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的历史与主权全集.net》第4/10页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林子平是把钓鱼群岛看作中国领土的,?这是一目了然,毫无疑问的。图与文章不同,它没有牵强附会进?行解释的余地。《图说》的附图中还有一张叫作“三国通览舆地?路程全图”,是“为观察朝鲜、琉球、虾夷并桦太、堪察加、腊?虎岛等数国接壤形势的小图”。它是以日本为中心,北至堪察加,?南至小笠原,西至中国,范围很广的地图,可称得上是东亚全图。?
在这样的一张地图上,居然清楚地画有钓鱼群岛这个芝麻大小的?岛屿——许多比它大得多的岛屿却没画上,并被涂上了与中国本?土相同的颜色。对林子平的《图说》来讲,明确各国的范围及边?界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钓鱼群岛可能就成了不能省略的了。?

  林子平在序文里写道:“此数国之图小生不敢杜撰……,琉?球原有《中山传信录》为证”,可见他的琉球图是根据《中山传?信录》里的地图绘制的。然而,他不是囫囵吞枣地、毫无分辨地?接受《中山传信录》的观点。林子平研究了《中山传信录》及当?时日本人研究琉球的权威著作——新井白石所作的《琉球国事略》?等,同时加上了自己的见解,才写出了《图说》并绘制了地图。?《中山传信录》中的图没有按国分色,而林子平却用色彩把它们?分开了。?

  对此,琉球政府的声明说:“《中山传信录》中记载三十六?岛之外不是硫球领土。所以,林子平就把在此之外的钓鱼群岛机?械他用色彩区别开来,把它当做了中国领土。这种资料没有价?值。”面对这样的托辞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林子平决不是“机械?地”区分,这在图上一看便知。他把十分明确的中国领土台湾、?澎湖涂成了与中国本土不同的颜色,而把钓鱼群岛涂上了与中国?本土相同的色彩。由此看来,他并不是将三十六岛以外的所有岛?屿都涂成了与中国本土相同的颜色。林子平认真研究了《中山传?信录》,并根据上面的久米岛是“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的说法?——这句话与我在前一章里的解释相同,认为这里就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点,对在此之前的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一事深情不疑,?并特意用不同的色彩明确地加以区别。?

  实际上,《中山传信录》中对姑米岛的注解,与郭汝霖、陈?侃使记的记述相同,久米岛以东是琉球的领土,而西面的各个岛?屿是中国领土。用汉语方式表达也是极其自然的。?

  我在《历史学研究》2月号上写钓鱼岛的沿革时,尚未见到?1785年(天明5年)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及附图,那时我用的?是1944年东京生活社出版的《林子平全集》第二卷版本,其附图?没有按国家用色彩分开。所以我只能指出在林子平的地图上钓鱼?群岛和琉球是有区别的。现在一看原版,这不是将中国领土部分?用色彩清清楚楚地标出来了吗??

  不仅如此,京都大学附届图书馆的谷村文库里,还有两种?“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的江户时代彩色抄本。上面虽然没?有写着是抄自“林子平图”或“《三国通览图说》附图”,但一?看便知是抄自林子平的。其中一种图(暂称为甲图),将《图说》?的5张附图放在了一组图中,被临摹在结实的日本纸上,笔迹出?自同一人之手。那5张附图是虾夷、琉球、朝鲜、小笠原各图及?前面提到的“观察数国接壤形势的小因”。抄本把琉球涂成了茶?红色,中国本土及钓鱼群岛等为淡茶色,日本为深绿色,台湾、?澎湖被涂成了黄色。?

  另外一种图(暂称为乙图),琉球为黄色,中国本土和钓鱼?群岛为淡红色,台湾为灰色,而日本被涂上了绿色。?

  另外,在谷村文库中有三种《三国通览图说》附图的“朝鲜?八道之图”抄本。其中的一种是和琉球甲因为一组的。另一种纸?质与琉球乙图的一样,笔迹似乎也出自同一人之手,并且琉球图?和这张朝鲜八道图上都印有可能是原收藏者的相同的朱印。剩下?的一种是原版的精细临摹品。据推测一定还有与它一组的琉球图?的其他抄本。如果是这样的话,除原版之外,《三国通览图说》?的附图5页一组的抄本至少应该有三种。?

  京都大学国史研究室还有一种“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的江户时代的彩色抄本。?

  众所周知,林子平因编写出版《三国通览图说》及《海国兵?谈》,受到了幕府的处罚,这些版本也被没收了。林子平是日本?近代民族意识的先驱者。他认为,仔细了解日本周边的地理,对?日本的国防来说迫切需要,这些紧要的知识不能只掌握在少数幕?府的达官贵人或武士阶层手里,而应“无贵贱、无文(官)武?(官)”,普及到“本邦之人”——整个日本民族,这是关系到?日本防卫的大问题。因此,他出版了《图说》这部书,为了使人?能对不同国家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附图还采用了彩色印刷。?

  一代知识分子就是这样向日本人民宣传日本防卫意识的,他?们的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和行动触怒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者。然?而,林子平代表着日本人民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他的《海国兵谈》、《三国通览图说》虽然被禁止出?售发行,但人们还是争相传看,流传甚广。?
  《三国通览图说》早在1832年就被德国的东洋学者哈因利士?·库拉普劳托译成了法文,在西欧发行;附图也用同原版一样的?彩色印刷。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在国际上受到何等的?重视,连西欧人也知道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
——————————————————————?
  ①这个法译本我还未曾见到,但在大熊良一所著的?《竹岛史稿》第22页上有库拉普劳托的简历和关于《图说》?翻译情况的介绍。另外,在台湾的《政大法学评论》第六期?上有该书琉球图的彩色印刷。?
——————————————————————?
  林子平是日本民族觉醒的先驱,他认真充分地研究了集当时?国人、琉球人以及日本人研究琉球地理成果之大成的徐葆光、?新井白石等人的著作,为向日本的所有人宣传民族防卫意识,呕?心沥血,撰写并出版了这部书。这部书顶住了德川封建统治者的?镇压,在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中间广为流传,并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就是在这样一部书的附图里,明确地记载着钓鱼群岛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明治时代的天皇制军国主义者和它的孝子贤孙现?代军国主义者及其帮凶日本共产党等,全然无视这部书中的记述,?竟然能说出“钓鱼群岛是无主地”。
  
  第六章 驳斥“无主地先占为主的法则”?

  16至18世纪,中国人、琉球人及日本人就琉球和钓鱼群岛撰?写了许多优秀文献,这些文献资料都一致表明钓鱼群岛是中国领?土。但是,有人却利用汉语文章表达方式和现代法律条文的差异,?肆意进行至曲。而对难以歪曲的地图,便说什么“是机械地用色?彩加以区分”。以他们的小人之见去蔑视先驱们的一番苦心,把?他们这些胡搅蛮缠的人当做辩论对手,真是很累,麻烦透了。现?在有必要对他们所说的第二句话——“国际法上的无主地先占为?主的法则”予以驳斥。?

  他们与1885年妄图掠夺钓鱼群岛的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狂热推?行者、最高统帅、陆军中将、内务卿山县有朋一样,说什么不管?明、清的中国如何了解钓鱼群岛的存在,用汉语命名也好.写下?记录也好,但这里没有当时中国政权“进行统治的遗迹”。也就?是说,所谓国际法规定的先占为主的重要条件——实际统治权没?有鞭及这里,所以,这里是无主地。?

  那么,这个所谓的“国际法”是什么东西呢?京都大学教授?田畑茂二郎在他的现代日本标准国际法解释丛书《国际法》(一)?
(有斐阁《法律学全集》)中,对国际法的成立做了如下论述:?西欧的近代主权国家间“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为了防止权力斗争无休止地激化下去,“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则加以限制,因此,便产生了国际法”。这个?“合理的规则”,依我之见不过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一点在“无?土地先占为主的法则”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田畑茂教授还写道:?“与战争问题一样,现在一个刺激近代初期的国际法学者思维的?问题是随着新大陆、新航线的发现,国家间为掠夺殖民地、独霸?国际通商而展开的斗争。”面对这种日趋激化的殖民地掠夺,?“为共同规范国家间的行为”(这种时候,其背景往往是对他国?而言把本国的行为当做是正当行为),广泛地展开了关于国际法?的讨论。在先占为主的法则提出后.它做为一个新的获取领地范?围的权利得到了承认。?

  为了“对他国而言把本国的行为当做是正当行为”而提出的?“法则”,就成了“国际法”,这实际上是推行对强国有利的理?论。“无主地先占为主”的理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不断侵占美洲、亚洲、非洲及太平洋上的岛屿,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领土,将其殖民化,而这期间所通用的便是“发现优?先”的原则。当荷兰、英国作为竞争对手出现,并在实力上超过?西班牙、葡萄牙时,荷兰的法学家古劳契斯便炮制出了“先占的?法则”,这是一个对荷兰、英国极为有利的理论,不久它又变成?了“国际法”。?

  先占的“法则”是如何迎合欧美殖民地主义、帝国主义的利?益的呢?从“无主地”的定义上便可略知一二。田畑茂教授的前?辈、国际法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横田喜三郎在他的《国际法》?
  (二)(有斐阁《法律学全集》)中写道:无主地“最明白不过?的定义是无人的土地”。但“国际法上的无主地不仅仅是无人的?土地,即使已有人居住,但那块土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也是?无主地。西欧各国抢先占有前的非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里?居住着未开化的土人,这些土人没有构成国际法上的国家,那片?土地也只能是无主地”。这不又是现代欧洲的所谓主权国家随意?下的定义吗?根据这个“法则”,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侵略全世?界,欺压各个民族。?

  横田还对“先占法则”解释道:“从15世纪的新发现时代至?18世纪初,在发现新大陆或岛屿时,宣告这里是本国领土并悬挂?国旗,建立十字架或标柱,这样就等于取得了这片领土。”但是?在19世纪,仅这样做就不行了。“多数国家主张先占必须是现实?占有并实行统治,这逐渐成了各国的一贯做法”。“至迟是在19?世纪后期,国际法上确定了先占必须是有实效性的”。“所谓先?占必须是有实效性的是指现实占有土地,设立有效统治权力。为?此,某种程度的行政机关是必要的。尤其是为维护秩序。要有警?察力量,很多时候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兵力。”?

  这也就是说,使用军事、督察等实力夺取并保持的便是赢家。?如此看来,这是近代西欧列强为了使其掠夺其他国家、民族的领?土正当化而精心编造出的“法则”。现代帝国主义继承了这一?“法则”,并把它当做国际法通用。现在用这个“法则”来衡量?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领土有无合法性,这样做的本身就是无视历?史.就是现代帝国主义的蛮横不讲理。?

  在西欧各国所谓的领土先占的“法则”中,16、17世纪也规?定过发现新土地的人就是主权所有者。如果适用这个“法则”,?钓鱼群岛非中国莫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确切证实,这里是?中国人发现的,并给它起了中国名,而这个名字,在中国的册封?使录等正式记录中,有过反复记载。?

  并且,琉球王国的非中国派宰相向象贤也在其王国的年代记?中引用了中国使录中关于钓鱼群岛的记录,并予以承认。日本近?代民族主义的先驱者林子平也承认这一事实。甚至西欧的东洋学?者也很重视林子平所著的书。也就是说,国际上也承认钓鱼群岛?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乃至18世纪就是中国领土的土地,却要适?用于20世纪帝国主义的“国际法则”,以主要条件不足为由,重?新将它定为“无主地”,这是万万不能容许的。?

  假如把现代帝国主义“先占必须是有实效性”的“法则”运?用到钓鱼群岛上的话,在这个小小的无人岛上设立行政机构,对?明、清时代来说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毫无意义。对于现代的?先占为主问题,横田教授做了如下论述:?根据先占土地的状况,有时也不能照搬这个原则(有实效性?统治的原则——井上注),有时也是没必要的。譬如像无人岛这?种地方,设立行政机构,放置警力、兵力,就没有实际必要,在?无法居住的地方,自然也无法设置那些东西。?

  明、清时代的钓鱼群岛就是这种无法定居的无人小岛。所以?要想在那里找出“有效性统治”的遗迹,是不可能的,这是不言?自明的。横田讲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使无人岛成为海盗?的巢穴,在附近的陆地或岛上设置行政机构和警力,实行行政管?理,必要的话,可派遣军舰和飞机,时常巡视,这样做也就足够?了。”?

  这样做在现在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既没有“军舰、飞机”,?也没有雷达和无线电通信的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况且“人都无法?居住的小岛”,也不可能成为“海盗的巢穴”,所以也没有必要?到这里“时常巡视”。那么,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怎样做才能满?足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政府及其帮凶日本共产党的条件呢?怎么?才能在钓鱼群岛留下“实效性统治的痕迹”呢?明、清时代的中?国人惟一能留给后世的,就是确定这个岛的位置、给它命名、指?示到那里的航线,并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并且,“这样做就足?够了。”?

  明朝政府还做了更多的事,在将钓鱼群岛纳入海上防御区域、?系统地论述防御侵寇策略的《筹海图编》中,标出了钓鱼群岛的?位置和其所辖区。这也就是横田教授所说的“在附近的陆地或岛?上设置行改机构和配备警力……”。?

  说到此,我认为,明、清两代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没有必?要按现代帝国主义的“国际法则”说明“先占”钓鱼群岛。他们?肯定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死后几百年的20世纪,会有人利用?“先占法则”对他们的领土说三道四。正因为他们确信这里是自?己的领土,才明确地留下了现代帝国主义的先占谬论所不能否定?的历史事实。
  
  第七章 琉球人和钓鱼群岛的关系淡漠?

  前面的几章已经表明,钓鱼群岛至少从明代起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一个不仅中国人,就连琉球人、日本人也都承认的事实。?但琉球人是怎么看这个列岛的呢?目前所知道的琉球人写的书中?出现有钓鱼群岛名称的仅有两部,即向象贤的《琉球国中山世鉴》?和程顺则的《指南广义》。这两部书都是用中国名称来记载这些?岛屿的,把那里看成是中国领土,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另外,?还有没有不同文献资料的、琉球人关于钓鱼群岛的口头传说呢??

  《地学杂志》第12辑第14~141卷(1900年8~9月)上刊载?的冲绳县师范学校教师黑岩恒的论文“尖阁列岛探险记事”中引?用了1885年(明治18年)9月14日冲绳县美里间切诘山方笔者大?城水常写给县厅的报告。报告中说,“鱼钓岛位于久米岛的西南?偏南方,岛长约一里七八合程,宽约八九合程。自久米岛的距离?约百七八里程”。这个岛从位置和地形来看明显是钓鱼岛。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在当时的硫球是把中文的“钓鱼岛”改写成了?日语的“鱼钓岛”,琉球语称为“要控”(YOKON之音译)。同?年9月22日,冲绳县令西村舍三在给山县有朋内务卿的呈报书①?中说:“久米赤屿、久场岛及鱼钓岛古来即为本县所称之?名……。”这个“久米赤屿”就是中国文献中的赤尾屿,“久场?岛”为黄尾屿(本书后面还将用资料说明)。“鱼钓岛”就是钓?鱼岛。?
——————————————————————?
①见《日本外交文书》第十八卷“杂件”的“有关?
版图杂件”,全文在本书第十一章。?
——————————————————————?

当前:第4/1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