1975年在《文学界》10月号上发表中篇小说《岬》,获芥川文学奖.这一时期,他同村上龙、高桥三千纲、三田诚宏、池田满寿夫等年轻作家一起形成透明派文学,以对性问题为大胆放纵描绘,作为这一流派的一种新倾向.村上龙于1976年发表了中篇个说《近平无限透明的蓝色》,所说的透明派文学,也就是由此得名的.中上健次干1977年由河出书房新社出版了《桔木滩》,1983年由新潮让出版了《无垠的土地,至上的时间》,都是《岬》同一题材的作品.
作品概要秋幸的母亲有过三个丈夫.第一个丈夫死去的时候,留下了一男一女,这就是秋幸的同母异父哥哥和姐姐美惠.母亲的第二个丈夫是个赌徒,同母亲结婚为时侯身边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同母亲结婚后生下秋幸.哥哥和美惠都恨母亲,认为她抛弃了他俩.哥哥终于在24岁那年在庭院里的一棵树上自缢身亡,以示对母亲的抗议,这一天正是三月三日女儿节,哥哥的自杀也表示了对女人的诅咒.秋幸的生父赌徒生活放荡,现在又有外遇,他已使两个女人怀了孕,并因其它违法行径被判刑入狱.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到监狱里同他离了婚.十二年后,秋幸也到了24岁,熟人们都说秋幸生得很象他死去的哥哥,但秋幸却痛感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是生父睹徒的血.他时刻都觉得似乎生父和死去的哥哥正在窥伺着自己的行动.生父出狱后用更加恶毒的手段骗人,结果他发了财.美惠的丈夫主持一项土木建筑承包工程,秋幸在他那里作工.一镐刨下去了.土没镐头.用力撬起了.土地翻卷着.放下镐,绰起了锹.铲起土来,扬得远远的.出了一身汗.带着咸味儿.每当刨上出了汗时,连喘气都感到有力量,身体也格外舒服.刨土我已形成节律,一呼一吸,一刨一举.我特别喜欢刨土.面前是一片未经开辟的山地,杂木丛生,枝摇叶动.挥镐.铲土.臂上的肌肉隆起了,腹部的肌肉隆起了,这才是男子汉.土地纯洁,整天以上地为对象自己也单纯起来,24岁的性冲动和强烈的血缘意识都在刨上的工作中消失.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打破了秋幸的平静.美惠姐夫的哥哥古市被姐夫的妹婿安雄杀死了.这事让秋幸回忆起过去,哥哥也曾绰着板斧,喊着要杀死母亲和秋幸.不同的是哥哥未能象安雄一样系人,而是自杀了.母亲第一个丈夫的忌日又到了,母亲在自己的家里祭祈亡灵,姐姐美惠和秋幸都来了,这一天,姐姐美惠精神错乱了,她砸了佛坛,一会儿喊着:"妈妈,妈妈."一会儿大叫:"你是鬼!"她陷入了对母亲既爱又恨的矛盾之中.姐姐美惠的精神病发作,刺激了秋幸,他回忆起十二年前,那次去海角野游,姐姐曾自杀未遂.今天,秋幸落人了血缘关系的迷网,他终于抑制不住自己,一种向血缘关系复仇的强烈感情爆发了.他听说生父赌徒和他的外室生的一个女儿在一个新住宅区作妓女,他便向那里走去.当夜,在那个妓女家里过夜.其实那个妓女并非是秋幸的同父异母妹妹,而秋幸却以为是他的妹妹.秋幸要用近亲相奸的手段,向血缘关系复仇,向他的主父赌徒复仇,给他们造成精神痛苦.秋圭认为自己是个
受凌辱的人,首先是生父赌徒凌辱了他,并且母亲、哥哥、美惠都凌辱了他.这都是由于血缘关系而造成的.要切断血缘关系,哥哥用自杀的手段没有完成,姐姐自杀未遂,又患了精冲病,结果也未完成,是自己用近亲相奸的手段完成了.但是,近亲相奸完成后,他又发生了动摇.他用利器刺破皮肤,伤口流出鲜血,他似乎感到自己完全是个虚伪的人.他用嘴吮了鲜血,又厌恶地吐出来.体内流着有血缘关系的血,向血缘关系复仇不能不带有自我惩罚的味道.想到这里,向血缘关系复仇和自虐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弄得他头晕脑胀.他奔向海角,心中喊道:"大海,你裂开吧!"愿大海把他和海角一起吞没.
作品鉴赏《岬》以青少年的反叛行为为主线展开情节,主人公秋幸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中,有种被歧视受压抑的感受.本身无任何过错,这完全是由于父母造成的.他的愤感心绪无法发泄.亲近土地,又不能永远不离开上地.原始的体力劳动能驱除那些思绪,但也只有在那挥汗如雨的瞬间.哥哥和姐姐美惠是秋幸同类型人物.他感受的一切,哥哥和美惠都感受到了,在行动上二人可说都是秋幸行动的先驱,一个自杀,一个发疯,这种行动把秋幸推上了一条向血缘关系复仇的道路.秋幸的复仇和自虐结合在一起,小说以虚无主义收尾.然而在中上健次的后来的作品《枯木滩》和《无垠的土地,至上的时间》中又有所发展,主人公的行动目标是同生父赌徒对立.联系起来看,《岬》这部小说的主题仍然是青少年的自我确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要打破父母以及社会世俗的约束,小说在哲理上,一方面鼓动个人的主体性,要人们用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这种打破社会世俗道德、制度的行动,又不能不在承认既存的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例如主人公秋幸的自虐行为是在承认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而产主的.透明派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大胆放纵的性描写,性享受、性实验的官能感受是这一流派所致力描述的.《岬》则把这一描述同主人公的粗暴复仇心理结合在一起了.秋幸是对妓女肆虐.在去妓女住处的路上,秋幸感到高做,要干一件残酷的事情,向这些家伙复仇.不,要把这仇恨发泄在她的身体上.粗野的近亲相奸描写,则是小说的糟粕.小说的语言颇具特色.主人公刨上的劳动场面描述均用短句子:"一镐刨下去了.土没镐头.用力撬起了.土地翻卷着."表现了男子汉的粗旷气质.
(晓申)
五木宽之青春之门――(筑丰篇)(1970)
作者简介五木宽之(1932一),原名松延宽之,(1970)出生于日本的福冈县.出生后不久,便随做枚师的父母渡海到朝鲜.童年和少年时代,他是在朝鲜度过的.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五木宽之回到日本九州,那一年他15岁.五木宽之从小就喜爱阅读文学作品,尤其喜欢果戈理等人的作品.1952年,他入学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俄文科.那时,他大量阅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等俄苏作家的名著,受俄苏文学的影响极深.在上学期间,他的生活很艰难,常常因付不起房租而在神社过夜,因此一直半工半读.他当过裁纸工、服务生,甚至还曾卖过血.但是,经济仍困难,不得不中途退学.1957年至1964年,他做过三流报纸《交通日报》的总编辑、广告杂志编辑,还为唱片公司的歌曲作过词.1965年,他辞掉所有工作,到苏联、北欧等地旅行,回国后,开始执笔创作.1966年,他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再见吧,莫斯科的流氓》,获得第六届现代新人奖.从此,创作激情有如泉涌,连续发表长短篇小说和随笔24篇.1967年,他创作的《看,那灰色的马》,获第五十六届直木文学奖.到了1972年,他写作不到七年的时间,就在文艺春秋出版社出版了24卷《五木宽之作品集》.他还被聘为直木文学奖的评委.新出版的日本文学史将其列为当代大众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尤受许多中老年妇女喜爱.其主要作品有《青年奔向荒原》(1967)、《朱鹭墓》(1969―1971)等.
内容概要在日本九州有一座山,叫香春岳,伊吹信介从几时起,就喜欢眺望这座山.信介没见过母亲,他出生的第二年,生母死了.他觉得继母多枝强于亲生母亲.这一带男子粗旷傈悍,被称作"河魂气质".女人也崇尚勇敢和力量,多枝正是这样的女人.信介的父亲重藏是矿山的年轻头领,因与暴力组织头目?U龙五郎争夺多枝,而结了仇,经常聚众斗殴.重藏曾彼尤五郎用刀砍得象块破布,可他也把龙五郎胳膊扛折.在这豪爽的矿工中,伊吹信介渐渐长大,他记得父亲背后皮肤上刺了一个大蜘蛛,入称"上爬的蜘蛛".信介每晚睡觉,要紧搂多枝.一夜,他佯装睡着,听见了父亲与多枝的亲热..那一夜,他永生不会忘记.5岁那年,父亲死了.那时,父亲一伙人正准备与龙五郎一伙人打群架,可他听说龙五郎手下的矿工被水堵到了矿井里就对龙五郎说:"打架的事以后再说."然后,带着作药,潜入矿井把矿工们救上来了,重藏却死了.这之前,他曾让龙五郎关照多枝和信介.宪兵来抓人时,龙五郎逃往了中国东北.信介的邻里中,有个叫牧织江的小女孩,与信介要好.信介与织江玩时,出于对女孩的身体好奇,而把一颗悼了的牙塞入织江体内.信介于了这事很害伯,逃上可怕的秆石山,在山上他极度恐怖,而这时多枝寻到了他.矿上有许多朝鲜人.一次,信介和同学欺侮一个朝鲜少年而挨了多枝的打,于是,信介去找朝鲜少年单独较量.在朝鲜人的村里,他见到了金朱烈,这个朝鲜青年,曾是当年重藏以命救出的矿工之一.从此,金朱烈常到多枝家,不久,战亭告急,金朱烈被征了兵上了前线.日本战败了,金朱烈回来,他成了共产主义者.与此同时,龙五郎也从中国东北归来了.信介上了初中,认识了早竹老师.这时,多枝身体不好了,金朱烈鄙视地赖头子龙五郎,龙五郎也讨厌金朱烈的共产主义宣传.一天,信介想退学,去找龙五郎要活干,路上与小流氓打架,便向龙五郎借枪要报仇.龙五郎则对信介讲了许多当地赖的道理.那天龙五郎骑摩托车送信
介回家,信介被摔伤了,然而,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他竟成熟起来.有人被杀了,金朱烈受到怀疑而遭逮捕.龙五郎尽了很大力量,却无法救出金朱烈.信介退了学,到龙五郎处干活,尤五郎送他一辆摩托车,并让手下人长太教信介学开车.多枝病清越来越重.信介在搞组学会了手淫,他感到可怕,回到母校告诉了早竹老师,早竹却说这没什么,男孩子都要经历这个时期.不久,信介复学转入别校,在这里结识了美丽而又开放的梓旗江老师,他被梓老师的女人气息迷住了.可他发现,梓老师与一个他讨厌的男老师干那种事.信介要上高中时,梓老师辞了工作要去东京,临别告诉信介,等你上了大学,我们就可象成年男女般交往了.龙五郎被据说门映会的人打伤,长太报仇,被擒.龙五郎的叔叔领信介去救,信介看到了龙五郎的叔叔那种勇敢机智的精神,这就是信介父辈的当年那种精神呵!信介又去找了一次织江,织江已当上了酒吧女招待,她受尽了男人的侮辱,于是,出于同情,夜里信介对织江付出了男人的爱..梓老师给信介邮来了一块表,信介又怀念起样老师来.他很考了东京早稻田大学,本来,他没有根什么希望,却意外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然而,这时多枝的病更重了,处于危险之中,信介赶到医院看望多枝,他认为是因自己考上了大学母亲才遭殃的,于是心里祈涛着:如果有可能,取消自己的录取,换回多枝的健康.龙五郎也赶来了,情绪异常激动,他一辈子都在深爱着多枝.多枝到底去世了,信介却没感到特别哀痛,多枝为他辛劳一生,而信介并没哭天悲地,多枝的死在他心灵深处静静地沉伏着,现在,他无牵无挂子然一身了,父亲殁了,母亲谢世,在故乡筑丰,他没有一个亲人了.母亲逝后,信介对龙五郎表示,他要独自在东京闯荡,再不要龙五郎的接济了,而要自食其力地干.龙五郎却不同意,他说自己早已把信介看成了儿子,只要还有余力,就要照看信介.一天深夜,龙五郎睡熟了,信介轻手轻脚来到龙五郎身边,从龙五郎枕畔的骨灰罐里取出多枝的一些碎骨,用手帕包上,然后向沉睡中的龙五郎默默告别了.他戴上梓老师邮来的那块手表,不辞而别了.他已下了决心,从到东京那天起,就要自力更生地生活,哪伯多上几年学.他还不知自己将来会千什么,却要寻觅一个得以性命和血肉,以全部热情为之拼搏的事情.信介走了,他骑上龙五郎的摩托车,准备在市里卖掉它当作进京的盘缠.他穿过了拂晓前的街道,故乡的黎明如诗如画.他在几时独自去过的歼石山下停下车,回首四望,自言自语:"龙五郎先生、长太大哥、早竹老师、织江、金先生,你们都等着我,两年后我要回到这儿,我不知到那时,自己会是什么样的人."离开故乡前,他感慨无限,这埋葬着他的父亲,还有刚刚死去的多枝.这儿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土地,甚至没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然而,他顽固地感到,这里永远有一种难以断开的东西,将他和这片土地紧紧纽结在一起.在这里,他走过了童年和少年的路.而离开这里,他却要飞速接近一个人一生只能通过一次的门――青春之门.
作品鉴赏五木宽之在《青春之门》这部作品中,着重刻划的是人生,也就是主人公伊欠信介在九州筑丰的矿山里的成长经历.信介饱经生活的坎坷,以及情山欲海的磨难,度过了童年与少年的时光.在这片土地上,父辈们的勇猛顽强,侠义好战,还有继母以及几时女朋友的至诚至爱的人间温暖,对他的熏陶,这一切,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和独特的性格.信介有一一个受人尊重的父亲,绰号"上爬蜘蛛的阿重",他是矿山青年们的首领,曾赤手空拳身受二十多处刀伤,从暴力团伙头目搞龙五郎手中,夺走了饭店女招待
多枝.父亲在众人心目中是英雄,在信介心目中也是英雄,他渴望做父亲那样的人,然而他注定无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因为,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而伊吹信介,在更多的时候,是与体贴他、关怀他的多枝在一起.女人的那种温暖气息,时时感染着他.这使他无法变得象父亲一样果敢,却只能使他一方面内心世界很复杂,另一方面,对异性有一种神秘感和亲近感.尽管多枝在女性中算得上一个坚强的人,可她毕竟是女性,她对信介那强于生母的关怀,使信介不能成为具有"河魂气质"的男人.然而,信介身上毕竟流着父亲的血,因此,他既想成为堂堂的男儿,又有着一股女儿情.儿时他目睹了父亲与乡枝"亲密"行为,于是,他一生中,始终把多枝既看成是母亲,又看成是"女人",在少年时,他便产生了性的困惑.对信介生活产生影响的不仅是父亲和多枝,还有儿时的女友、温存可爱的枚织江.牧织江使他从小就体会到了男女在一起的那种愉快.此外,金朱烈,这个朝鲜人的出现,又使信介多少懂得了什么叫做民族压迫,同时,他也在金朱烈身上,看到了共产主义者的坚强性格.后来出现的搞龙五郎、早竹老师、粹老师,还有长太、春男以及矢部老人,无一不对信介的人生产生着影响.龙五郎做为地赖首领的多重性格,旱竹老师对信介进行的有关性知识的介绍,梓老师的活泼开放..这些,使少年信介?厢骞?激动过,也使他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当他再次与几时女友牧织江相见时,织江的变化,又使他痛恨起那些欺压弱女的恶男来,当他与织江同床共眠时,对织江的同情也就变成了深深的爱.也正是因为上逮之当人,从方方面面,对信介的成长起了影响.因比,当多枝死后,信介独自去东京上大学时,才对这块没有了一个亲人的故上,产生了恋恋不舍之情.他虽没成长为具有"河魂气质"的豪爽汉子,可是他注定会成为一个勇于面对生活、面对艰难的人.因为故乡哺育了他,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给予他的爱熏陶了他.这就使他十八岁以后的人生不会虚度.该篇小说是长篇系列小说《青春之门》的首卷,小说构架宏大,人物众多.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有着浓郁的诗情,清新的笔调和明快的语言.那对远贺川船工的赞诗般的描写,那对残阳下的矸石山的描绘,无一不对读者产生着深厚的感染力.五木宽之非常重视写作技巧,使得该篇小说宏而不散,长而不腻.他特别善于布置情节,努力写出与"纯文学"对抗的大众文学,他特别善于刻划人物.作品中的伊吹信介、伊吹重藏、多枝、龙五郎、金山朱烈、牧织江以及样老师,各个都描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信介对家乡、对亲人和朋友们的爱,重藏的豪侠仗义、龙五郎既讲义气又蛮横的地赖性格,无一不栩栩如生.在作品中,五木宽之还揭露了日本军阀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对饱受日本强盗欺压的朝鲜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五木宽之不回避对青少年性困惑的描写,而且即使在这方面用笔较多,也丝毫看不出下流淫秽的东西来.由于这些,使该作品保持了战后日本文学发行最高纪录――两千多万册.
(张仁斌)
森村诚一大城市(1975)
作者简介森村诚一(1933―),日本战后推理小说社会派作家.他1933年生于日本?斡裣?1953年,20岁的森村诚一进入青山学院,攻读英美文学科.1958年.年轻的森村诚一到一家大旅馆,当上了营业员,这工作他一干便是十多年.在都市大旅店这奇特的窗口,向社会张里,他看清了资本主义――这个怪物.这怪物既繁荣、光怪陆离,而弓一方面,则又阴森.恐怖,充满了绝望.于是,他认清了,这繁荣其实是虚假的繁荣.到处是阴谋,到处是狡诈与欺骗.由此,森村诚一便产主了剖忻资本主义这个怪物的念头.用什么去剖析?当然是用纸和笔.60年代末期,他开始了写作,并迅速走上文坛.做为资本主义繁荣与腐朽的见证人,他为资本主义的千疮百孔写了挽歌.不列20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50部长篇小说,100多个中短篇.他的主要作品有《高层的死角》,该篇获江户川乱步奖.《腐蚀的结构》,这篇小说获推理作家协会奖.他还写了中国读者较熟悉的《人的证明》等等.
《大城市》是他的长篇处女作,也是到如今为止,他作为非推理小说发表的唯一长篇.在他后来创作上的主题与风格,这里可找到源头.森村诚一还写过报告文学《恶魔的盛宴》,该文揭露了当年日本侵略军细菌部队残害中国人民的血腥暴行,引起全球轰动.推理小说在日本的文学圈子里是不入流的,但森村的作品却受到了广泛欢迎,因为,他是借用侦破题材,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了日本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腐烂现象.
内容概要昭和三十年(1956年)早春,日本飞弹山脉的白马岳不归山第二险峰的峰顶,挺立着三个登山的青年.他们是岩村元信,涉谷夏雄以及花冈进.他们是东京帝国大学山岳部的学员.眼下,他们站在冰峰之颠,望着苍茫的群山,在想些什么呢?"这是最后一次登山了.我们的学生主活到此结束."岩村说道.是呀,毕业后,岩村将去东京,花冈去大阪,涉谷则去名古屋.大学四年里,三个青年经常结伴登山,那时他们生死相依,今后分别,何时才能再与朋友还有群山为伴呢?从此,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在迎接他们.两个月后,三青革去了各自该去的地方.岩村到了东京干代田区的菱井电业公司,在那里,他与经理的女秘书相好,女秘书便把公司中人事方面的一些秘密告诉了他,于是他要瞧准机会在上爬,当个大人物.而涉谷,则在名古屋一家小公司任职,这就是星川电机研究所.尽管该公司刚诞生,没有象样产品,可经理尊重人才,他对涉谷的研制高精尖产品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而涉谷也对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不感兴趣,一心扑在研究工作中.这期间,花冈则在大贩举行了婚礼,新娘是花冈所在的协和电机公司经理花冈俊一郎的女儿.花冈俊一郎没有儿子,为了接续本家族的香火,才让花冈进入赘的.因为同姓花冈嘛,属于本家.涉谷悉心钻研,终于研制出了晶体管,经理星川见小伙子人品好,有前途,便促成了涉谷与自己的女儿星川春美的婚事.与其同时,岩村在追求着菱井公司经理的女儿盛川美奈子,希望以此向上攀登.涉谷结婚时,岩村、花冈都参加了婚礼,涉谷被老同学的情义深深感动了.然而,他哪里知道,他的两位好友各怀着鬼胎.花冈彼岳父召见去了,岳父认为,为了本公司的利益,必须把涉谷夏雄搞过来.而在菱井公司里,盛川经理也在对岩村说着同样的话.于是,花冈、岩村分别出动,想为本公司收买日本的"爱迪主"涉谷,但他们都遭到了拒绝.拉不来涉谷,花冈进本以为会挨岳父的骂,可是岳父竟对此表示谅解.岳父认为,拉不来
涉谷,那就消灭"星电研",把"星电研"吞并了,涉各自然而然也就会被吞并进来.于是,俊一郎依靠本公司打入"星电研"内部的间谍,偷换了涉谷研制出的微型袖珍彩电."星电研"在袖珍彩电首次公开试验的日子里,许多记者、专家赶到,想一睹涉谷的新成果.然而,接上电源后,人们大吃一惊,荧屏上显示的分明是黑白画面..试验失败了,"星电研"股票大量下跌.花冈趁机为本公司大批买进"星电研"的股票.于此同时,花冈发现,另有一伙人,也在买进"星电研"股票,这是些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呢?其实,那伙人正是岩村等.花冈进收买"星电研"终于获得成功,由此晋升为家电事业部的部长.在资本主义狂风吹打下,他变了,他已不是那种徘徊于冰山、岩石和风沙之间的浪漫青年了,他早已觉得在日的一切很可笑."星电研"全体员工都成了花冈俊一郎的"协电"成员,涉谷也是如此.岩村和菱电的盛川制定了一个阴谋,决不能让涉谷为"协电"研制出新产品来,他们要除掉涉谷.不久,涉谷携妻儿来到东京,岩村热情地邀请涉谷一家人登山.次日,他们爬上武甲山之后,岩村借口给涉谷一家人做饭,而自己下了山.当涉谷与太太儿子欣赏着山景的时候,山火从四面八方蔓延而来,火海包围了他们,涉谷盼着岩村来救他们,可岩村哪有踪影,..涉谷的太太和儿子遇难,他自己则因受刺激而引起高度精神错乱,成了痴呆人,日本的"爱迪生"就这般彼毁了.又过了不久,菱井公司总头目菱井证三郎接见了盛川,并告知盛川:"你的任务结束了,该休息了."这样,原本不过是"傀儡"的盛川,就被赶下了权力的宝座.做为盛川的爪牙岩村,下场更惨,被免除现有职务,去菱产商店当了个小职员,花冈进的岳父也在协电公司的股东会上,被解除了董事代表及董事的职务,花冈进自然而然波踢下了部长的宝座,安排个冰箱课代理课长的职务,岩村到菱产商店上班后,受到了股长、课长们的百般刁难,而这些人,过去岩村何时把他们放在眼里过?岩村觉得自己受尽了屈辱.花冈进到了冰箱课以后,也开始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了.他人虽活着,却和死了差不多.就在他被降职一年后,突然收到一封母校的来信,信中邀请他参加帝都大学山岳系创建四十周年的登山活动,随信还寄去了车票及必要的经费.花冈又找出了早已生锈的冰爪、马镫、铁锤、钢环、登山钉等登山用具,往日那站在高山顶峰眺望白云蓝天的动人情景再次浮现眼前.他乘车来到了自马岳群山下的信浓四谷,在这里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岩村.原来,岩村也收到了母校来信,这才匆匆赶到的.然而,奇怪的是,这里没有人迎接他们.于是,他们只好自己寻个小屋住了进去.可小屋中,早已先有了一个客人,当客人抬起头时,他们惊讶地叫起来:"涉谷!"涉谷依然显出一副呆傻样,他也拿出了同样一封母校的邀请信.这信到底谁发出来的?成了一个谜.但是,他们依然下了决心要登山,并从北坡登上他们早已渴望攀登的白马岳不归山第一峰山顶.次日凌晨,三个昔日的登山好友出发了,满天艳丽的星斗,满山厚厚的积雪,他们向顶峰迈出了艰难步履.
作品鉴赏群山雪峰的自然界壮观景色,与繁华的资本主义大都市,20世纪的人生舞台是多么壮阔呵.在自然界的险峰之顶,三个热血青年心心相印,生死相依,唯有如此,才能与险恶的大自然相抗争.然而,当他们各自走向大都市后,都没了那种友谊,有的只是你争我斗的重重矛盾.金融巨头们的尔虞我诈,昔日朋友互相利用、残杀,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写照.与森村的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大城市》不是推理个说,没有迷离的案件,侦探的机智,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种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岩村和花冈,这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有着相似的目的,那就是不甘心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而是要在成千上万人的竞争之中,出人头地,爬上各自公司的领导层.为此,他们可以干出一切事情.于是,涉谷就成了两位老同学的牺牲品.为了向上爬,岩村和花冈都想把涉谷拉入各自公司.尤其是花冈,居然当了公司经理的乘龙快婿,而他与经理的女儿,丝毫没有爱情,婚姻无非是一种交换.岩村也是如此,他追求盛川的女儿,自以为是被她迷住了,其实,只不过是被她父亲的权力的光辉给迷住了.与岩村和花冈所不同的是,涉谷一心扑在科研上,他对木公司的经理有一种报思的思想.他既不被金钱所诱惑,又不对权力感兴趣.他只需有一个小小的天地,搞他的科研,他要当的是日本的爱迪生,而不是经理或董事长.然而,20世纪的资本主义大都市里,根本就没那么一块供他搞科研的小天地.他若研制出什么新产品,就会使其他公司受到冲击,于是,围绕着涉谷,出现了一起起阴谋.而这些针对涉谷的一系列阴谋最主要的参与者,竟是涉谷过去无比信任的岩村和花冈.花冈的间谍偷换涉谷研制的新产品,并趁机买进涉谷那家公司的股票,最终吞井了涉谷所在的那家公司,让涉谷成为他的机器,为他研制新产品.而岩村则更阴险,为了讨好上司,达到自己的目的,竟想置涉谷于死地.他以同学的友谊来欺骗单纯的涉谷,诱骗涉谷一家去登山,并且趁机放火烧山,将涉谷烧成重伤,还烧死了无辜的涉谷夫人和儿子.这时的岩村,哪里还有昔日那个登山青年的影子?他完全丧失了人性,有的只是野兽的欲望.当岩村千方百计,把上司的女儿搞到手之后,上司却倒台了,于是,岩村觉得上司的女儿再也没有以往的吸引力了.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真实写照,没有朋友之情,没有夫妻之情,在这个虚伪、险诈的社会里,人会变成猛兽.需要提及的是,书中还着力刻划了花冈进的岳父花冈后一郎和岩村的上司盛川.这两个人都高居公司领导人之位,然而,他们并作通过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是互相拆台,靠阴谋诡计搞垮对手.他们对人才毫不重视,有利可图时,才提拨青年人,无力可图时,便一脚踢开.甚至,他们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当成了交易的物品.涉谷的上司星川,是一个企图靠正当手段,靠不断创新而发展的实业家.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这样的实业家毫无立足之处.到头来,只能被花冈俊一郎或盛川那样的人整得头破血流而垮台.在花冈俊一郎和盛川之流大施阴谋之际,却又有比他们更阴险更狡诈的人在算计着他们,并最终夺得他们手中的权力.在这种环境中,岩村、花冈和涉谷,如何能够不卷进这污浊的旋流之中?他们或是与这些"强盗"同流合污,或是最终波搞垮,此外再无其他选择.这些,就是森村诚一在《大城市》中,要提示给读者的.当然,森村的作品也有其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人物形象比较概念化,显得苍白.语言也不够精练.
(张仁斌)
泰国文学
蒙拉查翁・克立・巴莫四朝代(1953)
作者简介蒙拉查翁・克立・巴莫(1911―)是泰国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杰出作家,诞主于停泊在湄南河岸的一条船上.故乡是信武里府因武里县班玛村.祖父是曼谷王朝二世王的儿子,祖母有中国血统,父亲是泰国第一任警察总监.由于出身的关系,克立・巴莫与王室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故乡接受了启蒙教育后,进入一所有名的贵皮学校玫瑰国中学,后留学英国9年,曾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获学士学位.回国后服过兵役,先后在税务厅,泰国商业银行、泰国银行工作.他至今仍然是泰国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克立的生涯一直与政治密不可分.回国后他便投入政治活动,先后与人合作成立过进步党、民主党,现今仍是社会行动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辞去银行工作,竞选过两次者员,出任过两届政府的部长,担任过议长,1975年至1976年担任过总理.他涉足文坛是战后的事,而创作的旺盛时期是50年代.1948年以后克立・巴莫的政治生涯受挫,因而余暇很多,这也促使他把脚踏到文学创作这条船上.他创办了《沙炎叻报》,自任董事长,作为言论和作品的发表阵地,接连写出了《四朝代》、《妄吝众生》、《红竹村》等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戏剧、通俗文学、散文、政论等作品,一时声名赫赫成了文坛上的大家.对克立・巴莫说来,政治和文学也许是相辅相成的.他经历丰富,知识渊博,能言善辩,会演古典舞剧,还拍过电影,这有利于作为政治家的知名度.对文学上的成功这也并非不是基础.
内容概要1892年帕瑞10岁,被送人宫中教养.父亲是个家财万贯的贵族,母亲是父亲的第一个妻子,然而却不是正室.妻妾儿女之间的明争暗斗使母亲失宠,被逐出家门,另嫁不久就含恨而逝了.帕瑞虽有父亲,但实际孤苦伶仃,幸好宫中有一小伙伴名璀,她顽皮、豪爽、能干.她俩在宫中一起读书,学习皇语和礼仪,侍侯公主,明白了宫中的等级是森严的.几年以后,告别了童年的帕瑞成了一个漂亮的少女,而璀随着年令的增长越发显得泼辣、快乐而自信.帕瑞和璀的哥哥南相识,初恋悄然而至,在军官学校毕业的南被分配到外埠,分别之时他们山盟海誓,可一年之后南却苦于孤寂,失足于一个乡下少女,帕瑞肝肠欲裂.1898年五世王赴欧访问,王后代政,帕瑞第一次感到,只要有机会,女人也能做男人的事.此时回家也吹进新风,迎接国王访问归来的仪式极为隆重,男女可以搂在一起跳舞,王后王妃也上台演舞剧,宴会也一反常态,可以不按爵位入座,这都是帕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朦胧地感到自己是站在刚刚诞生或即将诞生的新事物的边缘上,许多达官贵人却对此优心忡忡,一个同在宫中的皇家禁卫军卫士比连对帕瑞穷追不舍,可帕瑞自己却对这桩婚事没有一点欢乐和激动,但她不能违背父亲的意志,所幸的是婚后生活还算顺利.不久,帕瑞的父亲病逝,这个名门望族也随之破落.兄弟姐妹为了财产吵得天翻地覆,同父异母的二姐出走,大姐当权,她要侵吞一切,大哥却是个败家子,没用几年家产被他荡涤一空,他自己变成一个穷酸的无赖汉.六世王继位后,新风更加炽盛.比连因为有功,晋升为伯爵.六世王用人注重年轻,对西方趋之若骛,嚼槟榔改为吸烟,比连还喝起了洋酒.帕瑞把爱看得高于一切,但比连却觉得这爱是个负担.
那时他们的两男一女已长大,加上比连从前私生的老大,子女共4人.老大达安进了军官学校,老二达岸,老三达欧去了欧洲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比连随着皇宝的态度,忽而是德国派,忽而又是协约国派.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战争结束后女人又时兴留酋方长发,把嚼槟榔的黑牙磨白.国王也登台演戏,官员们变换着服饰,玩着手杖.达安做了军官,驻在外省.达岸在法国接受了民主思想,带回一个法国妻子.帕瑞深感失望,西方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时光易逝,七世王继位后,比连断断续续生着病,他心境不佳,迅速苍老,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当时国家入不敷出,经济拮据,需要裁员,比连不能不提出辞呈.他赋闲在家,脾气很坏,小不如意,就要发作.骑马成了嗜好,并因此毙命.比连的尸体火化后,帕瑞第一次感到了空虚.子女之间政见不同,传说二儿子达岸参与造反,目的是改变政体,1932年6月的一个早晨政变果然发生,国王不能不接受君主立宪制.这次革命使这个家也四分五裂,达安激烈反对革命,兄弟之间势不两立,国内的对抗也面临一触即发之势,内战迫在眉睫.斗争的结果,政府方面胜利,达安被送上军事法庭,判了死罪,囚在一座孤岛上.到了八世王的时候,帕瑞已50多岁,最小的女儿也结了婚.女婿是个新派人物,帕瑞很不喜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女婿交了许多日本朋友,在大家穷下去的时候,他却日见其富.在帕瑞和比连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遭到轰炸被毁后,帕瑞感到好象昔日的生活也被埋葬了.在迁回到自己出生的大宅子之前,她要和早年的朋友璀一起住几天.那时富殿已年久失修,公主早已去世,这儿古旧荒凉,气氛沉重,而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和中年,她没有结婚.政府决定对所有政治犯大赦,达安获释,但达欧却客死他乡.为了改变一下心境,也是为达欧还愿,达安决定不声张地出家一段时间.当为达安安徘好了以后,帕瑞感到已尽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身心疲惫了.帕瑞病了,她得的是心脏病,但女婿却在药品上大敲竹杠,由于得不到医疗,病情渐渐恶化,帕瑞也听其自然.日本人投降了,但物价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却象脱僵野马,生活更加困苦.日本兵走了,别的外国兵又来补了缺.八世小国王的归回曾给帕瑞以极大的振奋.但不久又传来国王驾崩的消息,这恰似五雷轰顶,帕瑞身心交瘁了.她对自己说:"我也许活得太久了,看到了许多不想看到的东西,我看到了四代国王,四代国王,我累了.."1946年6月9日的晚上,由于疾病和苦痛的折磨,帕瑞十分衰弱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作者鉴赏长篇历史小说《四朝代》(1953)是泰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克立・巴莫的代表作,是泰国历史小说中一部出类拔率的作品.在同类作品中,就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言,直到目前还没有哪一部作品能与《四朝代》媲美.小说通过一位贵族女子帕瑞的一生,展现了曼谷王朝五世王到八世王(1868―1946)几十年间的社会生活,描写了泰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宫廷的礼仪和习尚,以及西方影响所导致的社会变迁.作者赋予历史的血肉和灵魂,编织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历史小说有不同的流派和多种写法.作者采用的是构筑了一个符合史实的枢架,造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氛围,但情节和主要人物却是虚构的,这就为自己保留了艺术想象、艺术创造的巨大空间.作者以宫廷的变化为背景,具体写的是帕瑞出生的这个贵族家庭及其子女们的历史命运,这是颇具眼光的.18世纪中时,东方来的西方殖民者敲开了暹罗的大门,暹罗的古老生产关系开始解体,踏上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冲击着泰国的占老风俗习惯和传统
的生后方式.无论是四世王的倡导学习西方,五世王的重大政治和社会改革,六世王的宫廷新风,还是七世王的内外交困和资产阶级革令的爆发,都表明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是新与旧的交替,是王权的衰落和贵族的失势,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入侵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而自上而下又是这一时期泰国社会变动的一个特点,它并没有搅动下层人民,首当其冲的是宫廷和贵族.可以这样说,不写宫廷和贵族便难于反映那个时代,但是时代的变比又有违人意,宫廷和贵族倡导的变革却加速了自己衰亡的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帕瑞幼年目睹的是官殿巍峨壮观,门前车水马龙的"太平盛世",晚年旧地重游,见到的却是王宫的残破们荒凉,贵人已逝,宫女生活无着,成了被人忘却的遗民,这不发人深思吗?几乎与王权衰落,王府荒凉同步,读者也看到了一个名门望族的败落和解体.腐朽也许是没落阶级的一种普遍现象.一家之主的老皮皮特就是骄奢淫逸的,这个家也从未停止过妻妾分争、子女相斗.它还自然地繁育出蛀虫.坤琪小小年纪就吸毒嫖妓,鼠窃狗偷,成了这个家庭的另一种掘墓人.皮皮特生前还能成为这个家庭统一的象征,他一死便分崩离析.自以为得计的坤文虽然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了这个家庭的主宰,但她万万没想到阴险和专横却抵挡不住亲弟弟这个无癞汉的榨取,家产被荡涤一空,昔日雄伟壮观的贵族之家成了一个贼窝和荒凉的晒衣场.这也可以说是揭示了封建贵族没落的内在原因.《四朝代》的最为成功之处是塑造了一批具有浓重时代色彩的人物群像,写出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环境中所形成的性格,写出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作者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给人们以审美的直觉,从人物的生活史,人物的思想变迁史"化"出了历史.它引导读者探寻了历史的奥秘,又可以把历史做为一面镜子反照今天,给人以思考和咀嚼的余地.帕瑞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人物,她纯洁、美丽、温柔、善良,但又循规蹈矩,逆来顺受,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闺阁淑女、贤妻良母的形象.面对时代的新风,她也曾怦然心动,但是家教和性格却没有使她再前进一步,她惶惑、迷茫,处处感到不习惯,又听命于别人的安排.她被时代的潮流所裹胁,但从未理解那个时代.但帕瑞没做到的事,她同义异母的妹妹翠却做到了,翠冲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生活得充实而愉快.帕瑞童年的挚友璀是个乐观、活泼、大胆的姑娘,照理说她应当有光明的前途和较好的境遇.但是封闭的宫中生活,使她变成了笼中鸟,古老的宫殿埋葬了她的青春,爱情,送走了她的年华.坤文这个人物塑造得也极为成功.她可以说是封建家族中专横、毒辣、阴险、自私的典型.她掌握家庭大权的时候不过19岁,上有父母,下有弟妹,但是父亲惧她三分,弟妹见她如见阎王.她为自己的私利不讲什么伦常,她是权力和财产的化身,似乎不是血肉之躯.《四朝代》写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人物,而言于个性,跃然纸上的就有十几个.主要人物自不必说,次要人物中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也不相同,这些人物展现了一个时代,和今天又是相连相通的.克立・巴莫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构思巧妙,手法夸张,情节起伏跌宕,富于浪漫色彩,人物性格鲜明,讽刺辛辣,语言流畅,诙谐,《四朝代》也具有这些特点.
(栾文华)
高・素朗卡娘金沙屋(1953)
作者简介高・素朗卡娘(1911―)泰国家庭爱情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本各甘哈・堪希里,出生于吞武里的一个官宦之家.皇后女子中学毕业后教了3年书,之后辞去了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办过文学艺术出版社及芒通日报,并自任总编辑,做过妇女之家报的编辑部主任.193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她轰动文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发表于1937年的《妓女》,小说写的是一位乡下少女被骗到曼谷沦为妓女的遭遇.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在当时的环境下敢于写妓女的题材,在泰国文坛上是空前的.1938―1944年銮披汶执政,推行狭隘民族主义政策,摧残文学,禁铜文艺,高・素朗卡娘用作品大胆抗争,她写了长篇小说《思念》、《归宿》、《记录》、《夫妻》等,较有意义的是长篇小说《台帕拉》扣《潘蒂帕》,小说对传统的价值观扣銮披汶的"道德规范"提出了大胆挑战,对妇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是她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她的主要作品有《金沙屋》(1953)、《隆阿仑》、《萍开夫人》、《绝代佳人》和《如此爱情》等等.《金沙屋》是她的代表作,当时即誉满文坛,现在仍在受到读者的喜爱,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戏剧.七十年代以后创作稀少,目前已搁笔.几十年来她共写了短篇小说约百篇,长篇小说45部,翻译一部,剧本三部,诗集一部,散文多种.她的作品对泰国家庭爱情小说的发展和繁荣,起了很大作用,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内容概要帕加曼的父亲是个廉洁的府尹,在任多年,依然两袖清风,父亲亡故,一家立刻陷入困顿,连丧事也是借钱办的.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帕加曼发现了一个蓝皮记事本子,里面还夹了一封信,是父亲写给帕加曼的堂姑母蒙帕纳莱・沙旺翁的.母亲告诉她,父亲临终前曾有遗言,要帕加曼保存好这个本子,拿这封信去金沙屋,投靠堂姑母蒙帕纳莱.金沙屋是个深宅大院,建筑豪华雄伟,林木奇丽茂盛.然而,帕加曼到达之时堂姑母不在,老花匠不理她,佣人凶得要命,大表姐帕拉迪更不收留她,只有一个残废的孩子小表弟帕奴塔表示同情,可他没有任何权力.又气又饿的帕加曼只得愤然离开,但她没走几步就昏倒在台阶上,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躺在奶妈坤诺的黑屋里.从奶妈的嘴里帕加曼得知堂姑母是个迷信的人,她认为残废的小儿子生下来克死了丈夫,所以对他很厌恶.她最喜欢的是小女儿帕维妮,大女儿性情古怪,有心脏病,大儿子在国外.奶妈告诉她,这个家庭事情不少,慢慢就会知道了.故意躲出去的蒙帕纳莱回来后大发雷霆,埋怨长女帕拉迪收留了帕加曼.蒙帕纳莱和帕加曼的父亲是堂姐弟.帕加曼的祖父因"行为不端",没有得到汪何遗产.帕加曼的父亲青年时曾寄居在金沙屋,但因娶了个乡下女人,亵渎了门庭,被伯父逐出,他发愤苦读,当了法官,得了"帕"的爵位.然而帕加曼的父亲却不念旧恶,祖父病重之际是帕加曼的母亲侍侯直到临终的,帕拉迪得知这些事情,对母亲的作法产生了怀疑.寄人篱下的帕加曼形同仆人,动辄得咎,面对盛气凌人的帕拉迪,帕加曼不得不指出:金沙屋是皮尼德南家族的祖先留下的.而现在居住在这里的沙旺翁一家却是个外姓!帕加曼表示,她不是来讨债的,也没有希望他们全部供养自己,况且她每天还干了不少活!帕加曼的话句句在理,帕拉迪也觉得母亲对这个女孩子也太刻薄了,可她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一定要挤走这个女孩儿,这个谜底大概只有外祖父才能解开.帕加曼的曾祖父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是
正室所生,一个儿子是和佣人生的,这妾生的小儿子就是现在躺在阴暗潮湿的"横楼"里的那位卧病在床,形容枯搞的老人,此人怪癖极多,疯疯颠颠.帕加曼的祖父素拉蓬年轻时爱上了个戏子,为曾祖父所不容,祖父一气之下跑掉,而这位戏子则受到了非人的待遇.这就是祖父的"行为不端"和没有得到遗产的原因.蒙帕纳莱的小女儿帕维妮觉得大姐无能,她要自己动手把帕加曼赶出去,于是找个借口,打了帕加曼一耳光,愤怒的帕加曼也不甘示弱向帕维妮猛地扑去..可她的反抗无人同情,也不敢把自己在金沙屋的遭遇告诉母亲,她也无意离开这里,因为这是父亲的遗嘱,金沙屋是自己家族的遗产,她有权留在这儿,她想看个究竟..蒙帕纳莱的大儿子帕拉达从国外考察回来,他更加沉默了.他看到西欧受到的战争创伤,人民的贫困和发奋的工作,但是泰国呢?他只能凄然一笑..是他发现了由于受到惊吓昏死过去的帕加曼,并把她抱回来的.他从奶妈那里得知了帕加曼的来历,对这个家庭对这女孩子的态度产生了疑问.看到了帕加曼浅蓝色本子上所记载的内容,他更锁紧了眉头.帕加曼高烧不退,他把她送进了医院.帕拉达对母亲、姐姐和妹妹两年来花去了公有的积蓄四万帕,外祖父的身体不见好,小弟弟的腿也没给予治疗,把帕加曼安排在仆人的屋子里都很有意见,母亲却冷言冷语,骂他赂膊肘向外拐.帕拉达回到这个家里使帕加曼的境遇有了根本的好转,他把她安排在楼上单独住,让她继续上学,学习音乐,在客人面前亲自介绍这个妹妹,给她买演出的衣服,亲自出席了有帕加曼钢琴演奏的晚会,然而得知帕拉达又将出国的消息,帕加曼感到震惊,帕拉达即将订婚的传闻又使她苦闷.帕拉达临走时留下一封信,嘱咐她遇事考虑周全,以摆脱面临的困境.蒙帕纳莱和帕维妮不顾帕拉达的警告,继续迫害帕加曼.帕维妮更想把帕加曼引向堕落,帕拉达不同意妹妹这样,于是引起了争吵,于是帕维妮的用心,金沙屋的内幕,母亲的诡计统统被揭露出来.帕维妮不相信金沙屋不是自家的财产,一定要找外祖父核对.病危的外祖父听到帕加曼的名字霍地坐了起来,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出隐瞒几十年的事实.原来他的母亲临死的时候对他说:"所有的东西都归你,但这金沙屋要归素拉蓬."帕加曼理所当然地对金沙屋拥有继承权.帕拉迪的外祖父死了,金沙屋将属于谁?如果它易主的话,沙旺翁家族就要"跌价"了.帕维妮打算决一死战.帕加曼回到自己家里.正在此时帕拉达从国外回来,这对于陷于混乱的这个家庭来说,好如大旱逢雨.帕拉达告诉姐姐,说他早就知道金沙屋应该属于谁.外祖母本是素拉蓬的情人,但被外祖父夺了过去,外祖父临死的时候说出了遗产应该归谁所有的真象,是为家族洗去了污点,帕拉达认为,自己一家应该净身出户,免得蒙受奇耻大辱.帕加曼回到家里对于破落的家庭非常失望,可是帕拉达在自己家里的突然出现差点没使帕加曼昏厥过去.母亲看到这个情景,明白了女儿的心思,帕拉达的来意有两个,一、请她回到金沙屋继承这个产业,二、现在有两个求婚者,请帕加曼自己决定.帕加曼真想与帕维妮的未婚夫结婚,以便出口报复的恶气,但长辈却告诉她,别的可以赌气,唯独爱情不可当儿戏.帕加曼回到金沙屋,内心消除了芥蒂的大表姐亲自迎接她,彼此激动万分.大表姐走进帕加曼的房间,送来了帕拉达送给她的项链,告诉她:"客厅里有两个爱着你的人,你要慎重选择!"她说自己的爱情是不幸的,她不希望看到弟弟也和自己一样.当帕加曼步入客厅之时,帕维妮的未婚夫兴高采烈,又见幼时的伙伴纳昆也在座,便和纳昆先打了招呼.帕拉达见此情景,长叹一声走掉了,帕加曼不顾一切地追了上去,
只听在图书室里一声惊喜的高喊:"帕――加曼!"
作吕鉴赏高・素朗卡娘的小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她十分注意作品的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为此她在艺术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家庭爱情小说写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它一般不具有破案小说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打斗作品的刺激性.它写的大都是极平常的琐细事情.但高・素朗卡娘很注意小说的结构与情节,使小说起伏跌宕,不至被琐细的生活细节淹没.她前后照应,使人物的关系和命运在情节发展中逐渐趋于明朗.比如该《金沙屋》这部小说,读者最关心的金沙屋所有权的问题就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解开的.然而为迎接这个高潮的到来,作者做了多层次的铺垫,制造了许多悬念.帕加曼的突然到来,给占据金沙屋的沙旺翁家族带来极大的震动和恐慌,然而帕加曼的来意如问,堂姑母和表姐为什么那么不近人情,作者未予解答.待到帕加曼深入禁地,发现"神秘闹鬼"、阴暗潮湿的横楼里躺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读者又会急切地想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他为什么有如此遭遇,他和帕加曼的祖父是什么关系,帕加曼的祖父为什么被剥夺了财产的继承权?帕拉达回国和出国,又使帕加曼的地位一起一落,堂姑母和小表姐的阴谋几乎得逞.老皮皮特目睹了女儿和外孙女的恶行,悟出了"你们是爱我的财产,并不爱我这个人"时,他才急切地想找到帕加曼.在斗争白热化的时刻,老头临死时终于倒出了自己的亏心事.高潮之后,作者还留下一个尾声,帕拉达究竟爱谁?房屋的继承权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帕拉达爱上帕加曼以后,使必然伤害一方的金沙屋所有权问题变成了皆大欢喜.高・素朗卡娘在人物塑造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她的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十分鲜明,次要人物也各具特色,连作为陪衬的仆人们也被她写活了.过去的家庭、爱情小说写的大都是大家闺秀、淑女,她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柔情如水,但是高・素朗卡娘却塑造了一些不同凡响的贵族少女形象.帕加曼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她聪明、能干、倔强、自尊、果敢,不在强权下低头,这是她性格的最大特点.当堂姑妈污辱她的父母的时候,她敢于驳斥虽然寄人篱下,却没有奴颜媚骨;当帕维妮打她耳光时,她敢于把她推倒,当小姑母的孩子欺侮残废的帕奴塔的时侯,她替帕奴塔还了手.她敢于在众人面前丢这些"体面人"的脸,然而她又洁身自好,并不企图继承金沙屋这笔遗产.高・素朗卡娘笔下的反面人物也极有特色.蒙帕纳莱极端自私,心理阴暗,事事想的是自己,眼里根本没有别人,但她却要摆长者和贵族的臭架子.她的小女儿帕维妮骄横、跋扈、放纵,有时甚至撒泼.她在家也穿戴得花枝招展,吸烟、赛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看到别人都"管"不了帕加曼,便要亲自出马,显显她的威风.她见硬的不行,便来软的,想把帕加曼引向堕落,而到头来却偷鸡不着蚀把米,把自己的未婚夫也丢了.外祖父临死前她大闹横楼,把这个人物的性格戏可以说是推向了高潮.高・素朗卡娘对于次要人物也不马虎.好花需要绿叶扶持,如果次要人物形象干瘪、乏味,整个小说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次要人物的败笔也会导致主要人物塑造上的失败,这是屡见不鲜的.如在《金沙屋》,作者对蒙帕纳菜的大女儿的性格,心理的刻画就极成功.作者写她虽然也养尊处优,但本身的感情曾受伤害,失去了爱情的幸福,因而形成了孤僻冷漠的处事态度,曾打算削发为尼.她虽然也有贵族的家庭带给她的偏见,但内心仍然是热的,所以她能随着矛盾的发展调整自己的态度.她对母亲隐瞒帕加曼的来意不满,对妹妹帕维妮在帕加曼身上的险恶用心有所察觉,并且间接提醒过帕加曼,最后她和帕加曼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
很自然的.作者写她对帕加曼态度上的变化入情入理,很有层次,十分可信.高・素朗卡娘在家庭爱情小说这类通俗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泰国文坛来说是有某些开拓意义的,因而对后来这类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栾文华)
社尼・绍瓦蓬魔鬼(1955)
作者简介社尼・绍瓦蓬(1918―)泰国"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
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本名萨差・班仑蓬,出生于北榄府的一个农民家里,父亲担任过村长,他是兄弟姐妹6人中最小的一个.社尼在帕皮德拉皮姆德语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了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因为交不起学费,没有注册就退学了.1936―1937年他曾在西格隆、沙炎肋报任职,1936―1943年在法政大学学习,同时在经济部商业局工作.1944年始,进入外交部,先后被派往苏联、法国、阿根廷、印度、澳大利亚,担任过驻英使馆参赞(1974),最后的职务是驻缅大使(1977),1979年退休,重回文学界.社尼・绍瓦蓬是位业余作家,创作数量不大,但成就突出.四十年代,作者初登文坛.他考取公费,准备取道中国、苏联去德国留学,在中国滞留3个月,未获得苏联签证而未能成行.此次远东之行的经历使作者写成了两部长篇小说《失败者的胜利》(1943)和《东京无消息》(1944),在文坛上一举成名.战后,泰国"文艺为人生,文艺为人民"的革命文学运动勃兴,在欧洲各国使馆工作的社尼,不但看到了法西斯的暴行,也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力量.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起了重大变化,使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婉拉雅的爱》(1950)和《魔鬼》(1955),而《魔鬼》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把"为人生,为人民"的文学运动推向了成熟阶段.五十年代未泰国的进步文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六十年代他写出了两部以拉丁美洲为背景的小说《亚马逊的莲花》和《冷火》,以后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再动笔.退休之后他写出了《西阿尤塔亚贵族》,但其成就都没有超过《魔鬼》.
内容概要第一次见面,赛・西玛就给拉查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这不是愉快的记忆,因为赛・西玛没有客套,寡言少语,而且他还宣言不讳地声称,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自己不是那种向漂亮的女人献殷勤的男人.拉查妮很生气,她认为赛是个没有礼貌的人,但同时她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坦率而真诚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的确是明显的.拉查妮出身于一个世代贵族之家,生活阔绰,但闷闷不乐也是与生俱来的,她处处受限制,随时有障碍.她上中学已经很不容易,上大学家里更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这种冷淡态度,几乎多次使她失去读到毕业的勇气.毕业前夕,许多同学都在谈论未来的工作和计划,而她的心里却是一片茫然.对于能否冲出家庭参加工作,她一直是优心忡忡的.而她能在东方银行找到一个职位,一半是靠自己的聪明和勇气,一半却是父亲的恩典.而赛・西玛却是来自穷乡僻壤的一个农家子弟.他是在寺庙里受的启蒙教育,是僧饭把他养大的.他能上完大学当了律师,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而后来在海滨避暑地的相见,使赛有机会解释自己的看法,拉查妮虽还不相信他说的都是真话,但觉得他是能够自圆其说的.阔别了10年的师父玛哈庄来找赛,请赛帮助他打一场债务官司.玛哈庄对赛是有恩的,是他教会了赛读书写字,又是他把赛带到了曼谷,使赛上了中学.玛哈庄本是个在家乡小有名气的和尚,在佛学上学有所成,家乡的老百姓对他都抱有希望.但是自从认识了颇有点产业的30岁的寡妇玛莉夫人,他却重降凡尘,和玛莉夫人结了婚,夫人放高利贷,丈夫成了经纪人,家乡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断地落入他们之手.玛哈庄手中的证据一应俱全,打赢这场官司不成问题,这对于一个以诉讼讨生活的律师说来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但对赛说来却是个难题,如果赛帮助自己的师父,他对不起家乡
的父老,如果不帮忙,又会落得一个忘恩负义的骂名,绝了师父的情.赛的心情十分矛盾,他只好采用拖的办法,为此他专门回家乡一趟,以便寻找一个两全的办法.家乡的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乡亲们热情地欢迎他,使他倍感亲切.然而提到玛哈庄要办的案子,亲朋们都沉默了.这里生活着对命运不屈服的人们,他们曾经和来犯的日本侵略看作过殊死的斗争,然而现在却被疾病、压迫和高利贷折磨着.地主、豪强强取豪夺农民的土地,可没人能帮助他们.他们去打官司,输了不用说,土地要归人家,即使打赢了,土地也变成了诉讼费,这一切不能不使赛深思.这次故乡之行使赛下了决心,他不能为玛哈庄办这个案子,因为这样做等于在告自己的父老兄弟姐妹.他当然明白,自己不办这个案子,别人也会办,但他自己不会办这种事.拉查妮在和赛的接触中,发现了他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看法,发现了他身上有常人难得的闪光品质,赛辞去兼任的有着丰厚待遇的东方银行常务律师的职务就是又一例证.起因是银行对一笔债务的处理问题.一个债务人因为无力偿还拖欠银行的债务而把土地做了抵押,银行出卖了这块土地,但买主坚持要把这块土地上的穷人住户赶出去,银行同意了,并以此换得了高价.赛觉得这样只会使穷人流离失所,银行没有听从赛的意见.他只好以辞职抗议.他的这一作法,得到了拉查妮的理解、赞同和敬佩.他们的友谊与日俱增.一天,拉查妮邀赛到自己家里做客,她的父亲以久久电子书取人,用查户口式的口吻盘问赛,并且嘲笑了律师的职业,赛则反唇相讥,奚落了贵族和他们的头街,气氛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拉查妮胆战心惊地坐在一旁,生怕父亲发作.饭后母亲又告诫她,交朋友要选择久久电子书.拉查妮想起二姐在婚姻上的不幸,想起父母为她安排好的"意中人"阔留学生,决心维护自己的权利.拉查泥和赛的亲密友谊和赛的采访使拉查妮的家庭深感不安.他们决心驱逐这个"魔鬼",但两个年轻人已经心心相印,很难诉散了.赛的哥哥从乡下来找赛,后面还跟了四五个乡下人,他们的土地波豪强所占,请赛帮助打官司.赛觉得律师的职责就是维护公道,不过法律的公道还不完全等于社会的公道.他为这个案子奔走,险些遭到暗杀.他不但要同阴谋和谣言斗,还要消除乡亲们的误解.为农民打的官司已经提交法庭,只等判决了.地主的代理律师送来了贿赂,同案的律师先拿了人家的钱,而赛却断然地拒绝了他们.赛在地主豪强的眼中是个魔鬼,在拉查妮的父亲眼中也是个魔鬼,这位老贵族为驱走这个魔鬼,在家里摆了一桌鸿门宴,请赛出席.赛对这个宴会的意图已有某种预感,但他别无选择,毅然赴会.宴会前宾客们就冷落和嘲讽他,席间拉查妮的父亲更奚落他是一个想挤进凤凰堆里的乌鸦,赛接受了这个挑战,他说:"我没有任何理由为命运不让我出身于贵族而感到伤心!"他嘲笑贵族是进了博物馆的东西,指出时代造就了旧时代的魔鬼,"今天晚上,你们企图在你们这些上层社会人物面前毁灭这个魔鬼,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穿着时代的护甲,比阿克里斯或西弗利德还要坚强,你们也许暂时可以挽救某些事物,但是你们不可能永远保留一切旧的东西!"赛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宴会不欢而散.赛想到拉查妮,心头不免为之一震,他想自己和她的关系到此结束了,然而当他回到自己住处的时侯.拉查妮却在门口等着他,她依偎在他的身旁,说道:"自从我认识你以后,我早就想过,总有那么一天,我会背叛我的家庭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作品鉴赏《魔鬼》是社尼・绍瓦蓬的代表作,它在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上创造了一个典范,成了泰国当代文坛不可多得
的一部佳作.它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些旧世界的叛逆者的生动形象,摒弃了这类作品常见的概念化倾向,没有用过多的议论和豪言壮语去填充他们,而是让人物在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实际斗争的考验中成长起来,因而显得丰满、真实.一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人公的塑造.《魔鬼》的主人公写得相当出色.赛・西玛这个人物一出场,就给读者这样一个强烈印象:他的人生哲学和为人处世方式是与众不同的.从他的身世人们可以找到他的人主观和性格成因的答案.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成为一名律师,固然是一种偶然的机运,但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得来的."家庭的贫困,有时可以毁掉一个人,但有时也可以磨炼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赛・西玛正是这后一种生活中的强者.赛・西玛是个自觉的战士,他对社会有极清醒的认识,凡事要问个"为什么",他懂得"人的区别不仅在于好与坏",而在于阶级地位、阶级利益.由此可见,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朴素的阶级感情决定的,而是建立在理性的高度上.由于赛・西码选择了向旧世界宣战的态度,他的人生道路就不能不受到重大的考验.玛哈庄请他打官司,可以说是人情与正义之间的抉择.驱逐穷人房客案可以说是个人利益与劳苦大众利益之间的角逐.为家乡农民打的一场官司,不但有贿赂的诱惑,而且有生与死的考验.然而赛也意识到,仅仅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法律并不能维护人民不受压迫和剥削,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让我们争取一个短暂的时间,使我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斗争方式而已."他对现存的制度没有幻想.在与拉查妮的父亲这个封建顽固派的两次唇枪舌战更使赛・西码这个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升华,小说对这两个场面写得十分精采.自恃高贵的昭坤,主动出击,气壮如牛,但是在赛的面前却碰了一鼻子灰.赛的反击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他在饭桌上的"演说"对行将就木的阶级来说可以说是声讨的檄文,死亡的宣判,送葬的进行曲!赛对旧世界,是一个魔鬼,对新世界,是一个催生者.在他的身上不但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且闪烁着理想的光辉,这个形象是有时代意义的.作者对拉查妮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的思想和感情变化写得很有层次,她对赛,西玛从理解到友谊,最后发展成爱情,在这条道路上每走一步,就使她和自己的家庭远离一分.在她前进的道路上既有光明的召唤,又有反面的推动,在光明和黑暗的对比中她看清了道路,作出了抉择.她争得了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是她与家庭斗争的第一步.和赛・西玛的相识使她的生活发生了更大的转折.如果说,在此之前她和家庭的矛盾和斗争只是争得个人的自由、自主和解放的斗争,那么,以后在赛的影响下,她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都逐渐发生了变化,她对家庭的斗争已经成为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她和赛的第一次见面是很不愉诀的.他的"不礼貌",似乎使她受到了污辱,但是对赛的"诚实"和"规矩"却留下了深刻印象.拉查妮从赛不事张扬地帮助了自己家的司机,从赛只取原任银行律师的一半的工资这些事情上了解了他的为人.赛所指出的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差别使她受到了震动,对他们之间误会的解释使她感到了赛的与众不同,与在银行所见到的争名逐利和尔虞我诈相对照,她不能不感到,有着奇怪想法的赛,是有他的高贵品质的.不断的接触,友谊的加深,使拉查妮感到赛对社会问题的见解"有道理".拉查妮感到赛是个大丈夫,是个有思想、有见识、正真的人,他一旦认准了方向,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赛第一次到她家里做客,就冲撞了她的父亲,拉查妮深感不安,但觉得这不是赛的过错,"父亲用门弟出身来看一个人,当然会
使人感到不愉快".从自己的遭遇中她感到,赛过去对自己所说的话,大部分被证明是正确的.她对赛拒绝贿赂,为农民打官司感到敬仰和钦佩,认为他"做得很对"."鸿门宴"之后,拉查妮愤而出走,在赛那里找到归宿不是偶然的.她曾从锦添的清苦之家,看到了"母女相爱的真挚感情",从二姐达鲁妮那里看到屈从父母之命婚后的悲惨遭遇,从大献殷勤的盖熙那里看到一个富家的纨绔子弟.而赛使她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这就使她"下决心保卫自己的权利."父亲对赛的歧视和污辱终于使这个温柔的女性丢掉一切幻想,做出了勇敢的抉择,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魔鬼》这部长篇小说的篇幅并不长,但反映的社会面相当广阔,它从城里写到乡村,从贵族写到平民,中间还有抗日斗争的插叙.由于作者掌握了洞察复杂事物的科学方法,看清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加上作者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就使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黑暗势力的攻击,不但有切中要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而且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磅礴气势,这是五十年代"进步小说"很不容易做到的.
(奕文华)
印度文学
阿葛叶香卡儿一生(1941―1944)
作者简介阿葛叶,真名萨吉达南德・希拉南德・瓦茨雅因(1911―1987),是印度用印地语写作的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于1911年3月7日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政府高级官员.他从4岁起就在家受到严格的教育,短短10年里学习了梵语、印地语、英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阅读了大量印度和欧洲的文学名著.1925年他进入马德拉斯的一个学院,攻读理工科,同时潜心于文学,与人合作建立泰戈尔文学研究会.1927年进拉合尔的一个学院,接触政治,同年发表第一篇诗作.从1929年至1936年,一直积极参加民族独立活动,主要从事军火生产.1930年被殖民当局逮捕,1934年释放.在监禁期间,一方面潜心研读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诗集有《悲哀的使者》(1933)带育幻影主义的影响,小说创作有《香卡儿一生》(1941年发表第一部,1944年发表第二部)开了现代印地语心理小说创作的先河.1936年为了谋主,他出任《战士》杂志编辑,同年还参加农民运动.1937年在加尔各答编辑《大印度》报刊,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孟加拉语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他在德里电台工作.1940年第一次结婚,不久分居,1946年离婚.1943―1946年他参加盟军在缅甸战场调查部工作.1948年父亲病故,他辞去军队工作,专心于文学事业.这时期,他建立印地文学研究会(1942),编著《现代印地文学》;1943年编选《七星》诗集,使现代印地诗歌发生了一个新的转折,形成"新诗派".在创作方面,除了《香卡儿一生》外,有诗集《思考》(1942)《道路》(1946),短篇小说集有《误入歧路的人》(1967年再版)、《传统》(1944)、《小屋之事》(1945)《色彩缤纷》(1946)等,这些富有个性的著作,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1946―1965年的创作生活充满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给他文学创作带来了绚丽的色彩.1947年他创办文学杂志《象征》,这个杂志一直办到1952年,它给印度现代文学创作和评论带来了现代意识,并扶植了一批新文学家.他为了维持"象征"杂志的出版,1950年被迫去德里电台工作,所负的经济债务直到1963年才还清.1952―1955年他周游了印度各地,用新的视角观察印度传统文化艺术并爱上了摄影艺术.1956年与卡比拉・默莉卡结婚.从1955年起受联合国教科文的邀请,访问了欧洲,结识了许多著名人士,开阔了眼界.1957年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对日本的访问促使他对祖国文化传统进行了反思、日本技术科学高度发展,而传统文化价值仍保存着.因此,现代化过程与优秀传统是并行不悖的.从此,他重新估价了自己的文化传统.1960年又第二次出访欧洲,对基督教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并结识亚斯贝斯.作了东西宗教思想的比较之后,他更倾向于印度教,不满萨特的存在主义,因为池无法摆脱虚无的恐惧,而印度教的虚无包含着绝对真理.他倾向纯朴的乡间生活,厌恶城市的做作和喧哗,认为机械文明无法鼓励自由个性的发展,在文学上他接受中世纪诗人格比尔、米尔、苏尔达斯的影响,思想倾向上强调奉献,艺术上采用新的象征和意象.1961―1964年他波美国加洲大学聘请,讲授印度文学.良期侨居国外时,他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沮丧感,因为他始终在东西两大文化传统的夹缝中间困窘着、彷徨着.这期间是他创作的黄金阶段,诗集有《青
草上的瞬间》(1949)、《疯狂的猎人》(1954)、《蹂躏的彩虹》1957、《光辉的怜悯》(1959)、《庭院的门槛》(1961,1964年获印度文学院奖);短篇小说集有《流亡者》(1948)、《胜利的摇篮》(1951)、《你的偶像》(1961)、《常青的蔓藤》(1954)、《链环》(1957)、《不可接触的花》(1960)等,长篇小说有《河上岛屿》(1952)、《各自陌生者》(1961)、评论集有《行迹》(1960)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他内心冲突即新与旧或东与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产物.1965年他主编《咎日》周刊,这是一本颇有影响的新闻社会综合杂志.他接受主编之职的原因是,他想使自己民族语言的报刊与英文报刊相抗衡,他还认为非职业政治家也应通过周刊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1966年担任第五次全印作家大会主席,同年出访苏联和东欧国家,加深了印度与东欧国家的文学联系.这时期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在国内外许多学术讨论会作了《语言和自我尊严》(1967)、《语言和自我》(1969)等报告.1968―1969年又访问欧美诸国,考察世界文化与文学的新发展.1969年9月辞去《咎日》主编工作,又到加州大学研究文学理论,并讲授印度文学和潜文化的传播.1970年回国,接受国内一所大学邀请,任比较文学系教授,1972年辞职,定居德里.1977―1979年担任《新印度斯坦报》主编.1978年因诗集《摆渡几多回》获印度最高文学最高奖"知慧讲座奖",用这笔奖金建立了"慈爱宝藏"文化机构,每年召开作家座谈会,评论文学,探讨文学理论,形成一股刮目相看的评论力量.1983年获南斯拉夫"金环奖".1984年访问中国,写下五首充满对中国人民情谊的诗歌.1986年,印度文坛为他举行诞辰75周年庆祝活动,我大使前往祝贺.这时期的主要诗作有:《金色的水草》(1965)、《摆渡几多回》(1967)、《我为什么了解》(1969)、《大海的姿态》(1970)、《我编织宁静之网》(1973)、《圣树底下》(1977),短篇小说有《好奇》(1965)、《弃绝的道路》和《回归的小径》(1975,短篇小说全集》;评论著作有《印地文学的一个现代俯瞰》(1967)、《五光十色》(1969)、《乌云》(1971)、《洁白的纸》(1972)、《贞操》(1972)、《内部》(1975)、《今日》(1977)、《时间的顶峰》(1978)等,它们主要是对人生的探讨,对印度新的精神文明因素的开掘,评论上他似平要确立个新的美学价值,探讨作家创作机因和文学传播.
1987年4月4日,阿葛叶因心脏病突发而死,印度文坛惊呼:一颗巨星陨落,称他为"甘世纪印度尊严历史的缔造者."
内容概要《香卡儿一生》是阿葛叶在监牢里构思动笔写的,原计划写三部,阿葛叶说,在第三部里小说主角将作为一个超越一切派别、一切思想的"独立自由和完美无缺的人而死去",但直到临终,阿葛叶也未发表第三部.小说的上部主要写香卡儿的童年和少年主活,下部主要写香卡儿的青年生活.外国殖民政府记我(香卡儿)推入死牢,死神来临前,我回忆着自己生活,许多不连贯的生活片断如潮水般涌在眼前.我从小就对什么都有一种叛逆心理,我不服家教出逃,不习惯学校约束而逃学,不进庙拜神而遭打,看不惯种姓隔离,不满贫富不均.一具死尸横着,腿断了,肚子开膛,还有一张充满痛苦微笑的脸,这就是战士扳逆的最后愤慨.就在死尸旁一对恋人拥抱着,他们正亵渎着神圣的墓地,我心灵不由震颤,人为什么变得如此低卑.在上中学时,我跟别人走上街头,高呼甘地的不合作万岁,穿上粗布服,回家烧了洋货,学习印地语,写了民族主义的剧本.上大学时,我参加志愿
服务者的活动,一次冲突中,我被诬告,送进监牢,坐了十个月的牢.在监牢里,结识了一些人,他们使我相信暴力,争取祖国的解放.出狱后,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写作,并参加一个革命恐怖组织,造枪枝,发传单,组织游行..在"我"个人性格的发展里,有几位不同生活经历的女性起着重要作用.每当我叛逆受挫,灰心丧气,我姐姐萨罗斯瓦蒂的抚爱使我恢复生活勇气,但当姐姐远嫁,我又陷入孤独之中.随着年龄增大,我身体也发生了变化,一种不安经常使找产生一种渴求,渴求爱欲.正在这时,少女夏拉达闯进了我的生活.她用歌喉扣琴声迷住了我,她的美丽和甜蜜时时搏击我的心.双方萌发了爱情,但我始终有些恐惧,没有采取主动表示.命运的捉弄,使我们分手.为了进学院,我进拉含尔,投宿在姨妈家,表妹什茜料理我的生活.我十分想念夏拉达,假期回家找她,但人去楼空,谁也不知道她去何方.我邻居有一少女名叫香蒂,患重病,卧床不起.我经常去安慰她,读诗给她听.她往往给我以温暖而无声的抚触,以示报答.这个美妙而柔和的抚触,使我内心不时产生一种颤动.后来少女死去,我感到自己生活里又一次失去了爱.在马德拉斯上学时,我遇见了夏拉达,她已结婚,不美满.她责怪我,她已多次暗示爱,问我为什么不接受.阴错阳差,我丧失了生活中最珍贵的爱情果实.由于参加社会改良活动,我被学校开除,又回到拉合尔上学,与什茜朝夕相处.我一面上学,一面参加政治活动,被殖民当局逮捕.什茜一直来探监,给我以鼓励.由于失去生活依托,什茜被迫出嫁.我听到此消息,痛不欲生.出狱后,我从事文学事业,受到什茜精神和经齐上的支持.由于创作不顺,发表困难,经济每况愈下,又产生自杀的念头.什茜来到我身旁加以安慰,这一举动招来夫家的毒打,并被逐出家门.什茜就决心与我生活在一起,而我总感到一种犯罪感.俩人为了躲开舆论非难,迁到德里.我谋取一职员工作,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这期间,我参加了一个革命恐怖组织.什茜不仅支持而且自己也参加了一些活动,还鼓励我不要中断创作,什茜似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我,自己却卧病不起,弥留之间再次向我表示了爱和祝福.
作品鉴赏整个小说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是香卡儿(我),一是什茜.
香卡儿是叛逆情感的化身,而什茜是理性的化身.小说并不是刻画一个以革命者面目出现的香卡儿,而是描绘中产阶级的一个个人主义的叛逆形象,他反叛宗教、家规、社会陋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一直到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印空评论家说,阿葛叶写这部小说是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影响,但两个主人公有着本质的不同,克利斯朵夫是一位具有强烈事业心、并有向社会恶势力作不倦斗争的人物,是具有性格发展史的形象,而香卡儿只具有反叛情绪的人,所有客观景物都是为这个反叛情感或饭逆心理的开掘服务的,这个人物形象没有性格发展史,因此写法上也不尽相同,前看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后者采用心理描写手法.此外,香卡儿既是个具有反叛情感的人,又是个软弱性格的人.他在社会、政治、宗教、婚姻和爱情等问题上既表现一种不满和反抗情绪,又显示行动上的怯儒和摇摆.他参加政治斗争不是自觉的,依靠什茜的鼓励才坚持下来,他因民族事业走上断头台,并不因此自豪反而作着忏悔性的回顾.在爱情上,他也是弱者,爱过不少女性,都由于自己的软弱而没有获得爱情的正果,比如他第一次真正爱上一个姑娘,便是夏拉达,但他始终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心迹;而对什茜的爱,已蒙上一层理性的色彩,已经没有初恋那样震颤,而保留"犯罪感",如影相随.这种软
弱性摇摆性正是中产阶级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心态.什茜尽管冲破婚姻牢笼,倾心于香卡儿,但不免有道学家的味道.她用自己的生命塑造香卡儿或用牺牲和服务温贴着香卡儿的心,而这种牺牲和服务正是印度传统文化的道德积淀,所以什茜这个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有脸谱化之嫌.
总的说来,小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三十年印度时代的风貌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心理特征.因而,印度文学史家认为,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从艺术来讲,这是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没有时间连贯,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作者加入,只有香卡儿的自述,或内心独白,或自由联想.但小说的第二部似乎放弃了这种描写手段,较多地采用陈述铺叙,故事情节连贯,环绕香卡儿与什茜的爱情纠葛而展开.小说上半部用的第一人称为小说的视角,下半部用的第三人称,这种跳角,增加了叙述的变化,但小说始终没有回到监牢这个地方或绞刑前夕这个时间上,也就是说,描写不是幅射形的,而是线条形的.不过,它十分细腻地描摹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创了印度心理小说的创作传统.
(如珍)
达拉巽格尔・邦多帕代群神(1943)
作者简介达拉巽格尔・邦多帕代(1898―1971),于1898年7月25日生在西孟加拉邦比尔普姆县拉波普尔村的一个日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他父亲赫利达斯・邦多帕代所受的教育不多,但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母亲伯勒帕沃蒂・黛维出身书香久久电子书,受过高等英语教育,是位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刚毅而善良的女性.达拉巽格尔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们家拥有一份祖传的地产,每年大约有四、五千卢比的收入,维持一家小康生活.8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每况愈下,母亲决计携带4个不成年的孩子迁往巴特纳娘家去住,但达拉巽格尔的姑母不同意,说:"嫂子!你要是走了,在我父兄的这个家里,晚上就再也不会燃起灯火."这位勇敢而聪慧的寡妇,保护了嫂子一家及其财产.母亲思想开放,鼓励孩子接受西方教育,又经常讲述伟人的故事,教育他们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材.母亲的开放和姑母的保守以及她们的爱,给达拉巽格尔幼小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家乡的民间歌舞,宗教习俗,传说故事等古朴的原始文化传统以及广柔田野,奔流河水,多变气候等自然风貌都是构成他创作个性的重要因子.他少年时代,铁路已伸进穷乡僻壤.采煤业兴起,工厂矗立.于是,这里既有守旧地主与新暴发户,又有地主与企业主,既有地主与农民,又有资本与工人的矛盾斗争,随着新生产力的勃起,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风俗撞击着原有的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这一切形成了达拉巽格尔的特有思维方式,塑造了他的双重性格,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巨大影响.1916年他进入拉波普尔的高等英语学校.这期间,他与本村的一位富商的外孙女乌玛绍希成婚,结识了革命恐怖组织的人,激起为祖国献身的政治热情.不久,他去加尔各答,先后进圣特.杰维斯学院和绍特・苏巴罗班学院学习,但由于他参与了当时的革命恐怖活动,被警方勒令离校,加上染上疟疾,不得不缀学回乡.在乡村期间他担任县农村联盟主席,骑车奔皮于乡间,广泛接触农村生活,熟悉各类人物,为后来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他或许受山歌和民间音乐的影响,最早是写诗,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诗集《三页》;他又受民间歌舞的影响,创作剧本.后来又与人合编《望日》杂志,1926年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涓涓溪流》,但真正使他走上文学道路的是1928年所发表的《罗什卡利》(吉祥志),并开始与孟加拉文坛接触.廿世纪三十年代,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又掀起高潮,甘地的不合作运动的烈火燃遍印度大地.达拉巽格尔积极投身运动.1930年初遭殖民当局逮捕,该年十二月被释放.在监牢里他写了两部长篇小说《三月旋风》和《石头城》.出狱后,他声称自己"不是叛逆者",他认为祖国的自由解放,不等于个人的自由解放.只有从贫穷、剥削、疾病、愚昧中解放出来,个人才能获得自由解放.因此,他出狱后从事实业性工作,组织出版社,经商煤炭,但均告失败.最终回到家乡,一面照管田产,一面潜心创作,并为农村发展工作服务.1940年全家迁往加尔各答,从此他的创作与大城市生活紧密相连,1942年起先后担任孟加拉邦各地区的文学会主席.193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成功长篇小说《三月的旋风》,开始了他长达甘年的创作黄金时期.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被人称为反叛作品《三月的旋风》、《石头城》(1933)、《青颈》(1933)、《饥荒》(1944)、《风暴和落叶》(1946);被人称为史诗作品有《娘神》(1939)、《迦楞迪河》(1940)、《群神》(1943)、《五个村落》(1944)和《月亮湾里的故事》(1951);被人称
为浪漫主义作品有《拉依格姆尔》(1935)、《阿贡》(1938)、《诗人》(1944),还有现实主义小说《圣地学校》(1946)等著名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主要有《晚会厅》(1938)、《符志》(1939)、《圣洁花环》(1945)和《大厦》(1947)等.这时期的创作题材主要取自农村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风格质朴.1947年印度独立后,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1年访问苏联,1952年至1960年担任西孟加拉邦立宪议会议员,1960年至1968年成为印度议会者员.1956年印度政府派他来中国参加鲁迅纪念活动,中途因病未成.1957年他正式访问中国,1958年他率领印度作家代表团参加塔什克的亚非作家会议.1964年起担任印度文学院执行委员并担任孟加拉文学委员会主席.他先后获加尔各答大学,国际大学,贾多博布大学所授予的博士学位.1956年因长篇小说《诊疗所》获印度文学院奖,1967年因长篇小说《群神》获印度最大知识讲座奖.1971年9月14日病故.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的创作风格有了显著的变化,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手法,取材于城市生活,但成功的作品不多.主要作品有《蛇女的故事》(1952)、《诊疗所》(1903)、《思想家》(1957)、《婚礼》(1958)、《瑜伽中断》(1961)、《门吉莉的歌剧》(1964)和《世纪的死亡》(1971)等长篇小说.还有《时间》(1956)、《灾难》(1962)、《女人的奥妙》(1967)等短篇小说集等.他从事写作44个春秋,为人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他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30篇左右,中长篇57部,还写过不少剧本、诗歌、回忆录、游记和论文.他不仅以创作数量,还以丰富的主题结构,特殊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心态,成为印度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可以说,他小说的立体框架结构和文化意识的新视角,开创了印度地域文化小说流派,丰富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达拉巽洛尔对印度文坛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几部史诗小说的创作上,如自传体小说《娘神》,区域小说《群神》、《五个村落》(这两部小说合并为《群神》获1951年印度最高文学奖――智慧奖),《项链湾的故事》、《伽楞迪河》(该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泽出版),以及获1955年文学院奖的《诊疗所》和《世纪的末日》等.
内容概要小说一开始描写铁匠阿尼鲁特和木匠基利什得不到合理报酬,拒绝为本村农民订铁做农具,他们不服长老会的规定,到河时岸小镇设摊揽活,这样,一百激起千层浪,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结构被打破,他们的举动遭到众人的非难.农讨新暴发户斯利深夜偷割阿尼鲁特的几亩熟稻,又放火烧掉支持阿尼鲁特的皮匠巴杜的房间,酿成大火,烧毁整个贱民住宅区.阿尼鲁特告状,斯利与警察局长勾结,调查不了了之.乡村教师代市等人不仅支持告状,而且组织救济贱民活动.此时,斯利电■鱼掉泪,解开钱囊,救济灾民,笼络人心.然而,又通过贷款等方式,盘剥农民,掠夺他们的土地为己有.他还经常强奸诱骗贱民妇女,长期霸占皮匠巴杜之妹杜尔伽.而杜尔伽被生活所迫,靠卖身养家.但斯利的不义举动引起杜尔伽的反感,脱离斯利,接近代布.斯利却觊觎铁匠老婆巴特朗.县政府要丈量土地,造册征税,但正逢收割季节,代布等人上书要求延期,税务局不同意.代布冲撞丈量官员,被监禁一年零两个月.社尔伽等人照料代布眷属.代布被释放,遇上政治流放者耶丁,耶丁开导代布出任民众委员会主任,组织农民与斯利等势力作斗争.阿尼鲁特受斯利等人的盘剥,加上工业品涌进衣村,打铁无人问津,只得拍卖田地糊口抵债.阿尼鲁特整天酗酒,其妻巴特姆不时疯癫,唯杜尔伽接济他,当农民打叶盖房时,斯利又想陷害代布,阿尼鲁
特砍掉斯利大树,自供投狱.乡间传播霍乱病,代布和耶丁等人出面抢救,但代布妻儿没能躲过这场劫难,死于霍乱之中.斯利又乘虚而入,并吞土地,成为二地主.那丁组织民众委员会议,斯利密告,杜尔伽通风报信,耶丁等人兔遭毒手,不久,警察带走耶丁,转移监禁处.斯利又放出谣传说,代布与铁匠老婆巴特姆和杜尔伽有越轨之举,鼓动长老会开除代布的种姓.代布求教于本地区德高望重的婆罗门尼亚耶勒德,尼亚要代布保持心灵纯洁,不怕别人栽脏陷害.尼亚是传统婆罗门社会的支持者,但如今世风日下和社会急剧变化,他惶恐不安.其子接受西方思想,由于尼亚不容而自戕.他孙子维希瓦纳特支持独立运动,接受共产主义,尼亚鉴于儿子之死,容忍了孙子的"越轨言行".巴特姆失去丈夫,失去生活来源,被饥火和欲火煎熬,一天夜里她投奔自己日夜相思的代布脚下,但代布拒之门外,巴特姆一气之下委身于斯利,斯利与穆斯林高利贷看道勒德串通大地主慕克吉,联合5个村的大小地主增加田税,维希瓦纳特支持代布串联穆斯林教师伊尔沙德,组织5个村子的农民抗增税运动.道勒德挑拨印度教与穆斯林不和,诬蔑代布,加上斯利等人降低增税额,收买一些人.使轰轰烈烈的抗增税运动遭到失败.在运动期间,镇上工厂主支持农民斗争,借款给他们,目的要农民把稻谷卖给他们,进而迫使农民破产,流入城市,为他们做工.斯列为了打击代布,一面大办慈善事业,树立威信,一面让长老会革除代布的种姓.环绕5个乡村的河水泛滥,代布与伊尔沙德等人组织抢险活动.河坝决裂,大水淹没农田和房舍,成万上千人无家可归.维希瓦纳特在加尔各答从事募捐活动,帮助代布等人的救灾活动,斯利也开仓救济.眼看着自己梦想的世界日益崩溃,尼亚耶勒德出家修行,而维希瓦纳持参加共产党,以身殉职,巴特姆出走,进城谋生,阿尼鲁特回乡,带领无地农民进城当工人,代布参加国大党,1930年被捕入狱,1933年被释放,仍从事乡村教育,伊尔沙德一面执教,一面进修考法律,梦想成为农民的法官..
作品鉴赏这部小说是全景式的小说,它把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画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注重情节,只注重主题的平行展示或对立法的揭示.这里,既有农民与地主的阶级斗争,经济斗争,又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两个主题互为渗透,互为陪衬,从而勾勒了三、四十年代印度农村的整个生活面貌.本书的两个主题尽管互相辉映,但仍有侧重.《群神》尽管不注重情节,人物纷杂,但中心人物还是有的,小说基本上是环绕两个中心人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斗争而展开故事的.一方以代布为代表,一方以斯利为代表,前看代表民主、自由,后者代表专制、臣迫.代布是农村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既生活在贫困农民之中,面对残酷的现实,又受象尼亚耶纳德那样人的教育,恪守传统习俗,他仗义执言,嫉恶如仇,又笃信宗教礼仪,中庸之道.他过分超脱,过分理想比,他可以不顾家庭,全身投入民众服务事业,他可以不顾血肉之躯的情欲,拒巴特姆于门外.斯利是农村暴发户的典型,通过偷盗、盘剥、掠夺,升为二地主,一面烧香念佛,一面肆无忌弹地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凶残、毒辣、贪婪、欺诈、好色,仿佛世上暴发户的一切劣迹都集于斯利一身.有趣的是,暴发户写得如此残忍,毫无人住.而真正地主在达拉巽格尔笔下往往是文质彬彬,富有人性.由于缺乏内心世界的开掘,由于只局限他们的外在活动的粗略勾勒,代布和斯利两个人物缺乏立体感,缺乏深度和力度,两个人物仿佛代表两种符号.据印度评论家认为,婆罗门弓亚耶纳德是作者的理想人物,
他智慧过人,品行高尚,乐于助人,恪守传统一切礼仪,但随着小说的发展,生活把他淘汰出局,把他的作用和影响缩小到最低限度.写得最为生动的人物是阿尼鲁特夫妇和杜尔伽.阿尼鲁特有一付魁梧体格,一手好技艺,豪爽又重义,但在封建的压迫和剥削下,他走向破产的绝境;其妻巴特姆怯于封建礼仪,满足不了阿尼鲁特的欲火,把自己深情埋在心底.杜尔伽伦为倡妓,放荡不羁,喜笑怒骂,但心地善良,不仅卖身养活其母,帮助哥嫂,还卖身帮助代布、阿尼鲁特等人.她爱着代布,但深怕"沾污"代布名声而远离他.这里,作者似乎把服务、牺牲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品质,不仅构成代布、耶丁,伊尔沙德的行动准则,也构成普通百姓如杜尔伽、阿尼鲁特、巴仕的深层意识.它再次显示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作者在这些作品里不仅有追缅往昔、向往未来的历史意识,而且总是从一个特殊视角――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抗衡、渗透、替换――观察社会变迁、人生沉浮和精神困惑的情态.村落象征着绵长的印度农业文明,给予人们以生存条件和观念.但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期,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立的工厂替代广柔的衣田,喧闹的节奏代替宁静的旋律,竞争机制替换和谐关系,物质或感官享乐置换虔训的宗教信仰.这里,达拉巽格尔的创作倾向与美国福克纳十分相似,他们似乎都"向后看",都把同情的泪洒在落后的庄园主或地主身上,但都无回天之术,挽救他们心爱的主人公必然失败的厄运;他们都寻求一种精神支撑点,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精神依托,保持自己精神的纯洁性;他们部颂扬正义、仁慈、服务、牺牲的人格,又讥讽祖先沿袭下来的历史重负.福克纳创造了约克纳帕塌法体系的各类人物,同样达拉巽格尔创造了比尔普姆体系的各类人物;他们又都描绘民俗遗风、歌舞节日、宗教信仰、人情世故、神话传说,作品渗透着民挨文化意识.他们之间的歧异也与相似之处那么鲜明;福克纳把原始民族的淳朴人性和野性当作高尚的人性,而达拉巽格尔则把具有传统文化教养的地主阶级的人性看作是模范人性.他揭示野性,只是为了披露现氏人兽性的根源,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倘若福克纳开创了美国南方文学流派,并影响世界文学,达位巽格尔的影响也不局限于孟加拉地区,而遍及全印度文坛.他为印度的区域文学流派奠定了基础,自五十年代直至今日,这个流派已成为国内外引人瞩目的文学思潮和创作群体.因此,印度评论家认为,达拉粪格尔是当代继普列姆昌德、萨拉特之后的最重要现实主义作家.正因为他创造了比尔普姆体系的各类人物,后来的厉效者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体系的人物,不仅丰富了印度文坛的人物画廊,也向我们提供认识今日印度城乡生活的完整画面和完整心态的生动形象.艺术上,达拉巽格尔不是以情节取胜,也不以描写人物见长,而以透明的主题取胜.他的长篇小说没有中心情节,而是平行情节,这是平行主题所规定的,所制约的.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多中心人物.小说形象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而往往是一座城镇,一个乡村,一条河水,一则传说或一个剧团.小说不是通过一个透视点,一个层次,而是通过多透视点,多层次描绘历史风貌,社会变迁,人生沉浮,他前期作品的结构简单平直,后期作品由于运用时空颠倒、回忆倒叙等手法而垦网络伏的立体框架结构.他的语言不是书面语言,而是地方语言,这种语言主动、形象,富有泥土气息.
(如珍)
伊朗文学
萨迪克・赫达亚特哈吉老爷(1945)
作者简介萨迪克・赫达亚待(1903―1951),伊朗现代著名小说家.
德黑兰贵族家庭出身,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早在留学欧洲期间,就写出讽刺喜剧《开大辟地的传说》和历史悲剧《萨珊姑娘帕尔雯》(1928).归国后,与好友伯佐尔格・阿拉维等4人组建"拉贝"文学小组,为引进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与守旧派展开论战.三十年代是赫达亚特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活埋》(1930)、《三滴血》(1932)和《谈影》(1933),中篇小说《阿拉维耶夫人》(1933),讽刺故事集《萨哈布的狂吠》(1934),游记《伊斯法罕一半个世界》(1932)和历史悲剧《马齐亚尔》(1933)等作品.此外,还出版了童谣、谜语和民歌集《乌萨纳》(1931),撰写了论述古波斯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尼兰格斯坦》(1933),完成了《哈亚姆的诗歌》(1934)等学术著作.1936年,因不堪忍受礼萨王的独裁统治,移居印度两年,在孟买创作了著名小说《瞎猫头鹰》,随后用法文写成《桑潘盖》和《痴迷》两篇小说.用西方现代派手法写成的《瞎猫头鹰》格调低沉,色彩暗淡,给人以压抑之感,这是赫达亚特前期小说创作的显著特点.从印度回国后,他广泛搜集各地民歌和民间故事,相继写出论文《民歌》(1939)、《论〈维斯与位明〉》(1945)和《民俗学一大众文化》(1945),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此同时,还翻译出版了附有评注的《伊朗城镇考》(1942)和《阿尔达希尔・帕帕克的业绩》(1943)等七篇帕拉维语文献,显示出他对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文化的深厚造诣.礼萨王下台后的1942年,赫达亚特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野狗》问世,次年写出幻想故事《生命水》,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苏联的向往.1945年,在去苏联鸟兹别克短期旅游之后,发表了现实主义小说《哈吉老爷》.1946年创作的小说《明天》,痛诉了印刷工人因劳动条件恶劣所遭受的身心摧残,并揭露了美国占领军的暴行.晚年,赫达亚特翻译了卡夫卡和萨特等人的几篇代表作,撰写了长达数万言的专论《来自卡夫卡的信息》(1948),它被认为是伊朗早期研究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的重要著述.1950年底,心绪不佳的赫达亚特只身前往法国,4个月后在巴黎一家公寓自杀.

当前:第4/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