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后的岁月》第106/147页



一天,邓颖超开会回来,传达室的同志告诉她:“你母亲来了,在你的房子
里。”

邓颖超惊喜异常,一口气跑到房间,见母亲安详地坐在办公桌前的圆椅上。
久别重逢,母女二人紧握双手,不知说什么好,激动的泪花在眼前闪动。

1939年,武汉形势日趋紧张,杨振德同武汉的工作人员一道撤退转移,几经
周折,于1940年到达重庆,住在红岩村。

几十年的奔波、劳累,杨振德――杨老妈妈的身体已愈来愈衰弱了,加上环
境的险恶,老人家经不住折腾,终于病倒了。她高烧不退,却又不让相距里许的
女儿知道。

一天,女儿去看她,她拉着女儿的手说:“小超,我要去‘老家’了,你不
要难过啊!”邓颖超知道母亲危在旦夕,心情十分悲痛。经与组织商议,决定把
母亲接回办事处来住。当警卫战士们用椅子抬着她回办事处,问她感觉怎样时,
她连连说,空气真好!

她高兴极了!她的一生曲折坎坷,东奔西跑四海为家,没有家庭生活,这一
回,她能在革命的大家庭中,在亲人们的爱抚中死去,她感到由衷的快慰。

在重庆工作过的许多同志,都知道周恩来同邓颖超的母亲之间,有着一种特
殊的真挚的感情。岳母的去世,周恩来无比哀伤,他站在不断流泪的邓颖超身边,
站在杨老妈妈的遗体前默哀了很久很久,虽然没有说一句话,但在场的同志看着
这一切,都不由地落下泪来。后来,周恩来还对美国著名记者李勃曼专门介绍了
自己的岳母,予以很高评价。

在办事处的小楼里,悼念祭礼在极其浓重的悲壮气氛中举行。追悼会上,熊
瑾玎代表办事处同志致祭文:邓母志洁行芳,思想前进,性情刚强。早入社会,
艰苦备尝;自食其力,毋怠毋荒,或执教鞭,或施岐黄,稍有所得,不敢或藏。
抚女入学,教女有方,引女自立,训女周详。救援志土,尽力相将。追随革命,
曾坐监房。不惧威胁,不畏风霜,法庭传讯,慷慨激昂。意志坚决,孤处浔阳,
江西迎迓,欢跃无疆。日寇来袭,虽老不慌,关心国事,无日或忘。方期寇败,
得睹安康,岂料一疾,遽尔云亡。回溯往昔,悲痛异常。爰备花果,敬献灵旁。
呜呼哀哉尚飨!

这悲切豪迈的悼词,概述了杨振德坚毅奋进,高风亮节的一生,寄托了革命
同志对杨振德――杨老妈妈的无限敬佩和深深的怀念。

追掉会之后,一百多人的长队,在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的带领下,随灵柩
朝重庆小龙坎伏园寺葬地哀进。

1958年11月,遵照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嘱托,将周恩来父亲的遗骨和邓颖超母
亲的遗骨火化并就近深葬。

1984年6 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又将杨振德的骨灰迁葬于红岩公墓,以志
纪念。

刘伯坚摆酒送剑英1934年10月18日,暮色苍茫。在惨淡的月光映照下,宽阔
的于都河面上架起一座座长长的浮桥。浮桥上,军委“红星”纵队的队伍,正在
源源不断地通过。纷沓的脚步、散乱的马蹄踏踩得它发出“扎扎”的声响。河岸
边,有着数不清的火把,数不清的人。苏区的父老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渡口,
不停地挥手,不停地呼喊,为出征的亲人们祝福送行。有的送茶水,有的送草鞋、
斗笠,有的帮着挑担,有的往战士怀里塞鸡蛋,有的则高唱《十送红军》等欢送
红军出征的歌曲。

随着涌动的队伍,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好不容易挤到“红星”纵队司
令员叶剑英跟前,两位多年战斗在一起的战友,紧握双手,依依惜别,热泪盈眶。

196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叶剑英回想起当年出征时的悲壮场面,为怀念刘伯
坚于都河边热情相送的感人情景,慨然命笔,赋诗一首: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
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刘伯坚,四川巴中(今平昌)人。曾留学法国、比利时、苏联。1922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的早期党员。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
作,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31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当前:第106/1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