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熙丰遗事》第60/134页


耶律洪基说道:“朕以菲德,居士民之上,赖卿等襄助,朝政清明,四海咸服。朕明日回驾中京,众卿也各回治所,如有军国要事,可一一奏来。”
耶律洪基话音刚落,众大臣齐向耶律伊逊看去。此时耶律仁先已死,耶律伊逊甚得耶律洪基依重,官拜魏王加太师,实领北院枢密使,四方有军旅之事,可便宜行事,因此权势显赫。谚云:宁违敕旨,无违魏王白帖子。耶律洪基问事,众大臣自然以耶律伊逊马首是瞻。耶律伊逊就座上起立,向耶律洪基躬身奏道:“陛下乃圣明之君,威德被于遐荒,远肃迩安,故北院无事可奏。”紧随其后,南院枢密使耶律观奏道:“陛下威德致远,慈厚怀人,故政平人和,国中清晏,南院也无事可奏。”
南北两枢密院不奏事,话说得甚是中听。耶律洪基笑道:“无事便好。”
萧太后凤目闪闪,先盯着耶律伊逊,仿佛是要透过耶律伊逊的笑容看到内心,继而又在众大臣面上扫视一遍,没有说话。耶律洪基接着说道:“宋人好生事,朕欲对其用兵,众卿以为如何?”
南院宰相萧惟信奏道:“自圣宗与宋订立和约,迄今六十余年,若以细故用兵,恐违先帝成约。”
耶律伊逊虽然亲信满朝,但后族并不买他的帐,后族便是以萧惟信为首的萧姓大臣。见萧惟信不赞成对宋用兵,耶律伊逊奏道:“萧惟信之言甚谬,先帝兴宗便曾向宋索要关南十县。区区柴世宗竟夺我关南之地,此乃国耻,至今未能收回,真是愧对列祖列宗。”
萧惟信说道:“兴宗虽曾向宋索要关南十县,但也听从宋人富弼之言,未曾用兵。”
耶律洪基说道:“我国固然不忘失地之耻,宋人也必对燕云十六州耿耿于怀,此事且不论。我国果然用兵,能有几成胜算?”
耶律伊逊说道:“我国铁骑天下无敌,果然用兵,若无十成胜算,也不离八九。何况宋人用王安石为相,诸多更张,异论纷纭,大失人心,正乃用兵之良机。”
此时一直认真听着耶律伊逊和萧惟信争辩的萧太后说道:“萧惟信,你是南院宰相,自应熟悉宋人之事,宋国果否如耶律伊逊所言?”
萧惟信说道:“宋皇赵顼用王安石为相,更张政事,有异论是实,失人心则未必,我国不可轻启衅端。”
耶律洪基说道:“朕正想知道宋人之事,你可详言。”
萧惟信说道:“臣遵旨。宋人自王安石柄国,即分遣诸路常平官专领农田水利,至今已修陂塘、堤堰逾万处,辟田十万余顷*,年增粮米无数。又劝民栽桑,民种桑柘概不增赋。此皆为善政。青苗助役皆为利细民之举,为士大夫所不喜,故有异论。京畿保甲,安内御外,更不可小觑。臣所以说虽有异论,未失民心。王韶在古渭取河湟以固陇右,进而经制西夏,我国更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对宋不能无备,但不宜用兵。一旦交战,旷日持久,粮秣难以为继,何况我国连年不登,庶民困穷,府库空乏?当年兴宗没有用兵,因无胜算,非不欲也,是不敢尔!”
新从枢密院直学士升参知政事,又同知枢密院事的张孝孙说道:“宋国皇帝柔弱无能,大臣苟且偷安,先帝兴宗只扬言要取关南十县,宋人便急派富弼出使我国,答应若不用兵,愿增岁赐十万两白银。陛下何不再知会宋人,索要关南之地,宋人再增岁赐也未可知。”张孝孙依附耶律伊逊,故得升迁。御前奏事,自然力赞耶律伊逊。
萧惟信说道:“张大人之言差矣!如此大事,关乎国运,岂可儿戏?宋皇赵顼年轻气盛,行事未必能瞻前顾后,我若向彼要关南十县,彼向我要燕云十六州,又当如何?”
耶律洪基说道:“我也闻宋皇赵顼励精图治,非仁宗赵祯可比,只怕未必敢向我国索要燕云十六州吧?”
萧惟信说道:“赵顼初践帝位,便写了两首诗……”
不等萧惟信说下去,耶律洪基笑道:“赵顼写诗了吗?你可知他写了些什么,不会是写风花雪月吧?快读给朕听听。”
萧太后听说赵顼写了两首诗,耶律洪基正要萧惟信读,不觉眼睛一亮,意甚关注,众大臣也觉好奇,齐刷刷的盯着萧惟信。萧惟信说道:“赵顼写的一首是四言诗,一首是五言诗。”说到这里,萧惟信的目光先扫视众臣,在耶律伊逊面上略一停留,然后投向耶律洪基和萧太后,见耶律洪基和萧太后正注视着自己,这才清了清嗓子诵道:五季失国,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奚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
萧惟信刚诵完这首四言诗,众臣轰然议论起来:
“原来赵匡胤就曾打过燕云十六州的主意!”
“赵匡胤一世英雄,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军州,却也不敢碰我大辽。”
“宋国皇帝一代不如一代,立国百年,不仅不敢碰我大辽,每年还得送来三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和十万匹绢,赵顼不敢忘又能如何?”
“据说赵顼年轻英明,我国万不能小觑。”
“……”
耶律浚听萧惟信读完赵顼的诗,歪着脑袋问萧太后:“猃狁孔炽是说我们吗?”
萧太后说道:“猃狁原本是北方的一个民族,这里便是指我们契丹。当年我们帮石敬塘做了皇帝,石敬塘便送给我们燕云十六州。”
耶律浚说道:“既然燕云十六州是石敬塘送给我们的,关宋皇什么事?他要也不给!他敢要,孙儿给他一箭!”
萧太后笑道:“好孙儿,正该如此。”
耶律洪基摆了摆手,众人议论停了下来。耶律洪基说道:“还有一首五言诗,萧惟信再读一读。”
萧惟信说了声“遵旨”,诵道:每虔夕惕心,忘意遵遗业。顾予不武姿,何日成戎捷。
这一次大臣们没有轰然议论,他们在想,原来宋皇赵顼朝乾夕惕,果然是想夺回燕云十六州!
耶律伊逊说道:“诗言志,宋皇如此觊觎我国,真是可恼!陛下若对宋用兵,臣愿为领军使!”
耶律洪基说道:“打架怕遇不要命的,赵顼果非仁宗可比,王安石既能叫王韶取河湟,只怕也非苟安之臣,和大宋这一仗打不得。”耶律洪基叹了一口气,又说,“宋人强悍固不如我,坚韧则有过之,况且战事一起,宋人必断岁赐,我国府库空虚,财货难以为继。对宋用兵,非不欲也,是不敢尔!”
耶律伊逊用力一击桌,又“咳”了一声,说道:“便宜了赵顼小儿!”
萧惟信说道:“我国固然不宜对宋用兵,宋国对我大辽也存忌惮之心。不过,自应州南境到天池,本是我国耕牧之地,清宁年间边将不慎,为宋所侵,烽堠内移,似非所宜。以臣愚见,可在边界略生小事,以扰宋国君臣之心。”
耶律洪基笑道:“如此甚好,这本是你南院的事,你们瞧着办。”说到这里,耶律洪基面色严肃起来。“不过,事情不宜闹大,不要死人,不要两军对垒,不要弄巧成拙,弄得两国兵戎相见。还有,宋人那边要派得力细作,赵顼和王安石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要知道。”耶律洪基接着说。
萧惟信忙说道:“臣遵旨。”
耶律洪基站了起来,对众大臣说道:“今日君臣欢宴,甚是尽兴,夜深了,众卿告退吧。”
*《宋史》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第四一六七页:兴修水利田,起
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
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有奇。





正文 七十三、宋辽边警传来,仿佛宫城都摇了一摇
狗狗书籍 更新时间:2010-10-11 8:15:12 本章字数:4309

一向平静无事的宋辽边境突然有动静了,雄州太守传来急报,写的是:
……北人渔于界河及夺界河西船,并射伤兵级,虽已指挥都同
巡检以便婉顺止约,虑彼国边臣不顾欢好,信纵小民,渐开边隙。
又:
北界有七、八千骑过拒马河至南北堑等村地,即令归信、容成知
县、县尉领兵至彼,其人马即过河北,河北驿内复有人马一千余
……
赵顼正在崇政殿前的丹墀上来回踱着,满面忧急之容。如果说西夏有事,赵顼倒还不放在心上,要打吗?四百军州对二十二州,那是大人和小孩玩的遊戏。辽国就不同了。宋朝从皇帝到大臣,似乎患了恐辽症,对辽国特别忌惮。宋太宗是在与辽国的战争中中流矢而死的(回朝后的第二年死的),到了真宗手里,签了有名的潭渊之盟,以“岁赐“的名义,每年给辽国二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绢。尽管当时的形势渐对大宋有利,各路勤皇军队已逼近潭州,辽国久攻不下、加上领军使萧达兰已死萧太后已无斗志,真宗仍签下这城下之盟。到了仁宗时,辽国一声“要夺回关南十县”,连忙派了富弼使辽,答应每年增加十万两白银。是以宋辽边警传来,仿佛整个宫城都摇了一摇,不由得赵顼不急。
此时的赵顼,人在崇政殿外的丹墀上,两眼时不时的向升平楼和需云殿中间的道路上张望。当他看到王安石和文彦博四人联袂而来,轻轻吁了一口气,走进殿内,在龙床上坐下。
王安石四人唱名进殿行礼如仪,赵顼摆了摆手说道:“众位爱卿不必多礼,朕急召众位爱卿,是河北缘边安抚使、雄州太守张利一传来急报,辽人在边界无端生事,不知有何意图。你们先看了张利一的急报再议。”说毕,早有内侍从御案上取了一封奏折,递给王安石。王安石略一过目,又递给文彦博,然后是冯京、吴充一一看过。
四人看完奏折,个个惊诧莫名。宋辽两国边境远至澶渊结盟,近至宋仁宗庆历年间富弼出使辽国,说服辽兴宗罢战,从此两国信守盟约,从未发生过事端。辽国此举是要对宋用兵呢,还是边臣生事,耶律洪基和萧太后未必知道?王安石见文彦博、吴充和冯京三人脸色沉重,沉默不语,只拿眼睛看着自己,当下心念电转,觉得辽国没有对宋用兵的理由,边界有事但无大碍。这时赵顼问道:“众位爱卿,辽国不守盟约,挑起事端,有何意图?是否有南侵之意?”
王安石看了文彦博一眼,见文彦博没有说话的意思,自己是首相,自然是要先说了。遂向赵顼躬身奏道:“此乃边臣妄生事端,实无大患,臣料辽国未必敢毁先帝成约,陛下不必忧急。辽若对我用兵,辽国主又何必遣归州观察使耶律适、卫尉少卿张蔼,萧太后遣安远军节度使萧利民、太常少卿王经来我朝贺同天节?”
赵顼听王安石如此说,稍稍放心,说道:“容城、归信两县人户虽是两属,北界从未遣兵巡逻,此举必有原因。”
文彦博说道:“安石之言甚是,此乃边臣妄生事端,请陛下勿忧。”
尽管王安石和文彦博也是揣测之言,把边界上的磨擦说成是边将生事并不正确,但对边界不会发生大事的判断却是正确的,赵顼听了,却也安心不少。此时冯京和吴充也躬身说道:“臣以为王大人和文大人之言甚是,辽国必不会贸然对我国用兵,请皇上勿忧。”
文彦博又说道:“陛下可降旨送伴使晁端彦谕知辽使,我朝务敦信誓,未尝先起事端,请彼朝严加约束。”
赵顼说道:“当得如此。”
王安石说道:“臣意陛下可降旨河北、河东安抚使,北界不循旧规,挑起事端,或则别蓄奸谋,可厚以钱帛,募人深入剌探动静。”
赵顼说道:“甚是甚是。”又说,“朕意再选派两人去河北缘边安抚司,密切体量情状,速具闻奏,免致误事。以两位爱卿之意,选派何人为宜?”
文彦博说道:“臣以为李舜举可勾当缘边安抚司公事。”

当前:第60/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