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后的岁月》第107/147页


并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同年12月,在策动宁都起义后,任红五军团
政治部主任,是红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叶剑英非常了解刘伯坚。

早在苏联留学时,他们就已相识。回国后,又一起在中央军委工作。当时,
一个任军委总参谋部部长,一个任军委秘书长。同志又同事,使之结下了深厚的
战斗友情。

1934年5 月17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设立赣南军区,下辖第一、二两个作战
分区和信康、南雄两个游击区。刘伯坚出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并被“左”

倾领导者指令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军区政治部驻扎在于都附近的黎板桥,担负着于都河的架桥任务。对于工作,
刘伯坚没有二话,为了护送主力红军渡过于都河,他每天来到架桥工地,筹划着
架桥和后勤支援等事宜。但对于留守,他的心情是闷郁的。

他很想和主力红军一道远征,也希望有人能替他说说话,争取争取。

他首先想到了叶剑英。叶剑英时任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
参谋长,他的话应该是起作用的。

刘伯坚对叶剑英说:“你是军委四局局长,主管训练、人事工作,请求你向
军委反映我的要求,我还是随主力红军走吧!”

叶剑英很同情刘伯坚。他知道,伯坚在苏联留学时,曾顶撞过王明、博古等
人。博古到苏区不久,便将伯坚调离了红五军团,这次将伯坚留下,又是博古亲
自圈定的。他更知道博古一惯刚愎自用,听不进良言,善用“无情打击”之手段。

但是,不管怎样,于情于理于道义,叶剑英还是向博古转达了刘伯坚的请求,
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不出所料,博古一听,立刻将脸拉得老长:“那怎么行?留下刘伯坚是中央
的决定。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不留下,地方工作谁来做,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怎么
开展?”

叶剑英知道多说无益,一转身,默然而去。

刘伯坚似乎早就料到结果,他准备了一桌酒菜,有鱼有肉,还有几样新鲜蔬
菜,这在当时已经是很丰盛的了。两位老战友把酒问盏,相对而坐。他们为中央
苏区即将沦陷而痛心,为党内“左”倾错误继续推行而担忧,为分离后的前景而
挂虑。什么话都讲过,又好像什么话都没有说,三番四复地相互祝愿,总觉言犹
来尽。因为他们知道,留下来固然生死难卜,但随军远征同样是艰险重重,要冒
很大风险。

主力红军转移后,几十万国民党大军猛扑过来,中央苏区的形势急剧恶化。
1935年2 月,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和赣南省委机关、部队被敌人围困在狭
小的于都南部山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险境地。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央分局决
定分路突围。

刘伯坚被安排在最后一批行动。3 月3 日午后,赣南省党政军机关和独立六
团开始突围。当时的领导分工是: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少共书记陈丕显率领
前卫部队先突围,省委书记阮啸仙和刘伯坚在后随机关前进。突围战打得艰苦激
烈。由于敌众我寡,苦战了一天一夜,蔡会文等冲突了重围,

阮啸仙壮烈牺牲。4 日上午,刘伯坚在战斗中左腿负伤,不幸落入敌手。

次日,敌人把他押至信丰小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此前,蒋
介石曾以五万光洋悬赏“缉拿”共产党留下坚持战斗的军政领导,并将项英、陈
毅、刘伯坚等重要人物的照片发到官兵手中。因此,刘伯坚被俘后,即被敌人认
出。

敌团长假惺惺地说:“刘先生,你的一切我们都弄清楚了。眼下你可要顺潮
流,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只要你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再不要去为什么共产主义冒这
么大危险,去作那种无谓的牺牲了。”

刘伯坚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共产主
义事业必定胜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扭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共产党人干革命从来
就没有想过怕危险怕死。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

当前:第107/1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