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熙丰遗事》第80/134页


李宪和李粢抱拳躬身口称“得令。”
王韶又说,“本帅自率中军,待崔、李两路军杀入敌营之后,越踏白城杀入城西,围歼敌人。景思谊随中军同行。鲜于师中率两千兵负责河州守备。违令者斩!贻误战机者斩!”
踏白城的西南,层峦叠嶂,群峰插天。向东,山势蜿蜒直到河州城外,向西则连绵千里,没有尽头。踏白城的西北却是起伏的丘陵,并有一条官道直通银川。这山因在踏白城之南,俗称南山,踏白城便在南山的山口。出踏白城向西十里,正是丘陵和山脉的交结处,既有大片缓坡,又有一条小河从南山中流出,经踏白城南向东流去。因其地势较好,又有水源,鬼章把兵屯在此处。鬼章在和景思立交战时,从邻近蕃族请来羌兵,加起来有两万之众。此时请来的羌兵已回原族,鬼章统辖的连同木征的残兵实际只有七千人。春眠不觉晓的季节,玉人入梦来的时候,崔进和李宪突然领兵从南、北两路杀入营中。他们逢人便杀,逢帐便烧,不一会,羌兵营中便乱成了一锅粥。鬼章和木征原本带亲兵住在踏白城中,闻说军营遭劫,连忙赶来,王韶大军乘机轻取了踏白城,并立即穿城而过,陈兵在战场之前。
晨光熹微,烈火熊熊。几乎听不到兵刃交接之声,只有惨呼和嚎叫。羌兵们手无兵器,衣衫不整。偶有手持兵器骑上了马的,也不是与官军交战,而是夺路逃命。
王韶的中军没有投入战斗,用一万人杀睡梦中的七千人,足够了。他注目战场,面带微笑。在王韶的左边,是胯下骏马身上衣甲鲜明的儿子王厚。王厚带中军特选的三百亲兵,护卫在王韶身边。王韶的右边,立马横刀精神抖擞的是景思立的弟弟景思谊。他的一双鹰眼在战场上扫来扫去。他在寻人,寻他的杀兄仇人鬼章。立马王厚身旁手执钢枪的是现在尚藉藉无名、数十年后名动朝野又臭名昭著的太监童贯。他本出于李宪门下,因李宪常回京城公干,便被王韶收为亲从。
王韶问景思谊:“看到木征和鬼章没有?”
景思谊答道:“没有。天太暗,看不清。”
王韶说道:“你可跑近些找。”
景思立答道:“是,谢大人成全!”随即一拎马缰,两腿一夹马腹,冲进战场,来回驰骋寻找,嘴里大喊:“鬼章出来纳命!”
前后不过一个多时辰,鬼章的营帐全部焚毁,七千兵逃了四千,三千毙命。此时天已大亮,王韶吩咐童贯传令众将约束队伍,前来听令。童贯随即把令旗一展,高声喝道:“众将听令,不必追赶残敌,速来元帅前听令!”
不一会,诸将齐到,在马上向王韶行过军礼,七嘴八舌问道:“大帅为何不追赶逃敌?”
王韶没有回答众将的提问,提高声音说道:“众将听令,李宪、崔进各选三千精骑,一个时辰之内吃饱喝足,带三天干粮,往银川方向追歼逃敌。韩存宝可和李宪一路,听李宪节制,本帅自和崔进为一路。余部由景思谊、李粢率领,破荡杓摩雅克诸族,葬祭阵亡将士。”
众将高喊一声“得令”,各回本部。原在景思立麾下的韩存宝、景思谊、李粢三人,经此一仗,把个王韶佩服得五体投地。私心也想追随王韶长驱北上,既然将令已下,却也不能违拗。况且留在踏白城,搜寻残敌,破荡杓摩雅克诸族,那是以强凌弱,有胜无败,算得上是美差。只是景思谊未能找到鬼章报杀兄之仇,尚有遗恨。
一个时辰之后,将士们结束定当,一声令下,往西北进发。时令固是春天,若在江南,早已是风软水柔,千里莺啼绿映红了。此地虽也有一片片的绿和一丛丛的杂树灌木,入眼仍觉刚风弱水,荒凉孤寂。尽管鬼章的残兵败将先跑了一个时辰,王韶的两路精骑仍不难追上。这两路追兵,马蹄急雨般敲击着地面,犹如两阵暴虐的旋风,往前卷去。羌兵若被追上,无一幸免。
三天后,两路追兵相继进至银川。沿途遇帐烧帐,遇堡破堡,计破十余堡、烧五千余帐,斩敌二千余人。稍事休息,王韶命李宪和韩存宝率部向西至南山脚下然后回军,自己与崔进往北直至黄河然后回军,相约在踏白城会齐后再回河州。
黄河自出昆仑至兰州,流向便由向东改为向北,并从银川的西北流过。此时的黄河,河水已经浑黄,但流速平缓。偶然翻起几朵浪花,随即溶于水流之中,于宁静温婉中见活泼欢然。王韶和崔进率部巡至黄河边,说了声“啊,黄河!”双双跳下马背,步至岸边。王厚率数十骑巡视护卫,童贯则把令旗一展,传令部队下马休息,并派出侦骑。王韶用马鞭指指点点,笑对崔进说道:“原来此处黄河岸高流缓,无水灾之患。你我今天率铁骑奔驰千里,饮马黄河,也不枉了此生。”
崔进说道:“大人毕千秋功业,末将追随大人,真乃三生有幸。”
王韶说道:“你不必大人末将的乱叫了,只当你我兄弟站在这黄河岸边说几句体己话吧。”
崔进说道:“末将不敢僭越。”
王韶笑道:“又来了不是?说到功业两字,何其难哉!做哥哥的这几年的甘苦你也尽知,若不是丞相在朝中支撑着,便是有十个王韶又能有何作为?真所谓不怕外敌,只怕内耗!”说到这里,王韶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崔进说道:“这话极是。只是既成过去,也不必伤怀了。”
王韶沿河岸向前走了几步,说道:“不说朝中如何,便是在熙河,又便怎样?景思立杀降一事,若按军法,必斩无疑。但我斩得了景思立吗?景思立自恃资历比我深,何尝把我放在眼中?李宪庇护景思立,与我也不无抵牾,我仍上表请旨留李宪在熙河。总是要一个太监的,与其换别人,不如留李宪了。”
崔进随着王韶慢慢走着,没有说话。他不明白内中情由,觉得不解,也无话可说。
王韶说道:“这次解河州之围,取踏白城,进至银川,木征、鬼章虽未授首,也无能为力了。熙河之事已了,你有何打算?”
崔进说道:“崔进愿继续追随大人。”
王韶摇了摇头,说道:“你为人诚实,武艺也好,进出百万军中,未必有人能伤得了你。但为将的不只要能全身,要能全军。若遭败绩,便得治罪。如遇妒贤妨能之辈,你便要吃亏了。——你有儿子了吗?”
崔进说道:“没有。”接着笑道,“长年在此,浑家长什么样都忘了。”
王韶说道:“为了熙河之事,把生儿子的事耽误了。你积功已至昭武校尉,正六品衔,若无战事,再升也难。依我之见,你不如在家乡的哪个州当个武官,都监、铃辖都可,既保地方安宁,又不耽误生儿子。”说到这里,王韶和崔进相视笑了起来。笑毕,王韶说道:“只我经略司出一角公文,天下州、县未必便敢违拗。此事待回河州便给你办妥,你意下如何?”
崔进躬身一揖,说道:“如此,有劳哥哥你了。”





正文 九十六、王韶捷报传来,赵顼召见辽使时腰杆挺挺的
狗狗书籍 更新时间:2010-11-3 7:10:20 本章字数:5025

因景思立战死,王韶从兴平急匆匆赶回熙州。又从熙州发兵取定羌城、宁河寨,河州之围不战而解。接着取踏白城,精骑进至银川,共斩敌七千余,烧二万帐,获牛羊八万余口,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回到河州行辕,王韶脱去甲胄,换上文官服饰,竟也温文尔雅,气度雍容。
河州的经略司行辕,是临时租用的房屋,自然不及熙州的衙门气派舒适,书房中的一应器具也都粗糙不堪。不过王韶此刻无心理会到这类细事,他要上表申奏赵顼了。李宪也有专奏权,说不定此时的奏折已经送走了。自然也得写一封信给王安石,想必这些天来王安石在为他担心的。儿子王厚一边给王韶磨墨,一边说道:“爹,这份奏折上去,皇帝不知会多高兴呢!”
王韶从公文箧中取出赵顼的手诏,用手点着说道:“皇帝两次下诏要我持重勿出,怕我不理会,第二次的手诏上用朱笔把这四个字打了圈,可见皇帝对熙河事是如何的担心了。丞相来信只说‘扼其要冲待其疲’,什么要冲?定羌城便是要冲,丞相可谓知我。”
王厚说道:“若是丞相也不知爹,朝中还有何人能知爹爹你?——这次捷报当如何写?”
王韶说道:“不是写捷报,而是上贺表。”
王厚问道:“不就是写我们的功劳吗?莫非还有什么讲究?”
王韶说道:“厚儿你可听好了,这里面大有讲究。捷报是讲功劳是我们的,贺表就把功劳说成是皇帝的了,我们不过是上表道贺而已。皇帝见了不是更高兴吗?这一高兴,赏赐起来不就更大方了?”
王厚笑道:“果然是理。今天儿子长见识了,这可不能不学。”
王韶笑道:“还有呢,这次为父要你赴京赍表道贺,这等美事不可不给儿子你。”
王厚笑道:“多谢爹爹作成。”
王韶和王厚父子俩正说笑间,童贯走进书房报说道:“大人,木征率八十二个酋长前来投降。”
王厚笑问道:“童贯你有没有数清?倒底是八十二个还是八十三个?”
童贯说道:“如何没有数清?我数了两遍,酋长八十二人,连木征八十三人。”
王厚还要说话,王韶摆了摆手,止住了王厚,遂问童贯:“木征现在何处?”
童贯说道:“正跪在行辕外面。”
王韶说道:“穷途末路,只有投降了。两军阵前被一箭射死倒也干脆,投降了,少不了要押送京城,皇帝一高兴,只怕还会赏个一官半职。真正是便宜了他。童贯,传令升帐!”
童贯走出书房,一嗓子喊出去:“元帅有令,放炮升帐!”
赵顼坐在龙床上眉飞色舞,他手里拿着王韶的贺表,问分坐两旁的两府大臣:“众卿都看过了?”
两府大臣齐道:“启奏陛下,臣等已经看过。”
赵顼忽然想起自己曾下诏要王韶持重勿出,王韶没有奉诏,遂说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倒是朕过虑了。”
这是在崇政殿的正殿里。因为天旱不雨,原本赵顼不肯坐正殿议事,因辽国使者萧禧已到,今天便要上殿投国书,若在偏殿召见,只怕不妥,授人以口舌。恰在此时王韶的贺表送到,赵顼如何能不喜?河州之事,已使赵顼宵旰憔悴,设若王韶失计兵败,在辽国的萧禧面前便无法轩昂神气。木征投降,熙河大定,再召见萧禧,腰干也硬了三分。王韶的贺表已命内侍遍传两府大臣,还要再问一句,若不是怕失仪,真想哈哈大笑!
其实王安石心中的欣喜并不亚于赵顼,只是迭经沧桑,善于掩饰罢了。他仿佛才想起应向赵顼道贺,拱手说道:“陛下圣慈仁光烛照边鄙,可喜可贺。”
王安石一开口,其他辅臣跟着道贺,喜得赵顼呵呵笑了起来。文彦博外放后,两府大臣中,也就只有吴充一人对开熙河持异论,但此时也不会出言煞风景。赵顼说道:“朕即下诏,木征及母、妻、子,令王韶、李宪发遣赴阙,缘路供给,优厚支钱。此役王韶功大,可拜观文殿学士、吏部侍郎,熙河事处置完毕,再回京除枢密院副使。”说完,目光在两府大臣身上徐徐扫过,问道,“众卿以为如何?”
从经略使进而升枢密副使,蔡挺便是如此,倒还不算超拔。不是执政而除观文殿学士,王韶是第一人。王安石、王珪、冯京不会反对,连称“陛下圣明。”陈升之也不会反对,跟着说了声“陛下圣明。”蔡挺因原部下景思立战死而王韶毕功,心里虽不是滋味,却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众人不反对,吴充自然也就认可。赵顼说道:“内侍传旨,着翰林院草诏,知制诰出告。”
赵顼刚吩咐毕,只听殿门外有人高声奏道:“大辽国使萧禧见驾。”赵顼的脸色霎时便变得凝重起来,看了王安石一眼,身躯坐正了些,开口说道:“进投国书,萧禧殿外候旨。”
侍驾的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兰元振走到殿门外从萧禧手中接过国书,转呈赵顼。赵顼手持辽国国书,在手中掂了两掂,目视王安石问道:“是为求关南十县?”
王安石说道:“陛下勿虑,萧禧此来或争河东疆界,必无他事。”
赵顼说道:“愿如卿之言。”拆开封套,见写的是:
爰自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
克保于欢和;而义若一家,共思于悠永。事如闻于违越,理惟至于敷
陈。其蔚、应、朔三州土田一带疆里,……
赵顼读到这里,不觉看了王安石一眼,点了点头,然后接着看一去。
……祗自早岁曾遣使人止于旧封,俾安铺舍,庶南北永标于定限,往

当前:第80/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